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漢華 陳玫 吳水珍

摘? 要:樂平古戲臺作為江西最具特色的歷史文化遺產,具有很高的保護和研究價值,而現今掌握古戲臺營造的從業者老齡化水平高,為了避免古戲臺營造技術失傳,本文通過依托“樣式雷”古建非遺傳人大師工作室平臺對古戲臺營造技藝的傳承途徑進行了分析,為江西古建筑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一些參考。
關鍵詞:樂平;古戲臺;營造技藝
樂平當地有412座姿態不一、巧奪天工的各種古戲臺,因其數目之多、造型和姿態優美、風格各異而被建筑專家譽為“江西最具特色的文化遺產”。樂平古戲臺不僅是優美獨特的建筑藝術,更是內涵豐富的文化藝術,它與出色的贛劇藝術相輔相成,達到共同發展。樂平古戲臺既是的地方戲曲文化的載體,也是中國傳統古建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隨著現代文明的發展,這種古老的藝術似乎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遠,而且古戲臺的營造技藝都是靠時間積累出來的,是一項經過無數代人所傳承下來的手藝活,所以古戲臺的傳承道路顯得崎嶇坎坷。為了避免出現人才缺失和古戲臺營造技藝失傳,古戲臺營造技藝傳承可以借助高職教育探索一條新的途徑。
而“樣式雷”古建非遺傳人大師工作室以“技能傳承、經驗交流、技能創新、技能轉化”為目的,以更好的發揮崗位技能人才在古建筑領域中的技術引領作用,恰與樂平古戲臺營造技藝的傳承相互契合。
一“樣式雷”古建非遺傳人大師工作室項目內容
大師工作室秉承校企合作,突出社會實踐的準則,為學校職業教育開創新局面和新的教學實踐方式。工作室主要為中國傳統木結構古建筑各項技藝的教學、傳承、講學、展示等功能。大師工作室內設立古建筑結構設計(含燙樣技藝)工作室、古建筑裝飾設計工作室、古建筑修繕技術工作室等三個工作室。為大師提供一個工作平臺,可在工作室內滿足基本創作工作。為古建專業提供展示平臺,展示我國古代優秀的作品模型。為學生提供一個共同學習技術知識,提高技能水平,相互交流工作經驗的平臺,形成一個互幫互學、破解技術難題和服務古建筑行業生產的創新群體。立足工作實際,在解決現場技術難題、技術革新、技術發明等工作中發揮作用,促進安全生產。
值得一提的是“樣式雷”古建非遺傳人大師工作室中還按樂平古戲臺常見的類型1:1的比例建造了一座戲臺,成為了古戲臺營造技藝教學展示的區域。
古戲臺主要由大木工、小木工、漆工、雕工等工匠相互協作完成。樂平古戲臺主要是磚木結構建筑,四角立柱,上施大額枋結成井架,枋上設斗拱撐托屋檐,梁角多為角梁既可以承重又美觀。戲臺正面均為牌樓式,三樓五樓不等[1];戲臺開間多為三間,左右兩側相連接的廳臺還有二連臺、三連臺等樣式。戲臺整體結構是由下部寬大的臺基、中部的墻柱結構和上部的屋頂三大部分組成,形成廡殿廳堂立面形象。戲臺主要構件、部件由八字枋、獅子枋、獅撐、油梁等組成。戲臺天棚中央是華麗的藻井,臺上幾乎所有的木構件上都雕刻有精美浮雕:瓊花瑤草、祥禽瑞獸,游梁、隨枋、三架梁、搶頭梁、穿插枋上及牌樓各層之間,枋昂斗拱層層疊疊,上面也都布滿了木雕戲文,這其中梁的圖飾也多以文武天官、滿堂福、九老天官、萬壽圖為主題,枋的圖飾則以獅子木雕為主,如九獅過江、五獅搶寶等等,敷金施彩、盡顯其豪華。
二“樣式雷”古建非遺傳人大師工作室傳承模式
1創新師帶徒教學模式
古戲臺營造是一項技藝內容豐富、技藝水平高超的民間工藝,工序復雜且嚴謹。秉承校企合作原則,合作企業將派出高級技師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蒞臨“樣式雷”古建非遺傳人大師工作室教學授課,手把手師徒方式傳授技藝,讓學生學有所用,充分的和社會接軌,促進就業。大師工作室通過引進樂平古戲臺非遺傳承營造大師,以師帶徒的模式傳授古戲臺營造技藝。
考慮到教學人員的知識儲備及業務素質參差不齊,要求古建筑專業教師準備業務分級、結對教學,由高一級的技術人員帶低一級的技術人員,形成首席技師帶高級技師、高級技師帶技師、技師帶高級工、高級工帶中級工、中級工帶初級工,由高及低再及廣,充分發揮教學人員的主觀能動性,擺脫效率低下的傳統被動教學模式,形成獨特的層次——放射式師帶徒教學模式。
2“理論-實操-總結-應用反饋”培訓模式
理論培訓:采用多角度理論教學模式。結合“樣式雷”建筑文化,把古戲臺的工藝過程、技術原理、技能建構、維護要點等形成“大師”培訓教材,激發學員自身的學習激情,加強學員的基本理論知識儲備。
實操培訓:在古戲臺建造的過程中,木雕最為關鍵并有著其獨自的特色:其一是雕刻種類齊全,比如:鏤雕、平雕、浮雕等,而且刀痕清晰有力,極少進行二次打磨;其二是突出的浮雕,特別是獅子枋和油梁浮雕,活靈活現,立體感很強[2]。
工作室實操培訓不僅進行木雕工藝的培訓,還加入了古建筑維護、內部比武等環節,增強趣味性和互動性;采用學員上臺授課,教師聽講的方式,現場展示學習成果,檢驗知識掌握情況;通過內部比武,形成“以賽代練,以競爭促提高”的良好氛圍。
階段性總結:工作室要求每個學生在階段性培訓過后上交個人培訓小結,潛移默化間幫助學員形成階段性回顧、自我審視的良好習慣,同時有利于鞏固培訓知識,提升培訓效果。
應用反饋:工作室要求學生將學習的內容應用在實踐操作中,對于實踐中解決不了的實際問題要求及時反饋至工作室,工作室在幫忙解決問題之后,將所有反饋回來的問題整理篩選作為學習課題,共同研討解決,形成了培訓上崗-發現問題-反饋問題-解決問題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張良華.中國樂平古戲臺[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100-105.
[2]羅的胤.中國古戲臺建筑[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110-115.
作者簡介:李漢華, 1970.09,男,漢族,江西省金溪縣人,教授,碩士,研究方向:土建類專業教學研究
基金項目:論文來源于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江西古建筑文化資源庫(館)建設的研究,項目編號:YS16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