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報告是最常見的審計成果載體,通常情況下在具體審計項目實施后,審計機關、審計組織或審計機構都按照相關法律法規或行業準則的要求需要出具審計報告。審計報告是對審計事項發表審計意見的書面文件,是審計工作情況和結果的綜合反映,是體現審計成果的主要形式,是衡量審計質量和工作水平的重要標準。審計工作者必須高度重視審計報告的編制起草工作,確保審計報告評價客觀公正、問題事實清楚、定性準確恰當、審計建議合理。那么寫好審計報告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因為無論現場審計工作做得再怎么好,最后體現工作成果的都得靠這一紙審計報告。如何才能撰寫出讓人印象深刻、產生共鳴的審計報告,讓審計人員的思考和建議得到有效傳遞。通過多年的審計工作經驗總結了一些個經驗小技巧,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一、客觀如實反映事實突出審計報告主題。
審計的主要職責是揭露和反映問題。審計報告應緊緊圍繞這一主題進行。當審計人員撰寫完一篇審計報告時,不妨站在一個不了解背景的閱讀者的角度,通過閱讀審計報告就知道這篇報告想說明什么問題即報告的主題。如果能做到,那么這篇審計報告的就是合格主題明確的審計報告。審計工作者在撰寫審計報告要針對性區分不同類型的審計報告、問題描述、定性定責、處理意見、政策建議等進行專業判斷和取舍。如:經濟責任審計報告,主要反映領導干部的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經濟方針政策、決策部署,本地區、本部門經濟社會發展重要規劃和政策措施的制定、重大經濟事項的決策、執行和效果;財政財務管理和經濟風險防范,民生保障和改善,生態文明建設項目、資金等管理使用和效益,以及在預算管理中執行機構編制管理規定;遵紀守法、履職盡責等情況,側重于對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履行情況的監督和評價;政策跟蹤審計報告,主要反映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貫徹落實國家重大政策措施的情況,重點在政策措施的分解、貫徹、落實及效果,應與財政財務收支、預算執行審計報告區分開來,在反映財政財務收支層面問題時,深入分析原因,反映政策層面存在的體制機制問題。
二、對產生問題謹慎定性定責標準明確。
審計報告的閱讀者、參考者、使用者更或最關心的是審計報告的問題部分,即使審計報告中還包含基本情況、綜合評價、審計建議等內容。審計人員要知道,審計報告的使用者很少因為審計報告的綜合評價而對被審計對象產生看法,他們往往是通過審計報告中反映的問題,加上之前對被審計對象的印象,而產生新的看法,或者更加堅定了之前的看法。通常,審計報告中反映的審計發現問題只會“支持”審計報告的使用者的看法……而對于被審計對象來說,審計報告中反映的審計發現問題往往會加重自己的“顧慮”,盡管審計報告的綜合評價總體向好。因此審計師在撰寫審計報告時,應該認真對待每一個問題的描述。有時候看似一個小問題,卻可能是很敏感的,寫的稍有偏差,引起的結果可能會有不同。在對一些容易產生多重理解的事項,要謹慎把握、仔細斟酌、認真區分,如存在損失風險還是已形成損失;存在資金結余還是預算執行不力;未召開會議還是未經集體決策;項目產生損失還是決策存在失誤等等。如:經濟責任審計過程中審計人員在出具正式審計報告前要與關聯方進行充分溝通。一要與被審計對象就審計報告的初稿進行溝通,既要確保被審計對象認可審計報告,又要在被審計對象合理的要求且不違背審計報告結論情況下做適當調整。二要與上級領導就被審計對象已認可的審計報告進行溝通。由于經濟責任審計報告影響到被審計對象下一步的任職或人事考核,因此可能會多次、反復溝通,審計人員在撰寫審計報告時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審計師在撰寫審計報告時,還要堅持實質重于形式,具體要準確把握決策程序和決策內容,客觀、準確定責,不能簡單臆斷,如:投資項目出現損失,定責時應注意區分是項目決策問題還是項目實施問題,亦或是客觀因素及不可抗力造成損失。定性依據引用要規范,盡量不要將“定義式”條款或處罰條款作為定性依據。
三、問題描述應做到事實清晰語言簡明扼要。
對于審計師來說,最重要的專業技術能力是洞察事實的能力,審計師在面對審計事項時,僅做到按照標準程序去執行審計工作還不夠,標準化審計程序之外的一些素養才是拉開審計人員差距的真正原因,應努力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去審視事實真相。記得剛調整工作崗位調入審計機關時,當時參與一個項目的審計組的老師傅告訴我們這些剛調入新人:你們的專業背景能力并不重要,只要按照審計程序去做就可以了。當時就在想自己是否是不該進入審計機關,怎樣的努力才能使自己盡快適應,融入審計工作能,從現在看來如果想在審計領域有所成長,有長足的發展,在程序之外,最重要的專業技術能力是洞察事實的能力的全方位人才更適合從事審計工作。
審計報告恰恰是反映審計事實的載體,語言是描述事實的工具。審計師了解的事實越清晰明朗,獲取的數據越充分,審計報告的語言才會越準確,審計報告才會越具有更強的說服力。審計師在撰寫審計報告時語言文風應客觀平實,堅持寫實為主,事實敘述要簡明扼要,表述清楚,條理清晰,不可一言帶過描述不清,也要杜絕文字冗長,文不達意;要避免主觀籠統,空話套話,也要避免使用修飾性、傾向性或缺少證據支持的語言,如較高、較低、涉嫌、可能等;行文過程也應理清事件的來龍去脈,按時間先后順序梳理各取證間的關系,注意把握證據中的關鍵細節,注意區分主要事實即違規事實和次要事實,不能主次顛倒。
在審計過程中,審計人員也許獲取了很多明朗清晰的事實,但是不是所有的事實都需要羅列進審計報告呢?首先要避免堆砌過多的素材,達到“簡明扼要呈現”的目的。越是簡單,越有可能具備脫穎而出的“存在感”和“氣質”,給人的印象才越深刻。若要達到這個目標,需要把握兩個原則:一是與報告方向不相關的事實都應舍棄,無論事實材料是否明朗清晰;二是以“有價值”為終極目標,舍棄那些“正確的廢話”,雖然它們可能花費了很多時間去了解提煉。但對于以“有價值”為終極目標而言,它們的價值并不高。審計人員不必糾結于好不容易獲取的事實材料如果不用是不是可惜,有舍才有得。在避免堆砌過多的報告素材時,還需要考慮如何簡明扼要地呈現報告。人的記憶原本是由情感和畫面組合而成的,經過長時間仍然給人留有深刻印象的設計,大部分都與情感相關。若要審計報告可以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呈現方式也應盡量振奮人心。一般情況下,對于審計數據較多的審計報告,是否可以探索實行表格化,增強審計報告的直觀性,我們的審計報告大多都是文字多圖表少,但只要用心,就可以將原本使用文字表達的內容轉化成圖表,當然這需要審計師花費更多的心思,但也并不是說圖表就一定比文字好。審計報告需要的是用圖表說明問題,很多圖表復雜繁瑣,但并不能引起閱讀者的關注,真正高超的圖表技術是能夠讓不懂的人也能看懂圖表要表達的意思。在運用圖表時,應努力簡潔清晰,追求字段盡量少但重點很突出。對于那些與數據不相關的事實,可以使用更醒目的形式來提高報告閱讀者的注意力。比如,利用關鍵詞強調式的結論先行模式,精辟凝練,避免語句過長等。
四、發現問題定性處理處罰依據適用恰當合規正確
審計報告不僅要反映違規事項行為事實,對問題進行恰當地定性,還應當列明其違反的法規政策,作為判定其違規的準繩。審計規范就做出這樣的規定,有助于審計人員克服違規無據推定的弊端,也反映出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應具備的嚴謹、穩健、負責的職業。如:審計發現的被審計單位財政收支違規違法行為,審計人員應依據審計權限,做出相對應的處理與處罰。審計工作當中,不同的審計人員對審計法律法規處理處罰規定的理解存在差異,審計處理處罰會出現法規依據引用不具體,不全面或超出審計權限引用法規等現象。審計人員應在準確全面地引用法律依據的同時,以具體審計法律法規作為審計處理與處罰的法律依據。
審計人員對發現的問題定性和歸類要準確。現實中部分存在問題定性不明確,用現象或結果代替對問題的定性,沒有把問題實質揭示出來;問題定性與事實描述不符;定性依據不充分;因定性不準確,導致歸類不準確等。如:審計機關開展的財務預算執行審計中,將“總承包項目預算編制不夠準確”問題,定性為“部分總承包項目實際超預算金額較大”,用現象代替定性;同時在描述問題原因過程中認為“由于市場波動不確定性等客觀因素的影響,住建部門本著謹慎的原則編制財務預算,……”。“市場波動不確定性等客觀因素”與“謹慎的原則”之間缺乏必然聯系,依據就不充分。
因此審計師在撰寫審計報告時針對審計發現的主要問題提出的處理、處罰意見,應用的審計處理處罰意見要依法依規,與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危害后果相當,審計發現問題應先處理糾正,再視情況依法進行處罰,不應以處罰代替處理,也要防止該處罰的不處罰,處理處罰意見應明確、具體,與處理處罰依據一致,并具有可執行性,不得籠統責令改正或自行糾正,也不得使用“今后加強管理”、“下不為例”、“類似行為不得再次發生”等表述代替具體處理處罰措施。
五、審計建議提出必須有針對性更具有改進與可操作性
對于一份完美的審計報告而言,僅僅冷冰冰的呈現事實建議是不夠的。審計師會在提出審計建議時盡量減少讓審計語言不那么“生冷”。也可以在審計報告中使用一些更中性、更柔和但不影響準確性的措詞,還可以在審計報告中提及一些被審計對象已有的整改成效等,都可以讓整份審計報告讓被審計單位更容易接受呈現出親和力。必須堅持針對審計反映的問題,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當時國家的政策層面存在的體制機制問題、大政方針政策情況,經濟運行環境等并實時提出合理的審計建議,確保有關聯性,防止泛泛而談;必須堅持鼓勵創新、推動改革的思路,以改革方向和精神為指導,促進體制完善;必須堅持可行性,確保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切實可行,切忌空話套話;避免建議不夠明確具體,不具備下一步的改進與操作性。
六、加大審核把關力度 認真審核仔細校對。
堅持對審計報告實行三級審理制度的落實,對每一級復核規定了具體的復核內容和復核要求.明確各級審計人員的責任和標準。既要把好法律政策關、又要把好文字關。提高文字表達能力。同時加強審計人員的文字修養,開展寫作、語法和公文知識學習演練,全面掌握審計文書寫作基本功。在出具報告階段審計人員要認真仔細校對已形成的報告,堅持做到“一對二算三讀四排版”,對照前后文,核對關聯性;計算數字勾稽關系,保證準確性;逐字通讀,查找語法錯誤,切忌一目十行,出于慣性思維將細小錯誤忽略,避免語言表達失誤;在印發審計報告時,要指定專人檢查排版,規范公文格式,注意細節即報告流轉修改中字體、格式的變化,序號連續性問題,避免出現落款格式錯誤和日期等瑕疵而影響審計報告質量。
總之,審計報告是審計結果,思路決定行動,結果體現思路。審計報告也是審計部門的門面、審計的價值載體。通過審計報告的呈現,可以讓審計報告的閱讀者、參考者、使用者看到審計部門的專業視角、專業態度和價值導向,證明審計部門的價值,讓被審計部門理解審計部門的立場,在今后的工作中充分引起高度重視。
作者簡介:劉高翔,1978年2月,女,漢,籍貫:山西省呂梁市交口縣,本科,研究方向:審計專業,呂梁市交口縣審計局經濟責任審計股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