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琳 王智明 周傳禮 劉小轉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指糖尿病患者在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神經病變情況下,出現的周圍神經功能障礙相關的癥狀和體征。常見癥狀為肢體麻木、疼痛、灼熱感、蟻行感等其他異常的感覺。無癥狀的糖尿病神經病變,需依靠體征的篩查,如肌無力、肌肉萎縮,肢體局部感覺減退,腱反射減弱等,或通過神經電生理檢查可以診斷[1]。DPN是糖尿病最常見的慢性并發癥之一,該病起病隱匿,早期較難發現,晚期會引起糖尿病足潰瘍、壞疽等嚴重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增加醫療負擔。DPN影響著大約一半的糖尿病患者,其患病率隨著糖尿病病程延長而增加。目前DPN的治療主要是在控制血糖、血壓的基礎上,采取營養神經、抗氧化應激、活血化瘀等方法,但臨床療效有限。近來,中西醫結合治療DPN的實踐證實,中醫技術在治療DPN的過程中具有效優價廉的特點。藥物穴位注射治療DPN被廣泛用于臨床的治療。觀察2020年7月—2020年12月于徐州市中醫院住院治療的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70例,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20年7月—2020年12月徐州市中醫院內分泌科收治住院的符合上述診斷標準的DPN患者70例,嚴格控制血糖后隨機分為觀察組(35例)和對照組(35例)。觀察組中男性17例,女性18例;年齡47~78歲,平均年齡(59.37±7.54)歲;病程2~20年,平均病程(8.54±4.43)年。對照組中男性18例,女性17例;年齡42~75歲,平均年齡(61.71±8.08)歲;病程2~25年,平均病程(9.29±5.30)年。2組基本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醫臨床診療指南》[1]診斷標準;②多倫多臨床評分系統(TCSS)評分≥ 6分;③臨床資料完整;④知曉本臨床研究的內容及風險,并自愿參加。排除標準:①急性心腦血管疾病及糖尿病急性并發癥患者;②精神疾病患者;③妊娠患者;④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患者。
1.3 方法所有患者予以口服降糖藥或注射胰島素降糖,如合并高血壓病、高血脂癥患者予以降壓、調脂藥物。對照組予以硫辛酸靜滴(廠家:江蘇神龍藥業有限公司,規格:12 ml∶0.3 g,國藥準字 H20059737),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予以甲鈷胺(廠家:揚子江藥業集團南京海陵藥業有限公司,規格:1 ml∶0.5 mg,國藥準字H20058993)穴位注射+硫辛酸靜滴。取雙側足三里穴,皮膚經常規消毒后,采用1 ml注射器抽取甲鈷胺注射液,垂直刺入穴位,后緩慢抽吸針筒,確認無回血之后注入藥液,1次/d,2周為一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判定:采用癥狀積分法,記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的變化情況。療效判定標準:痊愈:無明顯臨床癥狀與體征,臨床癥狀積分減少大于90%;顯效:臨床癥狀與體征明顯改善或消失,臨床癥狀積分減少大于70%;有效:臨床癥狀與體征均有所好轉,臨床癥狀積分減少大于30%;無效:臨床癥狀及體征均無明顯好轉,均未達上述指標。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TCSS評分:采用多倫多臨床神經病變評分量表,TCSS包括癥狀評分(0~6分)、反射評分(0~8分)和感覺檢測評分(0~5分),總分為0~19分,診斷DPN的合適截斷點為TCSS≥6分,分數越高代表神經功能受損越嚴重。分別于治療前后各進行1次評價。

2.1 臨床療效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相比對照組更高,癥狀改善更為明顯(P<0.05)。見表1。

表1 2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TCSS評分治療前,2組TCS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治療后,觀察組較對照組TCSS評分明顯降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TCSS評分比較 (分,
DPN是糖尿病最常見的一種慢性微血管并發癥,主要表現為肢體麻木、疼痛、蟻行感、感覺缺失等癥狀。有感覺神經和運動神經障礙的臨床表現。通常對稱性出現,下肢較上肢嚴重。由于起病隱匿,部分患者發現較晚,可出現糖尿病足潰瘍、壞疽等嚴重并發癥,造成沉重經濟負擔,影響生活質量。DPN的發病機制復雜,與多種因素相關。目前認為氧化應激參與其中,是DPN發生的基礎[2]。DPN缺乏特異性的治療手段,主要是在控制血糖、糾正血脂異常、控制血壓的基礎上,采取抗氧化應激、營養神經、改善微循環、改善代謝紊亂等治療方法,但對于改善臨床癥狀、延緩病情的進展作用有限。
中醫認為DPN與“消渴痹證”相符。“氣不至則麻”“血不榮則木”“氣血失充則痿”。皮膚麻木、感覺異常者,屬皮痹;肌肉疼痛無力者,屬肌痹;關節疼痛,屈伸不利者,屬筋痹。日久肌肉痿廢不用者,則屬痿病范疇。消渴痹證屬本虛標實之證[1],本虛以氣虛、陰虛為主,標實則責之瘀血、痰濁,虛瘀互見。活血化瘀通絡療法以通為補,貫穿消渴痹治療的始終。
穴位注射是一種在腧穴或壓痛點上注射藥物以治療疾病的方法。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廣泛應用于內外婦兒等多科的臨床。近十年對穴位注射治療疾病機制的研究,認為其通過現代診療方法與中醫傳統理論相結合,既有針刺對腧穴或壓痛點局部的刺激作用,又發揮了局部高藥物濃度的藥理作用,包括穴效和藥效雙重作用,二者整合使得總體療效大幅提升[3,4]。穴位針刺通過增加DPN患者神經組織的血流量及氧供,減輕缺血缺氧的狀態,從而提高神經傳導功能。足三里穴屬足陽明胃經,能夠疏通陽明經氣,是治療痹證、痿病的要穴。DPN的神經損傷常伴有節段性脫髓鞘和軸突變性,甲鈷胺通過參與甲基代謝,增強神經細胞內核酸、蛋白質以及磷酸的合成,改善軸索結構蛋白的運輸,有效抑制神經纖維脫髓鞘病變,促進神經修復,從而發揮穩定神經系統的作用[5]。使用甲鈷胺于足三里穴位注射,其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甲鈷胺通過穴位注射能夠發揮快速而持久的作用效果。本研究結果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前2組TC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TCS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甲鈷胺穴位注射聯合硫辛酸靜滴治療DPN療效顯著,對DPN臨床癥狀、體征及TCSS評分均有明顯改善作用,值得臨床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