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太 祥
(南陽師范學院 a.歷史學院 b.漢文化研究中心,河南 南陽 473061)
東漢南陽郡,屬荊州,初設置于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治宛縣(今南陽市宛城區、臥龍區),因在伏牛山之南、漢水之北而得名,轄區相當于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間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廣水市、鄖縣(今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間地域。西漢南陽郡共轄36縣,其中有22縣在今南陽市內:宛縣(今南陽市宛城區、臥龍區)、杜衍(今南陽市臥龍區潦河鎮一帶)、淯陽(今南陽市臥龍區英莊鎮一帶)、西鄂(今南陽市臥龍區石橋鎮一帶)、雉陽(今南召縣一帶)、安眾(今臥龍區青華鄉楊官寺)、新野(今新野縣)、棘陽(今新野縣東北前高廟鄉一帶)、朝陽(今新野縣王莊鎮一帶)、穰(今鄧州市東南一帶)、涅陽(今鄧州市北與鎮平縣南一帶)、冠軍(今鄧州市張村鎮一帶)、樂城(今鄧州市陶營鎮一帶)、博望(今方城縣博望鎮)、堵陽(今方城縣城城區)、平氏(今桐柏縣境)、復陽(今桐柏縣吳城一帶)、山都(今鄧州市構林鎮一帶)、酈(今內鄉縣趙店鄉一帶)、博山(今淅川縣丹江水庫)、析(今西峽縣城東)、丹水(今淅川縣荊紫關鎮)、雉縣(今南召縣東南)、湖陽(今唐河縣湖陽鎮一帶)。東漢南陽轄區與西漢大體同,去掉杜衍、樂城、新都等四縣,新置南鄉、成都、襄鄉三縣,舂陵改為章陵,博山改為順陽。西漢的南陽就是全國的大都市,南陽人陳恢就對劉邦說:“宛大郡之都也,連城數十,人民眾,積蓄多。”兩漢之際,南陽人迅速崛起,蔡陽劉氏起兵反對王莽,劉玄在宛城淯水(今白河)沙灘中設壇場,即位皇帝,取年號“更始”,攻下宛城,入洛陽,占長安,滅亡了王莽的新朝。劉秀起兵于南陽,以南陽人為主力軍,建立了東漢政權,正如《劍橋中國秦漢史》所說:“光武帝的勝利在某種意義上說是他家鄉的勝利。”東漢時南陽稱為“南都”,號稱“帝鄉”,“自(光武帝劉秀)中興以來,功臣將相,繼世而隆”[1]1824,皇親國戚不能盡數,王侯將相宅第相望。東漢南陽人以鄉情、親情、友情和同學、同事、門生故吏等情結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官僚集團,其基本特征是:數量多、興盛時間長;級別高、門類全;文化層次高、能力強、業績突出、貢獻大。南陽官僚集團成為東漢的政治支柱,促進了東漢政治穩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為中國歷史文明的發展和世界文明的進步做出了較大的貢獻[2]。東漢南陽官僚集團的形成和興盛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南陽在東漢時期優越的政治地位,為東漢南陽官僚集團的形成和興盛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政治機遇;二是南陽在東漢時期經濟的繁榮,為東漢南陽官僚集團的形成和興盛提供了物質基礎;三是南陽在東漢時期崇儒重教,文化發達,形成了忠君愛國、勇于進取、敢于擔當的文化精神,為東漢南陽官僚集團的形成和興盛提供了精神動力、文化積淀和人才支撐。
據筆者對《后漢書》諸傳記統計,東漢南陽籍官吏達154人,其中任職三公的27人,任職公卿侍郎的38人,南陽人被封侯王的120人(1)詳見《南陽漢文化》一書“附表”,表1《兩漢南陽士人表》第297-303頁;表2《東漢南陽士人封侯表》第303-307頁。[3]2,這在東漢時期全國各郡國都居于領先地位,反映了東漢南陽官僚集團的基本特色和水平。
1.光武帝時期在建立東漢政權過程中南陽官吏建功立業的將軍多
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漢光武帝建武二年(26),劉秀封30位功臣為列侯,南陽籍官吏就有李通(宛)、鄧晨(新野)、鄧禹(新野)、岑彭(棘陽)、賈復(冠軍)、吳漢(宛)、陳俊(西鄂)、任光(宛)、朱祐(宛)、杜茂(冠軍)、劉隆(宛)、馬武(湖陽)等12人。第二,漢明帝永平三年(60),明帝在南宮云臺圖畫中興功臣28將,后增為32人,南陽官吏就有鄧禹、馬成、吳漢、賈復、陳俊、杜茂、岑彭、朱祐、任光、馬武、劉隆、李通、卓茂等,占據13位之多,遠高于其他各郡國的官吏。第三,光武帝在建武元年至建武十三年任命的63位將軍中,南陽官吏占有40人,約占總數的2/3。光武帝總共任命17任大將軍,南陽官吏就占有9任,超過總數的一半。
2.南陽官吏在東漢全國各郡國中占居第一位,且長期興盛不衰
據對《后漢書》等有關東漢文獻的統計,東漢六百石以上官吏總共有1077人,南陽籍官吏占有122人,占全國總數的11.3%,位居全國第一位。僅東漢前期(光武、明、章三帝時期)南陽官吏就有53人,占東漢南陽官吏的43.3%。和帝到靈帝(中平元年)期間南陽官吏有51人,靈帝(中平元年)到曹氏篡漢南陽官吏有18人,東漢南陽官僚集團自光武帝開始一直興盛到東漢后期的桓帝、靈帝時期[4]。
3.東漢南陽官吏擔任中央三公九卿級別的官員人數多,所占比重大,優勢明顯
第一,在全國各郡國中所占比重最大。東漢時期全國總共任命三公161人,南陽官吏擔任三公人數達到27人,占全國總人數的16.77%。東漢時期總共任命九卿283人,南陽官吏擔任九卿的人數35人(光武帝時期為9人、明章和帝時期為8人、安順帝時期為9人、桓靈帝時期為9人),占全國總數的12.37%。這在全國各郡國中所占比重都是最大的[5]。第二,在中央公卿中擔任的具體職務,大多是職高權重的要位。如,東漢掌管天下軍事的最高統帥的大司馬一職,從光武帝建武元年始至明帝永平十八年的48年間,其中45年均為南陽官僚擔任:吳漢任19年(25—44),劉隆任7年(44—51),趙熹任19年(51—60,65—75)。又如,東漢尚書臺是總理國家政務的行政中樞,“出納王命,賦政四海”,東漢時期任命尚書令共55人,南陽官吏有6人,分別為韓歆、宋均、朱暉、樊準、左雄、曹節,占總數的10.91%,位居全國各郡國的第二位。再如,東漢的司隸校尉領一州七郡,既是京官,又是地方官,其監察權很大,南陽官吏有4人擔任司隸校尉,占東漢總數83人中的4.82%,位居全國各郡國的第四位。最后如,東漢的河南尹為京都洛陽及附近地區的最高行政長官,下轄21城,權力極大,東漢擔任河南尹的總共70人,其中南陽官吏5人,占總數的7.14%,位居全國各郡國第二位(2)司隸校尉、河南尹的數字統計,參考嚴耕望《兩漢太守刺史表》中《東漢司隸刺史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87-324頁。。
4.東漢南陽人擔任地方郡國行政長官守相級官員人數多、興盛時間長
第一,南陽官吏擔任地方郡國守相級官員的人數在全國各郡國中占有比重相當大。東漢一共任命郡國守相714人,南陽官僚就占有83人,占總數的11.62%,明帝時期占全國總數的21.57%,達到最高值。和、殤、安帝與順、沖、質帝時期分別占全國總數的3.81%和3.16%,降為最低值。特別要指出的是,南陽官吏擔任地方郡國守相的人數在東漢后期仍占較高的比例:桓帝時期為16人、靈帝時期為11人、獻帝時期為12人,分別占全國總數的8.99%、6.29%、5.83%。而且,南陽官吏任職郡國守相的地方多集中在司隸、豫、冀、荊、益、涼、交等地域廣、人口多、地理位置重要、經濟繁榮的州部,反映出南陽官吏在東漢有較高的地位[5]。
1.南陽官僚集團在建立和鞏固東漢政權中功勛卓著
兩漢之際,南陽劉氏起兵反王莽于南陽。王莽地皇四年(23)劉攻占宛城,在南陽建立了以南陽人劉玄為皇帝的更始政權,更始帝定都宛城,標志更始政權已成為當時的政治中心。于同年八月更始政權派遣兩路大軍,一路入武關進逼長安,很快攻破長安城;另一路攻克洛陽,覆滅了王莽的新朝。在劉秀統一全國的戰爭中,南陽人是主力軍,民間所傳28宿,即劉秀的28個主要文臣武將,多是出生于南陽一帶,他們出生入死、屢立戰功,為東漢政權的建立和鞏固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更始元年(23),劉秀奉命平定河北,南陽人鄧禹從南陽趕赴河北,為劉秀提出立國方略:“于今之計,莫如延攬英雄,務悅民心,立高祖之業,救萬民之命。”被后世稱為《圖天下策》。意思就是,若想取得天下,唯有拉攏民心,招攬天下豪杰,建立鞏固的根據地,打出光復漢室的旗幟,出師有名,為人民謀利益,爭取各方支持。劉秀在河北爭取到南陽人漁陽郡守彭寵、信都太守任光等地方勢力的支持,攻克邯鄲,打敗河北王郎政權。公元25年(建武元年),劉秀在河北稱帝,國號漢,史稱東漢。建武元年秋七月,劉秀派南陽人吳漢率領南陽人朱祐、岑彭等將軍圍攻洛陽,洛陽守城更始大將朱鮪死守久攻不下,劉秀親自坐鎮洛陽,派曾任朱鮪校尉的南陽人岑彭勸降朱鮪,洛陽和平攻取,劉秀順利定都洛陽。劉秀以洛陽為基地,開始了平定全國各地方割據勢力的統一戰爭。東漢建武十年(34)十月,劉秀派往攻打隴右的南陽大將來歙和將領們攻陷落門,隗囂余黨周宗、行巡、茍宇、趙恢等獻出隗囂之子隗純投降 ,天水郡屬縣也全部投降。更始二年(24)秋,劉秀趁赤眉軍西攻關中之機,任命南陽人鄧禹為征西將軍,率兵2萬人攻占河東(今山西西南部),繼續向關中進軍,鄧部英勇作戰,長驅直入,得到關中的地方勢力的支持,紛紛投降歸順,鄧禹“名震關西”。劉秀任命南陽人岑彭為征南將軍,攻破荊門后,率領大軍長驅入蜀,岑彭遇刺后,南陽人吳漢兼領其軍,繼續攻打公孫述。建武十二年(36),吳漢率部與公孫述大將魏克、公孫永大戰于魚涪津,大破蜀軍,遂北上進攻武陽,一舉攻克成都,四川公孫述政權滅亡。至此劉秀完成了全國的統一。
2.南陽官吏在東漢政權的發展中業績突出
南陽官吏中功臣將相主宰朝政,為皇帝獻計獻策,在中央行政決策中起到主要作用。光武帝時期鄧禹、李通、賈復“三侯與公卿參議國家大事”[1]667。在中央和地方任要職的南陽官吏,大都能忠心為國、執政為民。有的發展經濟,富國強兵,為民謀利,改善人民生活;有的推廣社會教化,興辦學校,傳播儒家文化,醇正社會風俗;有的開疆拓土,保衛邊防安全,促進了東漢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如,鄧晨任汝南郡守,當時西漢修筑的鴻隙陂池遭破壞,他任命許揚為汝南郡專管水利的“都水掾”,修復數百里的鴻隙陂池,溉田數千頃,使汝南一帶魚盛糧豐、人民富裕。任延出任九真郡太守,當地風俗是以打獵為業,不知牛耕,不會農業種植,人民非常貧困,他傳授中原先進文化和技術,號令廣開土田,鑄造農具,教民種植桑麻,使百姓豐衣足食,令當地少數民族行漢族婚嫁之禮儀,“其產子者,始知種姓”,“九真吏人,生為立祠”,紀念他的功績。宋均任辰陽縣長,這個地方信鬼神和巫術,他破除迷信,“立學校,禁絕淫祀,人皆安之”。后又升任九真郡太守。浚遒縣人信山神,巫神每年娶民之男女祭山神,傷風敗俗,而他下令娶巫者祭山神,一改民間陋俗;永平元年(58),調任東海相,任職五年,提倡儒學,推行教化,因犯法而免官,然而東海百姓經常思念他的恩典,為他作歌,數千人聯名上書請他復回東海。鄧騭(?—121),開國功臣鄧禹之孫,和帝皇后鄧綏之兄,其妹被立為皇后,鄧騭三遷至虎賁中郎將。延平元年(106),他升任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和帝死后,他與其妹策立剛剛出生百日的殤帝,其妹被封為太后,開始臨朝執政。殤帝死后,他又同其妹鄧太后策立年幼的安帝。永初元年(107),封鄧騭為上蔡侯,并因策立安帝有功,增加食邑三千戶。建光元年(121),其妹鄧太后去世,后不久,為宦官李閏等人誣陷,改封羅侯,回到封國后,絕食自殺。順帝即位,鄧騭得到平反昭雪,其兄弟子皆為郎中。鄧騭作為外戚,主持朝政16年,謹慎守法,忠心為國,善良謙讓,為政有方,選拔良才,節儉律己,兄弟同德,用自己的聰明智慧和仁愛之心治理朝政,使“天下復平,歲還豐穰”,東漢王朝轉危為安,和帝、安帝、順帝時期成為東漢國力最強、最富的時代。賈宗任朔方太守,他任用良吏,發奸擿伏,政治清明,匈奴不敢犯境。鄧訓任護羌校尉,他采取懷柔政策,團結聯合小月支和大多數羌族人民,抗擊燒當羌的反叛寇掠,一舉將其西逐千里之外,東漢軍隊撤去了重兵,節約了軍費開支,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增進了民族融合,在少數民族中享有較高的威信。
3.南陽官吏的歷史貢獻大
南陽官僚集團有的擔任政治舞臺上的皇帝、皇后、宰相、王侯等高官要職,他們共同構成東漢社會的政治核心、決策中樞,提出了一套治國理政的方針政策。如,光武帝劉秀提出的“柔道治國”方略。劉秀曾說:“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即,我治理天下,就以“柔道治國”。什么是柔道呢?“柔能克剛,弱能制強。柔者德也,剛者賊也,弱者仁之助也,強者怨之歸也……茍非其時,不如息人。”[6]可見“柔道”治國就是實行德政、仁政,用寬容、博大的胸懷處事,用仁愛之心執政,休養生息,無為而治。但劉秀“柔道”治國并非不用剛,也不是絕對的柔,只是更注重“柔”,“以柔為剛”“剛柔相濟”,有所為有所不為,息事寧人。他的“柔道”治國,具體表現在以寬容之心處理統治階級內部矛盾,促進君臣和諧;以仁愛之心處理民政,促進君民和諧;以綱常規范人的行為,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以法制制衡和監督政治權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和安定有序。又如,張衡提出的反對讖緯迷信思想。讖緯迷信思想,是以神的啟示方式和隱語預示人間吉兇禍福,東漢前期讖緯學說盛行,士人只要精通讖緯之學就能順利踏上仕途,正統的儒家思想就無人學習。因此,張衡認為讖緯之學玷污了儒家經典,影響了社會政治的清明,阻礙了科學的發展,他就對讖緯神學展開了斗爭,提倡用儒家科學思想執政,反對以讖緯迷信行政。再如,左雄提出的分科考試選官制度。凡是地方察舉的“孝廉”,中央公府再進行公開考試,“儒生試家法(經學),文吏課箋奏(文書)”,就是分科考試,根據考試成績高低錄取任用官吏。這實際上就是隋唐科舉考試制度的萌芽。這些政治舉措至今仍可以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提供智力支持。南陽官僚集團有的在科學、文學、藝術、教育、法學、思想等諸多學科領域成為影響當時社會發展乃至古代歷史文明進程的高端名人,有的甚至成為世界級的科學家,為科學創造發明做出了卓越貢獻,他們中的不少人成了歷史的圣人,受到世人的敬仰和愛戴,成為中華民族的驕傲。如,科圣張衡發明并制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渾天儀、地動儀,撰有《靈憲》和《算周論》等天文與數學論著,已認識到宇宙的無限性和日食的原因。他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又如,醫圣張仲景,“勤求古訓,博采眾方”,參考《素問》等醫學經典,結合當地醫生和自己的醫療實踐經驗寫出的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確立了中醫辨證施治原則,奠定了中醫藥學的理論基礎,被歷代醫學界奉為經典著作,他被后人尊為“萬代醫宗”。
東漢南陽官僚集團的形成和興盛并非偶然,而是由其特殊的時代背景和地域環境等因素所致。
東漢南陽為“帝鄉”,被稱為“南都”,皇親國戚不能盡數,王侯將相第宅相望,“士女沾教化,黔首仰風流”“功臣將相繼世而隆”。東漢封到南陽的列侯和公主達52人,諸帝王巡視南陽、懷舊祭祖達12次。南陽皇親國戚、功臣將相等高端政治人才的大量涌現,給南陽官僚集團帶來了更多的發展空間和發展機遇。南陽人或憑借祖上功德門蔭世襲為官,或憑借政治的地位、職權和學識能力為進入官僚隊伍創造機遇,或憑借姻親、同學、老鄉、門生、故吏等親情關系躋身仕途。東漢時郭伋曾向光武帝進言:“選補眾職,當簡天下賢俊,不宜專用南陽人。”[1]1092
1.南陽是劉秀起兵地,多功臣
功臣大多身居中央王侯將相,高官厚祿,壟斷朝政,擁有世襲特權,世代為官。據筆者對《后漢書》各紀傳統計,東漢32位開國功臣中13位南陽人和鄧晨、陰識、樊宏、來歙等共17家世家大族中,傳至7代的有1家,傳至6代的有4家,傳至5代的有6家,傳至4代的有3家,傳至3代的有2家。鄧氏家族就是最典型的代表,自東漢建立以后,鄧氏世代為官。不但位高權重的官員多,被封侯王的有29人,擔任大將軍以下的有13人,任職中兩千石的有14人,任職列校的有22人,任職州牧、郡守的有48人,其余擔任侍中、將、大夫、郎、謁者的不可勝數;而且為官延續時間長,從光武帝一直到桓帝將近一個半世紀之久。這足以說明位居高官的功臣的特殊政治優惠是其家族世代為官的主要原因。
2.南陽是帝鄉,多近親
皇親國戚的姻親關系維持了南陽官僚集團的長盛不衰。光武帝劉秀發跡于南陽,他的28個主要將領多為南陽人,以劉氏為中心形成了龐大的南陽皇親國戚地域集團,有“河南帝都多近臣,南陽帝鄉多近親”的歷史記載。宗室劉氏與南陽樊氏、陰氏、鄧氏、來氏等世家大族世代互為婚姻。劉秀的母親是南陽郡湖陽縣大豪強樊重的女兒,劉秀之舅也娶劉氏家族中劉賜的女弟為妻,劉秀之姐劉元嫁給南陽新野一代的豪強鄧晨,劉秀之妹伯姬嫁給宛人李通為妻,南陽新野人來歙娶劉秀祖姑為妻,來歙的女兒嫁給劉氏家族的劉嘉為妻。南陽官吏賈建、岑熙、李通、鄧晨、陰豐、馮柱、鄧乾、鄧蕃、來棱、來豐、鄧褒等11人娶皇帝之女為妻。南陽世家大族與劉氏宗室聯姻,就出現五位皇后:光烈陰皇后、和帝陰皇后(陰識的曾孫女)、和熹鄧皇后(母親為光烈陰皇后從弟女)、桓帝鄧皇后、靈帝何皇后,還有一位賈貴人,參政議政達81年之久。東漢從公元25年建國開始,到公元189年董卓擁立漢獻帝、名存實亡,共立國164年,而南陽的五位皇后(太后)參政議政的時間占據東漢政權統治時間的二分之一,加上南陽賈貴人生章帝、光烈陰皇后生明帝,南陽的皇親國戚成為南陽官僚集團的主要來源之一。如鄧禹家族始終保持與劉氏皇權相結合的姻親關系,自鄧禹跟隨劉秀打天下到鄧訓女綏為和熹皇后,成就了鄧氏家族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期,鄧后兄鄧騭以大將軍輔佐朝政,又到桓帝立鄧香女為皇后,鄧氏家族迎來了第二個高峰期。特別是和熹皇后鄧綏從永元十四年(102)到永寧二年(121)參政、聽政達19年之久,對于形成新野陰氏、鄧氏兩大外親戚官僚集團的長盛不衰乃至影響東漢政治生活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東漢時期南陽的文化發展水平比較高。1989年,據國家有關科研部門對全國各城市歷代“人才產出”情況進行定量定級分析,南陽作為地級市,人才數量占據全國第18位,其中大部分出自東漢。據統計,東漢時期南陽共出書籍57部,五經博士5人,私人教授15人,均居全國前列(3)詳見《南陽漢文化》一書“附表”:表3《兩漢南陽著作一覽表》,第307-310頁;表4《漢代南陽私人教授、博士統計表》,第310頁。[2]2。在全國各郡國中具有明顯的文化優勢,成為東漢全國儒學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展示了南陽官僚集團的文化底蘊和精神風貌。這不僅為南陽官僚集團的形成和興盛提供了必要的文化知識條件,而且使南陽官僚集團從中央到地方都保持了較高的文化優勢和政治核心位置。
1.南陽官吏崇儒讀經
東漢諸帝大力提倡和推行經學,選拔任用官吏采用察舉征辟制,一是重視儒家經學的學習,通經入仕;二是講究良好品德,孝子廉吏,薦舉入仕。這種崇經尊德的政策,加速了東漢南陽官僚的經學化、儒家化。南陽官僚集團文化素質比較高,能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順應東漢尊儒崇經的新時代潮流,修身養德,崇儒讀經,形成了良好的家風,為南陽官僚集團的形成和長盛不衰奠定了堅實的文化知識基礎。東漢南陽的皇親國戚、功臣將相中大多精通儒學,劉秀官僚集團中劉、劉秀、劉嘉、劉隆、鄧禹、朱祐、卓茂、張堪、陰識等人都曾游學京師太學,接受過儒家思想教育,“大半多習儒術”。所以趙翼在《東漢功臣多近儒》中寫道:“至東漢中興,則諸將帥皆有儒者氣象。”[7]如,劉秀精通《尚書》,提倡儒學,愛好經術,用儒家柔道思想治國。賈復“少好學,習《尚書》”,帶頭棄武修文,“剽甲兵,敦儒學”[1]667。鄧禹“能誦《詩》,受業長安”,東漢建立以后,“有子十三人,各使守一藝。修整閨門,教養子孫”[1]605。南陽官吏不但帶頭崇尚儒學,學習經書,而且利用南陽官僚集團的政治特權,通過各種行政途徑接受文化教育,提高儒學文化修養,培養本家族的文化優勢,形成了良好的家風,保證南陽官僚勢力的不斷延續。東漢時出現了中央皇帝和皇后專門為皇親國戚、功臣故舊而設立的貴族子弟學校。明帝永平九年(66),為外戚樊氏、郭氏、陰氏、馬氏的子弟開設學校,又稱“四姓小侯學”,設的五經師教授,均是選擇“高能之士”充任。安帝元初六年(119)皇后鄧綏把那些皇親國戚中不學無術的王侯子弟70多人集中起來,其中有“鄧氏近親子孫三十余人”,開辦學校,教授經書。 明帝、鄧皇后的教育舉措無疑也影響并促進了南陽人的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南陽官僚集團用儒家“仁孝廉讓”的道德標準教育子弟,形成了良好的家風。如樊氏家族中,樊重“賑贍宗族,恩加鄉閭”,樊宏“少有志行”“為人謙柔畏慎”[1]1120-1121。東漢時期,南陽官僚集團大多形成了以經學入仕的家學傳統,有不少人是明經和孝廉出身的。如宋均家族中,宋均“以父任為郎”“好經書”“受業博士,通詩禮”;族子宋意,“父京,以大夏侯尚書教授,至遼東太守”“意少傳父業,顯宗時舉孝廉”“擢拜阿陽侯相”,官至中央行政中樞機構尚書臺長官尚書令[1]1414-1416。張衡、左雄、朱穆、延篤、宗資、宗慈等人都是孝廉出身。南陽官僚集團重視對家族子弟的經學教育和家族倫理道德的培養,使其子孫后代更多地進入官僚系統,維系了南陽官僚集團的長盛不衰。
2.南陽士人和官吏修養品德,積極進取
南陽官僚集團品德高尚,儒家忠孝仁義的倫理道德觀念內化為其道德自覺和行為自律,從而形成了忠心為國、勇于進取、敢于擔當的文化精神,這成為南陽官僚集團長盛不衰的精神動力。張衡寫有《南都賦》,盛贊南陽人的高尚品德:“且其君子,弘懿明睿,允恭溫良。容止可則,出言有章。進退屈伸,與時抑揚。”新野人鄧晨對劉秀忠心耿耿,矢志不渝,漢兵在小長安戰敗,官軍殺其妻及三女,焚其房宅,毀其冢墓,但鄧晨并不后悔,仍追隨劉秀征戰不已。宛縣人李通與其弟李軼商首議舉兵反莽,擁立劉、劉秀兄弟,光復漢室。因與劉秀在宛起兵失敗,其父及家族門宗64人被誅殺,但其對劉秀仍忠心不渝。岑彭原是新朝的棘陽縣長,曾與王莽前隊貳嚴說共同堅守宛城,他舉宛城投降劉軍隊。劉說:“彭,郡之大吏,執心固守,是其節也,今舉大事當表義士,不如封之。”于是,更始帝封其為歸德侯,表彰岑彭忠義之大節,最終岑彭在平定蜀地公孫述政權中為國捐軀。劉“性剛毅,慷慨有大節。自王莽篡漢,常憤憤,懷復社稷之慮,不事家人居業,傾身破產,交結天下雄俊”,組織劉秀、鄧晨、李通等人起兵反莽,合力攻占宛城,擁建更始政權,覆滅了王莽新朝。樊英具有獨立的人格,安帝特從南陽征其到京師任以要職,但樊英拒不接受,安帝不得不以師傅之禮,聽其還歸南陽。張衡一生品性高潔,積極進取,奮斗不息,具有“仁愛篤密”“淑人君子”的人格魅力,他在《應間》中說:“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夥,而恥智之不博。”南陽士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自強不息,重名節,輕利祿,忠君愛國,形成了勇于進取、敢于擔當的人文精神。這種精神風貌的形成與南陽官僚集團的形成和長久不衰密切相關。
3.南陽崇儒重教,創辦官學和私學,推廣教化,促進了南陽地區的良好學風的形成和文化發展,奠定了南陽官僚集團長盛不衰的文化基礎
南陽官學教育發達,歷任太守大都重視郡學教育,培養儒學人才。東漢章帝時,鮑德為南陽太守,興教辦學,看到郡學久廢,就重新修蓋房舍,備好相應禮器,宴請國老名師,充任郡學教授。桓帝時劉寬在任南陽太守期間,非常重視教化作用,大力倡導興辦官學教育,聘請有學問的經師處士講經解義,教授子弟,并親體力行,親自參與講學活動。到所屬各縣巡視時,常常在鄉間客舍中停歇,總是延請學官祭酒及處士諸生在一起對講討論經文,相互切磋。遇見老年人就用農事生活的話題來撫慰他們;遇見年輕人就用孝敬父母、順從兄弟的道德倫理來鼓勵和教誨他們,使社會風氣一天天地好轉起來。因此,《北堂書鈔》(卷四)稱贊劉寬“好為諸生講論經義,不嚴而治”。東漢時期南陽私學教育也相當發達。南陽著名的私人教授就有13人之多,居東漢全國諸郡國第二位,僅次于汝南郡[8],其中比較著名的有樊英、高風、延篤、尹敏、郭丹、謝該等人,他們在南陽區域內招收生徒講學,其生徒少則數十人,多則數百人。南陽官學和私學教育的發達,普及了儒家文化知識和道德觀念,不但有力推動了南陽教育的發展,催化了南陽人才的成長,而且為當時的國家培養了大批官吏,也促進了南陽良好學風的形成。南陽地區從兩漢之際開始,游學之風就比較盛行,東漢游學人數更為眾多。《漢代游學狀況表》所列出漢代全國游學者總共106人,其中南陽游學士人占15人,約占漢代全國游學總人數的14.15%,其中大多數是東時期的游學者,因此南陽是東漢時期全國各郡國游學人數最多的地區[9]。如南陽人中比較著名的張衡就游學京師,“通五經,貫六藝”,與名士崔瑗、馬融、竇章結為摯友,相互激揚名聲,他名揚全國,公府爭聘,郡舉孝廉,被南陽太守鮑德聘為主簿,南陽郡劉珍薦其校書東觀,大將軍南陽人鄧騭聘其為幕府,東漢安帝以“術學”征拜其為郎官,任命其為中央太史令,后官至河間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