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萍 王佑招 文 中 吳海英 謝麗招 孫 珍
排卵障礙型異常子宮出血(AUB-O)為臨床常見疾病,主要是因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功能失調造成的異常子宮出血,主要臨床表現是經期、經量、月經周期紊亂[1]。既往臨床將排卵障礙型異常子宮出血稱為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門診婦科就診率高達10%,臨床主要采用非藥物和藥物治療,藥物治療主要為孕激素單用法、雌激素單用法、雌孕激素序貫療法,但是西藥治療難以根治疾病,病情極易復發,且部分患者存在顯著的治療禁忌證和不良反應,整體療效并不理想[2]。以卵巢周期生理性內分泌變化為特點,臨床將人工周期療法應用于臨床,同時結合現代醫學卵巢激素分泌周期性規律,臨床于1963年提出人工周期療法,主要適用于月經不調、排卵障礙等婦科疾病中[3]。針刺人工周期法與中藥人工周期法理論相同,主要強調經前期、經后期、行經期整體辨證取穴治療,具有理想效果[4]。本研究旨在評價針刺人工周期法治療排卵障礙型異常子宮出血患者的應用效果,以會昌縣中醫院治療的10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分別給予西藥人工周期法、針刺人工周期法治療,重點評價了后者效果,詳細內容如下分析。
1.1 一般資料本次研究對象篩選自會昌縣中醫院婦科治療的排卵障礙型異常子宮出血患者,符合研究要求100例,研究起始和終止時間為2019年8月15日—2021年4月15日。開展研究前應用數字雙盲法將研究對象平均分成2組,包括觀察組、對照組,分別納入50例。觀察組中,年齡29~54歲,平均(41.52±2.42)歲;孕產次1~3次,平均(2.06±0.67)次;病程3~9個月,平均(6.09±0.83)個月。對照組中,年齡30~53歲,平均(41.58±2.59)歲;孕產次1~3次,平均(2.04±0.71)次;病程4~8個月,平均(6.01±0.85)個月。以SPSS 24.0軟件對比2組病程、年齡、孕次等資料,結果顯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疾病參考《異常子宮出血診斷與治療指南》[5]《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臨床診斷治療指南(草案)》[6]中相關診斷標準,患者均有3次以上子宮出血情況,既往存在子宮動脈栓塞史;經血清孕酮水平、B超、宮腔鏡檢查確診;存在多毛、消瘦、肥胖、色素沉著、反跳痛、腹部壓痛、腹腔包塊等;經期持續2~7 d;月經周期是21~35 d。中醫參考《中醫婦科學》[7]《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8]《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9],主癥為月經先后無定期、經期延長或者淋漓不斷,次癥為面色淡黃、神疲體倦、少氣懶言、小腹墜痛、舌淡胖,脈緩弱。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患者均為20~55歲女性;病程在3個月以上;近1個月內未接受激素類或者其他藥物治療;治療過程中無生育需求;自愿配合研究。研究剔除合并存在重要器官衰竭、心腦血管疾病、產褥期或者其他外源性激素造成的異常子宮出血、重度貧血患者。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取西藥人工周期法治療,指導患者口服芬嗎通(雌二醇地屈孕酮片/雌二醇片復合包裝),雌二醇是白色片(1 mg),雌二醇地屈孕酮是灰色片(10 mg)。每日口服1片,白色片連續口服14 d,服用后連續服用14 d灰色片,28 d為一個療程,連續治療3個療程。觀察組采取針刺人工周期法治療,根據患者經期情況選擇穴位,經后期穴位包括:太溪、血海、關元、三陰交、足三里、氣海、章門,針刺方式為補法;經期間穴位包括:腰陽關、合谷、太沖、肝俞、膈俞、脾俞、三陰交,針刺方式為平補平瀉法;前經期穴位包括:膈俞、腰陽關、公孫、三陰交、百會、腎俞,針刺方式為補法,經期不進行針刺。依據穴位情況指導患者采取俯臥位或者是仰臥位,對于穴位皮膚消毒后應用0.3 mm×40 mm一次性無菌針實施針灸,章門向內平刺15~20 mm,脾俞、肝俞、膈俞向內斜針刺15~20 mm,其余穴位直刺15~30 mm。針刺后得氣以相應手法用力捻轉,頻率為60~80次/min,角度為90°~180°,隔日治療1次,留針30 min,連續治療3個月[10]。
1.4.2 觀察指標治療效果:以2組患者疾病癥狀改善情況和雌激素水平進行分析,主要判定標準為無效、顯效、有效。雌激素水平:分別在治療前后(治療前、月經周期第2天)抽取患者靜脈血測定雌激素水平,主要是黃體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以平均值進行分析。臨床指標:分析2組治療后PBAC情況(月經失血圖)、Hb水平與子宮內膜厚度,以平均值進行對比。

2.1 治療效果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排卵障礙型異常子宮出血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例,%)
2.2 臨床相關指標觀察組與對照組PBAC評分、Hb水平、子宮內膜厚度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排卵障礙型異常子宮出血患者臨床相關指標比較 (例,
2.3 雌激素水平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前E2、LH、FSH水平比較差異并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經治療組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排卵障礙型異常子宮出血患者雌激素水平比較 (例,
排卵障礙型異常子宮出血在中醫學中歸屬于“月經過多”“月經先期”“崩漏”“經期延長”等范疇,臨床常見證型為脾虛證[11]。中醫認為,排卵障礙型異常子宮出血的發病機制是腎-天癸-沖任-胞宮軸功能失調,沖脈起源于腎胞中,機體陰陽失衡后月經有長。因此,對于排卵障礙型異常子宮出血的治療,中醫主張調節氣血、健脾益氣,進而恢復機體內分泌功能[12]。
針刺人工周期法以女性月經周期氣血陰陽消長變化為特點選擇相應的治療穴位,經后期患者處于陰長陽消狀態,血海空虛,期間胞宮只藏不泄,治療原則為健脾養陰,以補法對于三陰交、血海、關元、足三里等穴位進行治療可實現治療目的[13]。經間期患者處于重陰轉陽狀態,陰陽由極陰物質轉化成陽,治療時需要因勢利導,可促進機體排卵,因而治療原則是溫煦經脈、健脾行氣,以平補平瀉手法對于合谷、三陰交、足三里、肝俞等穴位治療可實現治療目的[14]。經前期患者處于陽長陰消狀態,宮胞氣血聚集,以補法對于百會、膈俞、足三里、腰陽關等穴位進行治療可促使陰陽平衡。對照組實施西藥人工周期法進行治療,所用藥物為芬嗎通,該藥物為雌孕激素復合藥,雌二醇為人體雌激素,藥物性質與人體內源性雌二醇相似,可誘導子宮功能周期性改變,地屈孕酮與天然孕酮相類似,將該藥物應用于排卵障礙型異常子宮出血治療中具有顯著效果,但是整體療效不理想[13]。針刺人工周期法可顯著調節腎-天癸-沖任-胞宮軸功能與性激素水平,可用于多種生殖疾病和月經疾病治療[14]。針刺人工周期法重視整體疾病的治療,可從根本上改善疾病癥狀,促進內分泌功能恢復正常,同時還可控制疾病的復發,可顯著改善機體排卵情況,促進病情恢復正常[15]。
綜上所述,給予排卵障礙型異常子宮出血患者針刺人工周期法治療效果較為理想,整體療效顯著優于西藥人工周期法治療,可有效改善性激素水平及臨床相關指標,且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值得臨床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