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詠玲 郭麗萍 束文生
(齊齊哈爾大學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
扎龍是世界最大的蘆葦濕地,1987 年 4 月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首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92年被列入我國首批“世界重要濕地名錄”。近年來扎龍濕地自然保護區獨特的自然生態資源和基礎設施建設展開生態旅游吸引廣大國內外游客,2002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扎龍濕地屬于松嫩平原濕地地貌特征。其中湖泡、沼澤濕地中葦草叢生,擁有高等植物約 468種,魚類 46 種,兩棲類6 種,獸類共有 21 種,鳥類約 269 種,大量的游禽選擇扎龍濕地為繁殖地,濕地內現有丹頂鶴、白枕鶴、大白鷺、蒼鷺、草鷺等鳥類; 目前扎龍濕地鳥類中,包括國家一級保護鳥類和國家二級保護鳥類;丹頂鶴、白枕鶴、蓑羽鶴都在扎龍自然保護區繁殖。
扎龍濕地物種豐富;植物資源多樣,甘草、蘆葦、龍膽草等,在扎龍旅游產品蘆葦、草編工藝品中產生了極大的經濟價值;城市區域富有特色的少數民族文化達斡爾族哈拉新村和滿族文化查罕諾村,共同構成城市旅游資源體系;自改革開放以來扎龍自然保護區以獨特的原始濕地地形地貌與自然景觀,吸引了無數游客、學者游歷與研究,扎龍自然保護區獨特的生態資源優勢開展的生態旅游富有獨特魅力。
在扎龍自然保護區開展生態旅游10 多年的歷史中,取得了較好的效益。陸續建成人工園林景觀小品、荷塘,觀鳥路線規劃、戲鶴觀賞、濕地鳥類宣傳教育中心、望鶴樓、濕地景觀帶、鄉風民俗建筑觀光、花海、蘆葦蕩游船、旅游產品銷售等旅游項目,形成了以觀鳥和濕地觀光為主的綜合旅游結構。但由于不同歷史時期的建設理念不明確,風格特征不統一,造成了今天扎龍自然保護區旅游景觀生態環境缺少系統性規劃設計。
近年來扎龍濕地在水量、水體形態和水質方面、水生生物種類、生物多樣性等生態保護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扎龍濕地保護修復工作面臨的形勢依然很嚴峻。依據當前中國濕地修復的主要舉措生態恢復和生態重建原則,積極采取人工干預的辦法促進濕地恢復。扎龍濕地生態景觀恢復應與區域內生態環境建設相結合,通過生態鄉村建設、生態社區發展、生態城市建設的統籌規劃,促使扎龍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環境在新生態模式下良性運營,保護和改善自然生態環境,促進建設生態城市環境,擴大濕地面積,為人類創造優質的生態家園。
目前扎龍自然保護區內旅游景觀環境中基礎設施建設過多;不能達到濕地保護與自然和諧統一。總體表現為過于注重經濟效益;旅游服務普通;旅游項目缺少創新創意;游客聚集等情況。缺少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態旅游模式,而人為干預過多的景觀環境破壞了濕地生態平衡;聚集的游客也為濕地生態帶來了嚴重干擾,不符合濕地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亦是扎龍自然保護區旅游景觀生態系性保護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
扎龍濕地保護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需要對扎龍濕地生態地貌、生態性系、物種多樣性進行系統保護,并將人為干擾因素降到最小。這需要通過各種途徑獲取保護資金。除了各級政府常規財政撥款、各級相關組織機構的保護力度與資金支持,通過適度開展濕地生態旅游以及濕地旅游產品開發等獲取保護資金,為扎龍濕地保護與修復提供有力保障。
生態教育一直是教育中的一個大問題,只有不斷提高人們平衡生態環境的意識,才能從根本上改變生態的現狀,在扎龍濕地旅游環境加大力度宣傳濕地對人類發展的重要作用,加強宣傳力度,運用行政手段、經濟手段、教育科普宣傳手段、法律途徑、科學技術方法等加強人們對扎龍濕地資源的保護意識,使公眾和游客認識到保護濕地資源環境和生態系統的重要性,是扎龍濕地生態旅游景觀環境資源可持續性發展的基本要求。
在扎龍濕地旅游景觀設計開發中充分利用形、色、質、的天然性材料與質樸的施工工藝方法,發揮地產材料,松木、亞麻、蘆葦等材料的特色。在扎龍濕地外圍、園區入口建設或改造保護區內原有建筑。如北方井干式建筑、茅草屋頂窩棚、爬山虎生態建筑,撮羅子民俗風情建筑等特色,提高地域辨識度。并盡量減少保護區內的人工景觀的痕跡。
利用親水平臺,空中廊道、坡地地形地勢建設隱蔽工程等設計方式,靈活的增設觀鶴窗口,拓寬多種觀賞渠道。
通過水平與垂直空間劃分,結合地形地勢在坡地增加地下觀景廊道或者觀察窗口,局部增加空中廊道觀察點,加寬觀鶴平臺、增加階梯,深入水面等辦法解決游客聚集現狀,引導做好游客分流,改善“人觀鶴”和“鶴觀人”的窘態。
結合扎龍濕地生態旅游景觀與鶴文化特征,在周邊鄉村開發具有民族風情、民間文化的鶴手工藝品創意設計苑區,如扎龍鄉等地將濕地自然生態旅游與手工業旅游模式結合,加強地方工藝品如蘆葦畫、魚皮畫的生產與制作以及鶴形態創意設計,讓游客觀賞或參與制作,從而推動濕地生態旅游產品的體驗設計。在突出扎龍濕地夏季觀鳥主題旅游項目同時,也應挖掘多季節全方位的新型旅游項目或兼具環保教育意義及實用性的民俗文化品,如畫作,簡單的樂器與日用品制造等旅游產品設計,并借此帶動城市美麗鄉村建設與打造城市品牌策略。
靈活觀鶴時間安排、在日程內合理規劃以扎龍濕地觀鶴游為核心,整合城市周邊旅游資源、結合扎龍村、徐秀娟故居文化游、飛鶴牧場產品游、滿族村少數民族風情游等旅游資源。使扎龍濕地自然保護區實現錯峰時段觀賞的游客量控制,便于游客行程快速流轉,合理規劃旅游線路與充實的旅游項目。
還可以連接齊齊哈爾市濕地溫泉、水上樂園、游樂場、梅里斯湖風光、扎龍滿族村,內蒙古大草原、碾子山、五大連池風景區等,打造以濕地生態旅游為主題的精品旅游線路,并帶動城市周邊地區旅游產業發展。
恰當發展地域經濟特色旅游,體現齊齊哈爾地域特色。運用地產材料如樟子松、亞麻、蘆葦進行產品開發和把濕地生態旅游景觀建設與周圍鄉村經濟發展納入統一考慮,積極引導當地居民開展具有本土地域文化與田園氣息的渡假山莊、民宿以及手工藝產品制作與銷售等場所。并可以模擬扎龍濕地原著居民的日常漁牧,少數民族風土人情等增加游客的旅游體驗。景區在地域文化宣傳推廣上增加力度,打造濕地景觀地域旅游特色品牌。
扎龍濕地地處我國中溫帶北部地區,四季氣候變化顯著,候鳥棲息的夏季是扎龍濕地最佳的觀鶴時節。在春秋兩季開展濕地自然風光游、攝影游與科普游,冬季開展少數民族生活場景模擬、狩獵撲魚、賞雪玩雪等旅游新模式。積極拓展濕地觀光游、休閑游、體驗游、探險游、空中游、健康游、學習游等新項目,來豐富扎龍濕地旅游資源開發的產品類型,滿足游客不同的游覽需要。
采用平面廣告、攝影或繪畫作品展、網絡、數字媒體、濕地游區APP講解多種宣傳手法,進行深刻的教育,讓人們重新定義濕地對人類發展的影響,提高扎龍濕地保護意識。
延長不規則水岸線,營造緩流,增加避風和易于產卵的水域,在岸邊放置大木塊(碎石)產卵床,營造適合魚類棲息的環境,增加保護區內水鳥捕食成功率。
1.自然駁岸
保留原有沉降駁岸和岸生植物讓自然做工,部分地方為防止沖蝕用隱蔽式土工格加固,景觀塊石夯實加固或松木樁加固。
2.石籠駁岸
將自然石塊放入鋼絲網中,石塊縫隙中填入泥土,種上濕生植物使駁岸更加生態自然,也為微生物附著污水凈化提供條件(如圖1)。

(圖1——石籠駁岸)
3.碎石駁岸
采用天然的碎石、卵石拋灑的方式,以點成線構成似有似無的岸線。
利用木材搭建生態浮島基本框架,利用水切花技術(水培技術)種植陸生植物,吸收湖中水生植物無法吸收的污染物(自然生長吸收、光合作用、降解、富集),底部用繩索固定在湖底,防止飄走方便回收搬離水面(如圖2)。

(圖2——生態浮橋)
服務區與觀景區用楊柳、鋪地柏、丁香等灌木隔離,阻隔服務區的聲、光、熱。
增加濕地康養產業,在仙鶴湖東岸景觀控制區外圍結合村民移居工程,打造休閑度假區——扎龍村,同時結合“海綿城市”“美麗鄉村”建設雨污分流多級凈化提供仙鶴湖水源補給和水凈化單元(如圖3)。

(圖3——凈水單元)
在小型水系中放置礫石,增加微生物附著膜,水中污染物與礫石上的生物膜接觸反應,產生沉淀,提高水體自凈能力。
鑒于扎龍濕地的敏感性和脆弱性,通過扎龍自然保護區濕地旅游景觀環境設計生態性系保護的各項對策和扎龍自然保護區濕地旅游景觀環境生態修復設計方案——水岸保護、生態浮橋、礫石、水凈化等解決扎龍濕地生態環境與濕地旅游資源開發二者間的矛盾。恢復原有濕地生態系統結構,重建并優化濕地功能、形成濕地生態旅游區域景觀格局、維護區域生態平衡;普及濕地知識;加大宣傳力度;提供生態景觀游歷場所;為建設綠色鶴城提供良性循環生態景觀環境;對于滿足公眾自然與文化需求,促進城市經濟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總之,在生態脆弱的扎龍濕地,必須遵循生態保護與恢復原則,進行協調統籌,合理規劃與管理,發展生態旅游,才能更加充分體現扎龍濕地旅游景觀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