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俊, 郭振寬
(信陽師范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正確分析和把握社會主要矛盾,從而確定黨在不同時期的根本任務和中心工作,是唯物辯證法的要求,也是黨開展統一戰線工作,聯合、團結廣泛同盟者的依據和前提。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在一定程度上,既是一部黨聯系群眾、深入群眾、依靠群眾,科學分析和正確把握社會主要矛盾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具體問題,及時調整中心工作的歷史,又是一部黨依據社會主要矛盾在社會領域的表現,廣泛團結同盟者,滿足與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利益,不斷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發展進步的歷史。
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產黨為實現自己的歷史使命和不同時期的戰略目標與任務,團結所屬階級、階層及政治派別,同其他階級、階層、政黨及一切可能團結的力量在一定共同目標下結成的政治聯盟。中國共產黨誕生在一個國家沉淪于屈辱、人民深陷于苦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之中,一經創立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定為黨的初心和使命。在革命的實踐中,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依據辛亥革命后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和階級社會狀況,確定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在此基礎上,明確提出“新民主主義的革命,不是任何別的革命,它只能是和必須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1]1313。從理論上講,黨的統一戰線源于馬克思主義關于工人階級及其政黨自身團結統一和爭取廣大同盟軍的理論與政策。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不僅提出了“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口號,而且提出共產黨人要善于同各國無產階級特別是本國無產階級的不同派別或政黨和其他可以團結的階級建立統一戰線。從實踐上看,源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和階級結構。新民主主義時期社會結構“兩頭小中間大”的特征,規定了先進的無產階級與其他革命性階級的聯合。正如毛澤東所說:“中國無產階級應該懂得:他們自己雖然是一個最有覺悟性和最有組織性的階級,但是如果單憑自己一個階級的力量,是不能勝利的。而要勝利,他們就必須在各種不同的情形下團結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階級和階層,組織革命的統一戰線。在中國社會的各階級中,農民是工人階級的堅固的同盟軍,城市小資產階級也是可靠的同盟軍,民族資產階級則是在一定時期中和一定程度上的同盟軍,這是現代中國革命的歷史所已經證明了的根本規律之一。”[2]從中國共產黨自身的發展看,黨要發展壯大,依靠的就是社會力量的組織和構建。一是通過黨自身的縱向組織建設,實現了黨的組織從上到下的全覆蓋,形成了以此凝聚各方面社會力量的核心;二是通過橫向的統一戰線建設,爭取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開明士紳,甚至部分地主階級的支持,獲得廣泛的社會基礎和群眾基礎。這是中國共產黨生存和發展、從社會政治生活的邊緣走向中心,進行社會整合和現代化國家建設的基礎[3]。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由于對當時的社會性質缺乏科學的認識,對建立統一戰線缺乏認真分析和獨立思考,為了確保共產黨的純潔性和革命性,黨奉行獨立和封閉的方針政策,拒絕與工人階級以外的革命力量合作。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決議提出:“我們應始終站在完全獨立的立場上,只維護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其他黨派建立任何關系?!盵4]6隨著中國共產黨對社會時局分析的深入,中國共產黨開始改變過去奉行獨立和封閉的方針政策,逐步認識到階級合作、團結的重要性。1922年5月由共產黨主導召開的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宣言就提出:“我們要結合全國的農人,并與小資產階級暫時聯絡,共同向著那些敵人奮斗,爭得我們的自由。”[4]67“要使中國工人們和外國工人們建立親密的關系,共同向著全世界的資產階級前進。”[4]671922年6月中國共產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發表了《中國共產黨對于時局的主張》,首次提出“中國共產黨的方法,是要邀請國民黨等革命的民主派及革命的社會主義各團體開一個聯席會議,在上列原則的基礎上共同建立一個民主主義的聯合戰線,向封建式的軍閥繼續戰爭”[4]98。1922年7月黨的第二次代表大會通過的宣言進一步明確提出“共產黨應該出來聯合全國革新黨派,組織民主的聯合戰線,以掃清封建軍閥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建設真正民主政治的獨立國家為職志”[4]139。1923年黨的三大確立了國共合作政策,決定共產黨員可以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把國民黨改組為民主革命聯盟。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繼續推進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在土地革命時期,黨把工人、農民和士兵作為革命的基本力量,鞏固工農聯盟,建立反封建壓迫、反國民黨統治的工農民主的民族統一戰線??谷諔馉帟r期,共產黨以民族利益為重,捐棄前嫌,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建立了廣泛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獲得了社會各方面力量的廣泛支持,成為國家、民族和社會的中心,有效地實現了社會的整合。
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伊始,統一戰線工作就貫穿于革命、建設、改革和復興的偉大實踐之中,所以,厘清統一戰線的歷史發展過程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前后的一段時間內,中國一直處于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反動階級的黑暗統治與殘酷壓迫下。從1919年到1956年,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階段間矛盾,團結各個階級的力量去推翻腐朽政府的反動統治,成為一切革命工作的出發點,革命統一戰線也在一次次的革命中逐漸形成。1919年的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的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奠定了階級基礎,為革命運動蓄積了不竭動力。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孫中山先生宣布“聯俄、聯共、扶助農工”,標志著國民革命統一戰線正式形成;1927年,“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相繼發生,“寧漢合流”意味著國民黨已完全淪為代表地主、買辦性大資產階級的反動集團。黨的八七會議的勝利召開,宣告了中國共產黨對國民黨新軍閥的土地革命戰爭打響了。為了挽救黨和革命事業,國民革命統一戰線向工農民主統一戰線轉變。1936年,張學良將軍、楊虎城將軍發動“西安事變”,中國共產黨為了早日實現民族解放,不計前嫌促使“西安事變”和平解決,聯蔣抗日,最終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整個抗日戰爭時期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1945年日本投降后,國民黨當局為了維持獨裁統治,勾結美帝國主義于1946年6月悍然進攻解放區,發動了內戰。為了取得解放戰爭的勝利,中國共產黨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調整為人民民主統一戰線。中國共產黨團結一切革命力量,聯合廣大農民、民族資產階級和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階級進行革命,取得了解放戰爭的勝利,完成了軟弱資產階級無法實現的反帝反封建任務,徹底結束了極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工人、農民等被壓迫的廣大群眾翻身成為新中國的主人,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社會向社會主義的過渡。中國共產黨聚合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等廣大革命群體形成的革命統一戰線力量,不僅帶領廣大農民群眾完成土地改革,徹底清除了封建主義及其代表地主階級;之后又實現了國家社會主義工業化,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了消滅資本家、消滅私有制、消滅封建制度殘余勢力、消滅資產階級的任務。1956年隨著“一化三改”的完成,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中國共產黨人實現了1847年正義者同盟不曾實現但啟發了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目標,工人階級已翻身成為國家的主人,農民已成為合作化的農民,資產階級業已退出了歷史的舞臺。1956年黨的八大首次提出,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1957年,毛澤東同志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提出了統一戰線的主題應是正確處理、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團結社會的一切積極因素,在新的生產關系下,集中力量保護和發展生產力。盡管后來一段時間,中國共產黨因社會主義建設經驗不足導致了統一戰線工作一度受到影響,但人民政協及有關統一戰線的組織被保留下來。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現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我國步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將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確定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與社會主要矛盾相適應,新時期的統一戰線已由革命統一戰線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不是以往所強調的階級聯盟,統一戰線從“革命”的主題轉向“愛國”的主題?;诖?,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基于對社會結構和社會主要矛盾的科學分析,提出“勞動者”“愛國者”的新概念,以此豐富和發展了傳統階級概念的內涵。后來,江澤民同志在建黨80周年的講話和黨的十六大報告中,對改革開放和社會經濟文化的深入發展后我國社會階層出現的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于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等社會階層,統稱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
進入新時代,全球局勢發生劇烈變動,中國已經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階段,不僅需要面對城鄉之間、東西部之間、民族區域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社會發展程度不均衡等國內問題,而且也面臨著西方為遏制中國發展而刻意挑起的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中國的社會主要矛盾在悄然間發生了根本變化。黨的十九大報告將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確定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不斷創造美好生活、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偉大進程中,需要凝聚更廣泛的社會力量。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特征和內在要求出發,依據統一戰線大團結大聯合主題,在統一戰線社會力量的布局上提出:“要高舉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旗幟,牢牢把握大團結大聯合的主題,堅持一致性和多樣性統一,找到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5]39-40新時代黨的統一戰線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團結海內外中華兒女的最大公約數,在實踐中進一步拓寬了“愛國者”的范圍,豐富了統一戰線成員的共同社會思想基礎[6]。
馬克思主義是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它創立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本質和規律,特別是揭示了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發展規律,為人類指明了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飛躍的途徑,為人民指明了實現自由和解放的道路。馬克思主義關于統一戰線的論述,闡明了無產階級統一戰線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是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建立、鞏固和發展統一戰線的行動指南。
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能夠有效地團結各革命階級和社會力量,領導各族人民實現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一個基本經驗就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堅持馬克思主義統一戰線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統一戰線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制定出正確的統一戰線方針政策和戰略策略。
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突出的特性之一,人民至上是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立場。恩格斯指出“人們總是通過每一個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覺預期的目的來創造他們的歷史”,人民通過廣泛的聯合,在社會中形成了“合力”,“外部世界的各種各樣作用的合力,就是歷史”[7],人民群眾是一切對社會歷史發展起推動作用的推動力量,是歷史的創造者。馬克思主義以人類自由全面發展為最終目標,以人民為中心,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統一戰線的目標是成為人民廣泛聯合的道路和橋梁,開展統一戰線工作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科學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特征之一,溯本求源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優勢。在統一戰線工作中要正確把握社會矛盾的客觀存在性和對立統一規律,要認真分析社會主次矛盾,社會矛盾的變化勢必引起黨中心任務的調整,同時也會影響黨對同盟者的界定。在統戰過程中也要注重“量變到質變”的規律。解放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廣泛動員工農群眾、知識分子、民主黨派等進步力量,逆轉實力,將國民黨反動派溺亡在人民的汪洋大海中。同時,在統一戰線工作中也要重視否定之否定規律,在實際工作中既要克服統戰對象的消極因素,也要調動其積極因素。比如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過程中,團結、引導民族資產階級,消除其剝削工人取得利潤的生產生活方式,把其改造為自食其力的社會主義勞動者。
在建設統一戰線的過程中,我們要堅持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考察、分析、解決我國統一戰線工作面臨的具體問題。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梳理、總結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百年歷史經驗,更好地發揮統一戰線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心聚力的作用。
在黨的百年歷史中,是否掌握領導權直接決定著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爸袊伯a黨領導是統一戰線最鮮明的特征”[8]36,也是統一戰線事業發展的根本保證。
毛澤東在總結中國革命的歷史經驗時指出:“中國新民主主義的革命要勝利,沒有一個包括全民族絕大多數人口的最廣泛的統一戰線,是不可能的。不但如此,這個統一戰線還必須是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的領導之下。沒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的領導,任何革命統一戰線也是不能勝利的?!盵1]1257鄧小平從領導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角度強調指出:“在中國這樣的大國,要把幾億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統一起來建設社會主義,沒有一個由具有高度覺悟性、紀律性和自我犧牲精神的黨員組成的能夠真正代表和團結人民群眾的黨,沒有這樣一個黨的統一領導,是不可能設想的,那就只會四分五裂,一事無成?!盵9]習近平針對新時代的統一戰線的形勢和任務,指出:“統一戰線是黨領導的統一戰線。在統戰工作中,實行的政策、采取的措施都要有利于堅持和鞏固黨的領導地位和執政地位。”[10]561一是通過落實思想政治工作來體現黨的領導。黨委統一領導,統戰部協調配合,重視思想政治引導,密切關注黨外人士的思想活動是統戰工作的重要內容。各級黨委、各級黨政領導干部,要積極學習統一戰線政策法規,踴躍組織統一戰線活動,主動聯系愛國同盟者,時刻維護強有力的政治聯盟。二是通過加強統戰隊伍建設來體現黨的領導。在貫徹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中打造“政治堅定、業務精通、作風過硬”的統戰干部隊伍,加強同黨外人士的團結聯系,對黨外人士“待之以誠、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助之以實,做到誠懇謙和、平等待人、廉潔奉公”[8]31,并與廣大黨外人士團結在一起,形成“眾星拱月”的統戰工作格局。三是通過運用協商的方式來實現黨的領導。經過“民主協商、理性協商、真誠協商、和諧協商”,保證決策的科學性與合理性,避免黨在執政過程中出現失誤,從而使廣大愛國者同盟更加認同黨的主張,團結在黨的周圍并一同奮斗。四是通過強化制度保障和監督來實現黨的領導?!吨袊伯a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是關于統戰工作的第一部黨內法規,為統一戰線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政治保障、組織保障、法治保障。在完善統戰工作政策、制度的基礎上,全面落實從嚴治黨的主體責任,強化統一戰線是黨的統一戰線的思想認識。
中國共產黨對統一戰線全局工作的強力領導,鞏固和發展了當今世界最廣泛的愛國聯盟,使散落在全球各地頑強拼搏的中華兒女,緊緊圍繞在中國共產黨的周圍,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蓬勃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矛盾是事物運動發展的源泉和動力。事物的性質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決定的。因此,正確判斷和處理社會主要矛盾,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要求。黨的統一戰線能夠發揮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的法寶作用,就在于依據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科學確立并廣泛團結同盟者。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當時的中國一直處于帝國主義反革命勢力與中華民族渴望解放獨立的矛盾之中,也一直處于封建主義腐敗統治與人民大眾追尋光明前途的矛盾之中。中國人民遭受著帝國主義的殘酷壓迫、封建主義的腐化蹂躪、官僚資本主義的肆意荼毒。帝國主義及其代理人,勾結地主階級和官僚資本主義反動勢力對中國社會經濟進行全方位的壟斷,瘋狂壓榨、盤剝人民的勞動成果,限制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生產力被嚴重束縛,中國的市場走向畸形發展模式,逐漸淪為他國的經濟市場的附庸。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被徹底踐踏,中國人民到了亡國滅種的崩潰邊緣。中國共產黨高舉反帝反封的旗幟,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廣泛團結被壓迫的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各民主黨派、各少數民族、民族資產階級、各地華僑及從地主階級脫離出的開明人士和其他愛國者作為我們爭取最終勝利的同盟者。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統一戰線,通過黨內或黨外的合作方式,將最廣大人民緊緊團結在自己的周圍,打碎三座大山強加在中國人民身上的枷鎖,解放了貧苦人民的雙手,廣大人民參軍參戰,團結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通過提出“人民民主同盟”的政治主張,聯合廣大黨外人士取代“舊政協”,領導人民群眾在解放戰爭中取得了推翻國民黨一黨獨裁及其所代表的官僚資本主義反動統治的巨大成就。
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改造期間,社會主要矛盾是工人階級同資產階級的矛盾。通過土地改革、“一化三改”的政策和戰略步驟,1956年我國基本上完成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上實現了生產資料公有制和按勞分配,建立起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由過去的階級矛盾轉變為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果斷地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提出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方針。以鄧小平為代表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基于對社會結構和社會主要矛盾的科學分析,在統一戰線同盟者方面,提出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的新概念。后來,江澤民提出了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概念,以此豐富和發展了傳統階級概念的內涵。用勞動者、建設者、愛國者這種政治性的階層表述定義統一戰線的主體范圍,既堅持了統一戰線社會主義和愛國主義的政治認同,又突破了傳統的階級斗爭分析法(以生產資料的占有作為階級劃分標準的經濟因素),將新的社會階層和社會人士納入其中,體現了更大的廣泛性和巨大的包容性[11]。
隨著時代的進步,黨領導人民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快速發展和積累,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許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過去長期存在的短缺經濟和供給不足狀況已經發生根本性改變,“落后的生產”已經不能準確反映現實中國的生產力實際。與此同時,廣大人民群眾已經不再僅僅滿足于基本物質生活的追求,還有精神文化生活、政治社會生活和環境等方面的要求。這表明,中國人民對發展的要求已經從最初單純追求的“高速度”向“高質量”轉變。黨的十九大報告鮮明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5]11。依據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和內在要求,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深入研究統戰工作面臨的形勢,扎扎實實做好統一戰線各方面工作,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為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廣泛力量支持。”[12]針對當前我國社會出現許多新的社會人員群體組織沒有納入我們的工作視野的現狀,《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把“私營企業、外資企業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中介組織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等統稱為“新的社會階層人士”,把“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中的積極分子、留學人員、新媒體中代表人士”等統稱為“新社會群體”。在畫出統一戰線最大同心圓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礎上,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團結海內外中華兒女的最大公約數。
1.價值優勢
統一戰線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政治聯盟組織,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黨根本任務的變化、所需團結對象的變化,在政治協商、立法協商、行政協商、民主協商、社會協商、基層協商中逐漸形成了“求同存異、體諒包容”的價值追求。統一戰線在中國政治的長期實踐中,發揮出聚集人心力量的作用,推動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堅持“求同存異、體諒包容”這樣的精神引領,通過堅持調和關系、消除矛盾的和諧方式,在政黨協商、人大協商、政府協商、政協協商、人民團體協商、基層協商、社會組織協商中,謀求共同利益,從而增強政治認同、促進群眾團結、實踐人民民主、廣泛凝聚共識、集思廣益辦大事,共同奏響“美美與共”、和睦相處的新時代主旋律。
2.組織平臺優勢
統戰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中央為了解情況、掌握政策、調整關系、安排人事,在中共中央和地方及一些企事業單位黨委中設立的機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統一戰線制度化的組織平臺,是我們黨發展人民民主、整合社會力量的重要陣地,是堅持和實現了黨對各項工作領導的強勁動力。人民政協和統戰部作為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的重要制度設計,隨著實踐發展內涵不斷豐富,統一戰線的性質、對象和任務雖然在不同時期發生過變化,但統一戰線始終是政協和統戰部最基本的功能,始終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各黨、各組織、各民族和各社會階層高度團結的組織和機構。改革開放后,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國共產黨進一步將人民政協性質明確表述為中國人民愛國統一戰線的組織,統戰部門的基本職能也進行了相應的發展。進入新時代,隨著社會主義民主協商的多維發展,中國共產黨的統一戰線融入國家各級治理之中,突破了單一政治組織的限制,依靠其他機構所不具備的齊心齊力的向心優勢、眾志成城的聚力優勢、民主和諧的平等優勢、海納百川的智慧優勢、協同調整的高效優勢、廣泛聯系的交流優勢,包容了各政治團體和社會各界人士,聚合了社會主義勞動者、建設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在內的所有社會力量,實現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和協商理政的統一。
3.制度優勢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確立為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國政治體制中的重要一環。20世紀50年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立后,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制繼續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為來自不同階層、不同組織的人民群眾參與民主協商和共商國是提供了制度化途徑。統一戰線作為政治協商制度的根本,承載著協商、監督、參與、合作的重要功能,充分彰顯了統一戰線的政治內涵和鮮明特點,生動詮釋了我國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優勢。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把統一戰線放在人民民主部分進行部署,上升到國家制度的范疇,體現了統一戰線作為國家治理的獨特政治優勢。在統一戰線的實際工作中,我們要不斷加強思想政治引領,不斷增進廣大人民群眾對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使統一戰線在國家治理體系中具有獨特的作用[13]。
中國共產黨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明確將“堅持統一戰線”總結為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經驗。這充分說明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產黨奪取革命、建設、改革事業勝利的重要法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面臨的主要任務是,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開啟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繼續前進。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不斷創造美好生活、促進全面發展、帶領人民實現共同富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中,還需要不斷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奮斗的社會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心向背、力量對比是決定黨和人民事業成敗的關鍵,是最大的政治。統戰工作的本質要求是大團結大聯合,解決的就是人心和力量問題?!盵10]556從人心和力量的角度深刻揭示黨的統一戰線的本質要求,為我們新時代鞏固和發展統一戰線提供遵循。這一論述進一步明確統一戰線在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中的重要地位。俗話說“人心齊,泰山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個政黨,一個政權,其前途命運取決于人心向背和力量對比。這一論述進一步明確統一戰線工作的著力點,就是要緊緊圍繞凝聚人心這一主題開展工作。這是因為世界上最難做的事情,就是爭取人心。
新時代我們要把統一戰線擺在重要位置,努力尋求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最大限度匯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具體講,就是以中國共產黨為圓心, 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為最大半徑畫出最大的同心圓。從區域上看,分內圓和外圓。內圓是以擁護社會主義、祖國統一為半徑, 包括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外圓是以擁護祖國統一和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半徑, 包括香港同胞、澳門同胞、臺灣同胞和海外僑胞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統一戰線是一致性和多樣性的統一體,只有一致性、沒有多樣性,或者只有多樣性、沒有一致性,都不能建立和發展統一戰線?!盵10]561-562這說明一致性和多樣性即同與異的關系是統一戰線的本質屬性。一致性和多樣性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歷史的、具體的、發展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一致性和多樣性都有不同的具體的歷史內涵,這就要求我們適應時代的變化,及時豐富和更新內容。
新時代堅持正確處理一致性和多樣性的關系, 關鍵是要堅持求同存異。一方面, 堅持黨的領導, 鞏固新時代統一戰線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礎, 同一切違背共同思想政治基礎的言行做堅決斗爭;另一方面, 要充分發揚民主、尊重包容差異。例如在祖國內地堅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之同,存不同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不同階層和利益群體、不同民族和宗教之異;針對香港同胞、澳門同胞、臺灣同胞和海外僑胞堅持求祖國統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愛國主義之同,存不同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生活方式之異,把一切愛國的力量都團結、聯合到實現國家統一、民族復興上來。習近平在紀念辛亥革命一百一十周年大會上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光榮,也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使命?!盵14]統一戰線必須著力加強港澳臺同胞大團結,著力增強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向心力,推動新時代統一戰線工作有新氣象新作為,為完成祖國統一、推動我國建設現代化強國提供廣泛力量支撐。
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領導和團結各革命階級和社會力量,堅持和發展統一戰線,在實現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走向強起來的歷史進程中,統一戰線以其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的政治優勢和戰略方針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現代要求,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更需要中華民族同舟共濟,依靠團結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風險挑戰。
圍繞黨的奮斗目標凝聚最大正能量,是統一戰線的優良傳統。新時代的統一戰線要按照“黨委統一領導、統戰部牽頭協調、有關方面各負其責的大統戰工作格局”進行社會整合和國家治理,充分發揮統一戰線具有治理主體的廣泛性和多樣性、價值的包容性、組織平臺的寬廣性等方面的優勢,統一思想、凝聚社會最大正能量,形成海內外全體中華兒女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生動局面,為實現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凝聚力量、匯聚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