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亞軍 李 嬋 孫志媛
乳腺癌居女性惡性腫瘤“榜首”,是在乳腺上皮細胞受到多種致癌因素作用下出現突然發作的劇烈增殖、失控而逐漸惡變的病理現象。在男性中極為少見,具體病因尚未得到明確結果,存在一定遺傳風險。女性在患病初期多出現乳房腫塊、乳頭溢液、腋窩處淋巴結異常腫大等現象[1]。隨著疾病發展,癌細胞在其晚期發生轉移至肺、胸膜、肝、骨等全身多處器官,可直接威脅患者生命。臨床晚期乳腺癌患者極大部分在術后放化療或靶向、內分泌等治療結束后出現唇甲青紫、舌質紫暗、舌下脈絡曲張明顯,或手術部位疼痛腫脹、患側肢體疼痛、麻木等一系列血瘀癥狀,中醫藥治療中活血化瘀法對其進行辨證治療,取得一定的效果[2]。艾灸為中國傳統中醫治療方法,艾灸的直接作用就是溫經通絡、活血化瘀。二者連用相得益彰。本次研究旨在觀察益氣活血化瘀方聯合艾灸對晚期乳腺癌化療毒副反應、治療療效和生存質量等影響,現就過程作出報道。
1.1 一般資料在北京中醫藥大學房山醫院住院患者中選取60例作為臨床研究病例組,組中患者均確診為乳腺癌晚期,時間區間篩選于2018年6月—2020年5月。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劃分為治療組(30例,益氣活血化瘀方+艾灸)和對照組(30例,艾灸)。治療組患者年齡30~65歲,平均年齡為(42.17±4.25)歲;淋巴結轉移、肺轉移、肝轉移、骨轉移分別占比9∶3∶2∶6;病程 2~9個月,平均(3.79±1.25)個月; 病理類型: 導管浸潤癌 23例、小葉浸潤癌 3 例、髓樣癌 3例、其他 1 例;化療方案:TC 9例,CAF 8例,GP 5例,TEC 3例,NX 5例。對照組患者年齡31~66歲,平均年齡為(42.25±4.31)歲;淋巴結轉、肺轉移、肝轉移、骨轉移分別占比8∶4∶1∶7;病程 2~10個月,平均(3.82±1.28)個月;病理類型: 導管浸潤癌 25例、小葉浸潤癌2例、髓樣癌1 例、管狀癌 1例、其他 1例?;煼桨福篢C 10例,CAF 8例,GP5例,TEC 3例,NX 4例。以上基礎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經病理或細胞學檢測確診為乳腺癌; ②所有患者的轉移情況均由 CT、MRI、ECT或病理證實; ③TNM 分期為Ⅳ期患者; ④原發性乳腺癌患者且均應用全身化療;⑤患者卡氏評分≥70分;⑥患者同意開展研究,并簽署相關知情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肝腎功能不全;②估測生存期<6個月;③合并血液系統疾病;④患者對本試驗藥物過敏不耐受;⑤伴有其他惡性腫瘤者;⑥合并意識障礙、精神障礙及語言障礙者。
1.3 方法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化療治療:3周為一個療程,觀察2個療程。在此基礎上,行經絡艾灸,取純凈細軟艾絨24 g,細辛粉、白芥子粉、肉桂粉各 5 g,卷成直徑1.5 cm圓柱形艾卷,于氣海、關元進行艾灸,局部有溫熱潮紅癥狀為宜,每個穴位的時間為10~15 min。治療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益氣活血化瘀方:黃芪30 g,黨參15 g,當歸、炒白術、茯苓、桃仁、赤芍、紅花、生地黃、三棱、莪術各10 g,生龍骨、生牡蠣、枸杞子、菟絲子各15 g,雞血藤30 g,陳皮10 g,炙甘草6 g。水煎取汁300 ml。早晚分服,每日1劑。
1.4 觀察指標分別對2組患者毒副反應、生存質量(KPS評分)、中醫證候療效展開評價:①毒副反應:參照世界衛生組織(WHO)制定的抗癌藥物常見毒副反應分級標準[3],其中0~1V度評價:O級為無或輕微、Ⅰ級為輕度、II級為中度、Ⅲ級為重度、IV級為極重度,患者生命時刻處于危急。②生存質量:結合KPS評分標準對患者生存質量進行評定:將升高界定為患者治療后 KPS評分相較于治療前增高>10分者,將穩定界定為患者治療后 KPS評分相較于治療前<10分,將減少界定為患者治療后 KPS評分相較于治療前<10分以上。改善率為穩定例數和升高例數之和與總例數的比。③中醫證候療效評價:以《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為依據,進行乏力、心悸氣短、納差、疼痛、少氣懶言、形體消瘦等常規癥狀的輕重程度評價,分別以0、1、2、3分評估無、輕度、中度、重度。以積分法進行療效評價,積分比=(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當積分比介于70%和100%之間時,為顯效;當積分比為30%~69%時,為有效;當積分比不足30%,則為無效。

2.1 不良反應2組患者Ⅲ、Ⅳ級反應未見出現,Ⅰ、Ⅱ級反應進行統計匯總,治療組患者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乳腺癌晚期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例,%)
2.2 生活質量改善經開展2組患者KPS評分測定,治療組患者治療改善率96.67%,對照組治療改善率70.00%,前者高于后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乳腺癌晚期患者KPS量表得分比較 (例,%)
2.3 中醫證候療效評價治療組中醫證候總有效率為80.00%,對照組為5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乳腺癌晚期患者中醫證候療效比較 (例,%)
復發和轉移是導致乳腺癌死亡最常見的原因。乳腺癌發展至晚期時,患者以癌細胞轉移臟器出現相應的癥狀為主要表現,如:咯血、胸痛、呼吸困難、骨痛、肝腫大、肝區疼痛、腹水、頭痛、嘔吐、顱內壓增高等。針對乳腺癌的復發和轉移,西醫仍以治療原發病為根本?;熑允悄壳爸委熗砥谌橄侔┑闹饕椒ㄖ?。但化療是通過使用細胞毒性藥物殺滅癌細胞的全身治療手段,會有不同程度的不良毒副作用出現。中醫認為乳巖乃本虛標實之證,隨著腫瘤的不斷生長和病情的發展,患者逐漸正氣虛損、氣血運行不暢,發展到晚期,已是一種全身性疾病,在治療的時候更應該兼顧整體[5]。艾灸為中醫外治療法之一,可通過溫熱效應激發人體正氣,改善血液循環,調整代謝紊亂與免疫功能,使抗病能力增強[6]。中醫辨證認為乳腺癌的主要病因是正氣虧虛,情志內傷導致氣虛血瘀,在治則上以活血化瘀、調補氣血為主。中醫對乳腺癌的治療主要采用中藥辨證口服湯藥居多。相關研究表明活血化瘀方劑在乳腺癌患者化療后的治療上具有直接抵御腫瘤的作用,并可有效減輕化療后的不良作用,同時可調節患者免疫功能,從而防止癌細胞的轉移[7]。文中所用益氣活血化瘀方,方中以四君子湯和十全育珍湯為基礎方,生黃芪補中益氣,并可補氣固表;黨參益氣生血;炒白術益氣健脾;白芍平肝止痛、養血斂陰;當歸、紅花、桃仁、赤芍可在補血活血的同時化瘀;茯苓可健脾寧心;生地黃可清熱養血,防止補益藥物偏多過于滋膩;三棱、莪術行氣解郁、破瘀止痛?!夺t學衷中參西錄》中張錫純獨喜用三棱、莪術,因其“既善破血,尤善調氣”;生龍骨、生牡礪具有收斂固澀、安神、補腎的作用,其收澀之性能黃芪固護元氣,同時,對神經調節有一定作用;枸杞子、菟絲子均可補虛益精血,枸杞子柔而不膩,菟絲子溫而不燥;雞血藤補血、活血、通絡,并可預防化療白細胞減少;陳皮理氣健脾;炙甘草可將諸藥調和,增強藥效。全方共奏益氣扶正、氣血運化之功,可使氣血生化有源。本次研究結果示,治療組Ⅰ、Ⅱ級毒副反應明顯少于對照組,KPS改善率、中醫癥狀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認為,化療期間毒副反應之所以出現,是因腎臟、脾臟功能因之受損,在化療與艾灸基礎上,聯合運用益氣活血化瘀方,可使患者腎脾功能改善,從而使陰陽失衡與氣血虧虛癥狀得以糾正和改善,促使患者代謝與機體免疫功能增強,使藥物毒副反應減輕、生活質量與中醫癥狀改善。
綜上,益氣活血化瘀方聯合艾灸較單用艾灸治療對晚期乳腺癌化療可減輕患者化療毒副反應,改善生活質量及中醫癥狀,臨床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