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2011版新課程標準》明確地指出中小學數學教學的連續性,解釋說明中小學教學不是相互割裂、支離破碎的,而是一個密切聯系的完整整體,是一個階段性的、循序漸進和螺旋上升的推進過程,小學和初中數學教學是相輔相成的知識網絡。
我在教學中結合中學生的心理特點,著重從內容、教法與學法的溝通等方面入手,就如何降低小學與中學階段之間的“陡坡”、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談一些我的點滴思考。
一、細讀教材、領悟課標,側重點不同
對比人教版教材可以發現初中數學與小學數學的側重點是不同的。小學數學側重是打下數學的基礎,是循序漸進的過程,注重學生扎實的運算能力,簡單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而初中數學則側重于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包括計算能力、自學能力、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抽象邏輯思維的能力等。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必須要認清教材之間的銜接,并處理好小學階段教材的拓展延,應當從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根據知識的內在聯系和遷移規律,在教學中盡可能地創設條件,作好知識銜接上的鋪墊和滲透,使小學和初中能順利有效地銜接和延伸。
二、教材內容的有效銜接
(1)算術數到有理數的銜接。在小學數學計算過程中,減數不能大于被減數;而在初中引入負數后,減數是可以大于被減數的。我們處理的方法是先安排七年級新生適當復習算術數的部分概念和運算法則,引導學生認真理清負數的概念,真正理解負數的意義,使學生熟練算術的四則運算,再弄懂符號定號法則,有理數的運算即可輕松過關。
(2)從“數”到“式”的銜接。初中代數知識中,引入了代數式的概念。這種由數到式,就是從特殊的數到一般的抽象的含字母的代數式的過渡,是數學上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實現了由特殊到一般,由具體到抽象的飛躍,意義十分重大。用“字母表示數”這部分內容承上與啟由“數的運算”到“式的運算,學生易于接受,教學中可以從類比的方法去銜接這部分知識,注重挖掘中、小學數學教學內容本身的聯系。在知識間架起銜接的橋梁,從而搞好知識間的過渡。使學生感到升入七年級就像在小學升級那樣自然,從而減輕升學感覺的負面效應。
(3)空間與圖形領域的銜接。在小學階段,空間與圖形領域主要內容包含圖形的認識、測量、圖形與變換、圖形與位置的初步知識,主要是通過直觀感知,需要借助于具體情境認識和把握與空間觀念有關的內容,通過觀察、分析、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從形狀、特征等多種角度感知和體驗周圍事物,不斷地積累關于圖形與空間方面的知識和經驗。
進入初中學生將探索基本圖形(直線、三角形、圓)的基本性質及其相互關系,進一步擴充對空間圖形的認識和感受,學習平移、旋轉、軸對稱、中心對稱的基本性質,欣賞并體驗變換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發展空間觀念。
中小學在觀察與表達,識圖與畫圖、直觀與推理等方面的發展水平不一樣,中學要比小學有很大的提升,因此中學不是小學簡單的重復,而是在更高水平上的深入學習,所以小學階段應扎實地打牢空間與圖形的基礎。
(4)函數與比例知識的銜接。函數是初中教學的一個重、難點,是同學們學習道路的攔路虎,在理解函數在、自變量等定義時打下堅實基礎。可以通過小學認識正比例、反比例作為過渡,通過學生畫圖實際操作加強對正比例和反比例意義的理解以及圖象的認識,為學生系統地逐步學習函數相應地打下堅實的基礎。中小學數學教學內容在數與形兩大方面的相互銜接,要求小學的教學則必須注意“顧后”,當然,也要求中學的教學必須注意“瞻前”。
(5)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經常能夠體現的數學思想方法是:①化歸思想。化歸思想是把一個實際問題通過某種轉化、歸結為一個數學問題,把一個較復雜的問題轉化、歸結為一個較簡單的問題。應當指出,這種化歸思想不同于一般所講的“轉化”、“轉換”。②數形結合思想。數形結合思想是充分利用“形”把一定的數量關系形象地表示出來。即通過作一些如線段圖、樹形圖、長方形面積圖或集合圖來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數量關系,使問題簡明直觀。③變換思想。變換思想是由一種形式轉變為另一種形式的思想。如解方程中的同解變換,定律、公式中的命題等價變換,幾何形體中的等積變換,理解數學問題中的逆向變換等等。
總之,解決好中小學數學教學銜接,既要注意中小學教材的銜接,又要注意學生從小學到中學在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上的過渡;既要彌補舊知識的缺漏,又要認真鞏固新知識;既要面向大多數,考慮大部分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接受能力,又要注意因材施教。既要從小學角度做好銜接工作,也要從中學角度做好銜接工作。980F3533-30F4-4D67-80E3-B9C9722B4F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