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貿易如火如荼的進行,中國紡織業作為基礎性、支柱性制造業之一,及時抓住了時代機遇,不斷擴大進出口規模,發展外向型貿易經濟,實現了自身的轉型升級和跨越發展。在此情況下,掌握良好的英語應用能力、靈活進行跨文化交際,成為推動紡織業開辟國際市場、增強貿易競爭實力的必要條件和內在要求。為此,高校紡織專業須加快學科建設步伐,創新英語教學模式,培養更多優秀的高質量紡織人才。由鄭亞娟、曾令宙、楊雪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于2021年5月出版的《紡織英語》一書,以語言應用能力為研究導向,基于專業語塊思維,結合語言數據全面探討紡織產業、紡織文化等相關內容,清晰展現了紡織與經濟、技術、生產等產業領域的緊密聯系,并充分彰顯出紡織蘊含的深厚歷史文化內涵,為紡織英語教學創新提供了全新啟發。
《紡織英語》全書共包括6個章節。第1章圍繞紡織品進行簡要闡述,介紹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紡織藝術品,闡明紡織對于中國文化遺產傳承的重要價值,論述紡織文化的傳承與對外交流。第2章以紡織歷史文化為研究對象,系統梳理中國紡織業發展的主要歷程,深入剖析紡織蘊藏的文化意蘊和藝術內涵。第3章為紡織與生活部分,詳細介紹紡織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明晰紡織服裝的發展由來,論述紡織品與服裝之間的差別與聯系。第4章立足產業發展角度,詳細研究紡織生產制造,從纖維、紗線、面料等方面論述紡織生產制造方式。第5章結合紡織經濟的發展演變,深入介紹紡織貿易和紡織業的運營模式,并闡述紡織的衍生產業—綠色經濟,即紡織品的二次回收利用。第6章面向紡織工業的創新發展,結合現代紡織技術,闡述智能紡織品的生產和特征。
參閱全書可知,紡織專業英語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是以紡織專業理論知識為基礎,圍繞紡織領域的外語基礎知識和英語表達能力而開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當前,紡織國際化趨勢日益凸顯,紡織專業英語教學對于拓寬學生國際視野、加強行業所需專業技能具有深遠意義,有助于培養一批綜合實力優秀的紡織專業人才。
相比于通用英語,紡織專業英語主要服務于紡織行業領域中的語言問題,應圍繞紡織工作實際和需求展開。具體來說,紡織專業畢業生的工作方向主要包括以下3個方面。
①紡織技術工作。在紡織企業中,無論紡織技術研發還是國外先進紡織設備、技術引進,都需要運用英語學習研究國外的紡織專業文獻或者英文資料。因此,專業英語翻譯能力成為紡織人才的必備技能,也應成為紡織專業英語教學的重要方向。
②紡織貿易工作。紡織貿易即涉及紡織品、紡織設備進出口的業務。英語作為全球通用語言,已成為國際經濟往來的重要語言工具。為此,紡織貿易需應用英語溝通貿易事項,如紡織品的價格、數量、規格、品質等,并結合基本的外貿英語知識,寫作貿易信函、翻譯文件資料等
③紡織科研工作。紡織企業的科研工作涉及紡織技術研發、理論研究、實驗檢測等領域。而紡織領域的國外文獻資料是上述工作的基礎和重要依據。因此,紡織行業從業者必須掌握良好的文獻閱讀與翻譯能力,能從國外科技文獻中獲取最新的紡織技術或者理論研究信息,了解行業發展動態。同時,也需要參與國際學術交流,要求熟練應用紡織英語專業術語等,這對于紡織專業學生的英語閱讀、寫作、翻譯等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然而,從紡織英語教學現狀來看,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制約著人才培養實效,亟需進行優化完善,具體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①教學模式單一。受應試教育思維影響,許多英語教師仍沿用傳統的理論講解模式,通過由上至下的講授方式闡釋專業詞匯、英語語法、句子結構等,難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學生僅是被動接受知識,而不是從自身的思維視角出發理解知識、探究知識,使英語學習過程日漸枯燥乏味,學生學習興趣不斷下降,影響教學成效。同時,大部分英語教學流程為教師逐一對語篇進行翻譯講解,包括詞匯含義、句子結構、語法信息等,再對整篇內容進行回顧總結,梳理出其中的重點詞匯、句子、語法,要求學生背誦記憶。在此教學模式下,學生的英語能力停留在應試層面,難以取得聽、說、讀、寫多方面能力的提升。
②教學內容過于理論化。一方面,紡織英語課程主要圍繞紡織基礎理論知識展開,如紡織纖維、織物性能、織造技藝、紡紗工藝等,缺乏紡織外貿實務的訓練與講解,對貿易合同、貿易單證等內容的講解較少,內容相對單一。另一方面,紡織專業英語應當從學生全面發展角度出發,既要注重英語閱讀寫作能力,也要加強學生的英語聽力、表達等實際應用能力。但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將教學重點放在英語語法、語篇閱讀、單詞記憶等方面,忽視了英語的應用屬性,缺乏對英語聽力與口語的訓練,加之不具備良好的英語基礎,使學生陷入啞巴英語的學習困境。究其原因,根本在于教育理念偏差,缺乏英語語言環境的創設,使英語學習成為僵化機械的記憶背誦,這既不符合語言教育規律,也無法滿足當下紡織英語人才的現實需求,應進行全面的創新變革。
③考核機制單一。紡織專業英語教學采用與大學通用英語一致的考核評價方式,通過開展閉卷考試來集中評測學生的詞匯記憶、句子翻譯、語篇理解等能力,并以考試成績作為單一的評價標準,對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進行機械化衡量評定。從學生角度來看,英語考試成為英語學習的主要目的,只需要學習考試所需內容、順利達到考試及格線標準即可,不會去關注更加深入的英語文化知識、練習英語表達能力等。同時,學生即使平時沒有認真學習也無須擔心,僅需考試前突擊教材中的重點知識和考點即可達標。在新課改背景下,該考核機制僅能檢測學生的英語應試能力,無法深入考核學生的英語綜合素質,更無法為英語教學提供科學的建議與反饋,嚴重影響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與積極性。
針對上述問題,紡織專業英語需深入探究當前教學困境的內在原因和根本問題,尋找針對性解決對策,促進英語教學的優化完善,實現英語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具體來說,可以采取以下3項措施。
①優化教學內容,豐富教學資源。為保證學生盡可能全面地學習紡織專業英語知識,學校應從理論與實際2個方面出發優化教學內容。其中,在理論層面,學校可以在現有知識框架下,結合紡織行業發展動態,補充紡織新材料、新設備、新工藝等英語內容,如在“Textile Fibers”一節中,補充shape memory fibers、bamboo fibers等。同時,從英文原版書籍或文獻資料中挑選紡織專業英語知識,加強學生的認識深度和學習廣度。在實訓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模擬紡織博覽會等貿易洽談情境,運用紡織英語交流紡織業務,討論紡織產品的數量、交貨時間、運輸方式等,不斷提高學生的紡織英語應用能力。
②創新教學模式,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英語教師應當充分認識到紡織專業英語的應用屬性,圍繞英語應用情境和實際需求設計教學方式,創新教學方法,為學生營造濃厚的英語語言環境,不斷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切實增強英語綜合能力,具體可采取以下2方面措施:一方面,利用新媒體技術優勢,將英語理論知識轉化為生動形象的英語圖片、動畫等,再引用視頻資料,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紡織專業英語所對應的實質內涵,加強學生對英語知識的消化與吸收。例如,講解紡紗技術時,可以選取紡織企業紀錄片的部分片段,以視頻形式講解從纖維到成紗的加工流程,闡述紡織設備的性能等。另一方面,開展混合式教學。教師可以引入翻轉課堂模式,改變傳統的課堂講授方式,先讓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相關知識,課上教師指導學生共同討論其中的重點、難點問題,給予學生良好的學習自主權。例如,在課堂導入環節,設置填空題或插入趣味圖片等,引導學生回顧上節課所學的英語內容,使其逐漸進入學習狀態;在新課講授環節,教師可以劃分學習小組,組內成員分別搜集資料、制作課件、調查研究等,最后選派代表上臺講解各組的PPT課件,展示其研究成果。在此過程中,學生既能收獲紡織專業英語知識,也能有效鍛煉團隊合作精神與語言表達能力,激發其英語學習興趣。
③完善教學評價機制。根據新英語課程標準,紡織專業英語可采取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全面評估學生學習成果,激發學生學習潛能,構建多元復合的評價機制。在評價方法上,紡織專業英語教學可以通過學習日記、成長記錄冊等方式,考察學生的課堂表現和英語應用素質,并借助開放性考試,將測試和評價融為一體,通過游戲活動等方式考察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和理解使用能力;在評價內容上,采取分項測試方法,為每條評價項目附加具體的參照標準,全面評估學生英語的聽、說、讀、寫等能力,幫助教師明確教學中的問題與不足,促進英語教學的優化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