摘? 要: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的建設已經成為大數據背景下高校財務工作的大勢所趨。本文從課程內容設置不全面、課程目標不明確、軟件的不足、師資的局限、學生反饋缺乏五個方面分析高校財務共享課程建設的問題,并從搭建數字化教學平臺、加強實踐化教學方式、推進多樣化教學模式、實施證書化教學內容、選拔高質量教學師資、發揮主體化學生作用六個方面提出數字化背景下高校財務共享課程建設路徑。
關鍵詞:數字化;財務共享課程;課程創新
一、引言
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的建設已經成為大數據背景下企業財務工作的大勢所趨,推動行業轉型首先要推動財會教育的轉型,高校作為財務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必須要緊緊圍繞著數字化建設積極適應財務轉型,加大財務共享課程的改良創新力度,同時實施對財會專業的傳統課堂進行徹底深入地改革、建立全方位的財會共享實訓平臺等舉措來緊跟當前數字化發展的大趨勢,使財會行業與數字化經濟進行有效銜接、形成合力,來助力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
二、高校財務共享課程建設的問題
(一)課程內容設置不全面
當前部分高校的課程內容設置不全面,無法滿足運用的實際需要。以稅務會計課程為例,隨著我國對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化,對稅制、稅種的相關改革不斷深入,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增值稅等內容都發生巨大變化。但學校的課程內容明顯落后于改革的實際進程,例如在疫情期間,我國頒布并修改了新的稅法規定,但大多數高校的課程內容并未與之同步,長此下去,高校畢業生將無法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會計人次的實際需要。
(二)課程目標不明確
高校課程的教學目標必須要與經濟發展對會計人才的實際需要緊密相連,根據目前的調查研究發現,會計課程的人才培養目標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理論研究為主,第二種是以實踐操作為主。但從目前高校開設的課程來看,大多數的學校課程目標比較模糊,并沒有明確到底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哪些能力,但是模糊的課程目標會使學生無法清醒認識自己到底適合哪種,學生對知識的學習產生多而不精的現象,畢業后無法升任實際工作要求,嚴重影響學生的職業選擇和就業發展。
(三)軟件的不足
伴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會計制度以及會計軟件行業變化頻繁,但是目前大多數高校中的軟件設施無法跟得上行業進步的潮流,因此現用的教學軟件還比較陳舊,無法滿足現實的教學需要,由于學校的經費有限,沒有多余的資金引進更先進的軟件和計算機,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無法學到更為先進的會計知識,現有的設備條件和實驗環境無法支持學生做更前沿的實驗,學生到企業之后無法適應實際工作環境,嚴重制約了學生自身的發展。
(四)師資的局限
一方面,教師教學過程中易重理論而輕實務,目前的課程安排中,部分老師更側重于講解書本上的理論,容易出現教師死盯書本教學、脫離實際業務的情況。同時,缺乏有實操經驗的教師,很多教師都是從研究生畢業直接任職,專業素養毋庸置疑,但是很少有在企業的財務共享中心長時間實踐過。另外缺少靈活變通的教學能力,由于教師默認傳統教學方法,沒有根據學生實訓情況仔細分析,導致學生難以掌握專業知識,因此,有針對性地教學、隨時調整教學方式很有必要。
三、高校財務共享課程建設的對策
(一)搭建數字化教學平臺
據調查,大部分高校課程數字化程度還相對較低,對數字化教育教學方式的認知還不清晰,因要搭建完備的數字化教學平臺,這既可以通過引進數字化教學平臺加深教師對數字化教學理念的理解,同時也可以通過平臺增加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程度,及時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能夠使教師更有針對性的進行教育教學。同時,數字化平臺的建設能夠使學生進行更加符合實際的實驗操作,及時培育自身符合企業需要的能力水平。
(二)加強實踐化教學方式
一方面,高校要加強與相關院校、企業、科研機構的合作,形成長期有效的人才培養保障機制,提升教師的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學生可以直接面對真實情境和操作真實的業務,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豐富了教學內容,也提升了教學價值。
(三)推進多樣化教學模式
財務共享課程屬于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教學中可以混合運用多種教學模式,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既可以采用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SPOC)、翻轉課堂,也可以使用問題導向式教學模式(PBL)、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等多種教學模式。通過混合運用多種MOOC、SPOC等多種教學模式,增加教學過程的趣味性,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進而增強整體的教學質量。
(四)實施證書化教學內容
傳統的會計證書有CPA、ACCA 等會計資格認證,伴隨著財務轉型,管理會計類的資格認證如 CMA、CIMA 等也越來越受到財會人員的重視。財務共享中心的出現,不僅推動了財務理論和實務的變革,也促進了原有認證體系內容的更新。會計證書的內容框架和知識體系對財務共享課程的設置提供了更加寬廣的思路。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相關證書的內容,培養適應國際化需求的財務共享人才,加快全球共享服務的進程。
(五)選拔高質量教學師資
財務共享是一門新的課程,實踐性較強,應由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及企業技術人員共同構成專業課程團隊,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實現課程教學目標。
一方面可以對現有教師進行財務共享相關課程培訓,或者通過掛職、科研課題等方式,直接派遣教師到財務共享中心實踐,豐富教師的實踐經驗,提升教師的實踐水平,為“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校企合作,聘請有實踐經驗的財務共享中心技術人員作為外聘教師,通過專題講座、實踐教學,使學生及時了解行業發展現狀,接觸到更真實的財務共享實踐。當然,也可以邀請實踐經驗豐富的財務共享中心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參與到課程的建設和改革、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及教材的編寫中來。另外高校應不斷完善薪酬制度、職稱評審制度,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勵人才。
參考文獻
[1]馮艷.基于財務轉型背景下高校財務共享教學策略研究[J].中外企業文化,2020(10):139-140.
[2]楊英.財務共享模式下高校管理會計信息化課程體系建設與創新[J].當代會計,2020(14):6-8.
[3]王純杰.財務轉型背景下高校財務共享課程建設研究[J].商業會計,2020(01):124-126.
[4]趙景凡.基于財務共享的高校會計學專業課程改革[J].現代商貿工業,2018,39(34):162-163.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34.091.
[5]彭穎,鐘男.財務共享趨勢下高校財會類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探索[J].財會學習,2018(16):214+225.
[6]吳雯.財務共享服務視角下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優化研究[J].納稅,2018(11):83.
作者簡介:侯文穎,女,漢族? 湖北武漢,1990年5月10日,碩士研究生,會計師 , 中南民族大學? (430000) 研究方向:財務管理
中南民族大學2020年度教改立項課題 “財務轉型背景下民族院校財務共享課程建設研究”
(編號:JYX2011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