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樺宇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副教授、財稅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本次抗擊奧密克戎疫情期間的財政保障主要體現在應急管控的“以快制快”、抗疫物資的“物盡其用”、資金分配的“規范透明”等三個方面。
在本次抗擊奧密克戎上海疫情的政府應對中,相對充裕的財政資金保障以及“八方支援”的舉國體制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財稅事項關乎政府預算這個納稅人的“錢袋子”,關系到突發公共衛生應急管理的保障體制機制,在極為正當的應急情形下,盡管抗疫經費的籌集、調撥與使用受到預算法的實體規范和程序約束,也應注重財政資金安排的應急性、快速性和有效性。
擁有2500萬人口的上海抗疫的經驗,未來可以在后續的疫情抗擊實踐中加以比照和借鑒,并對因為疫情突發未能做得更好的地方加以改善,因地制宜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統籌安排。概括來講,本次抗擊奧密克戎疫情防控期間的財政保障主要體現在應急管控的“以快制快”、抗疫物資的“物盡其用”、資金分配的“規范透明”等三個方面。
中國的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之一,就是“堅持全國一盤棋,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集中力量辦大事”。本輪奧密克戎疫情傳播更快,雖然絕大部分均為無癥狀或輕癥感染者,且重癥患者很少,但給上海以及全國帶來潛在擴散風險。在上海疫情上升到全域管理之際,中央制定了“以快制快,盡銳出戰”的策略,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來自解放軍和全國各地醫療戰線的專業醫護人員奔赴上海,上海及周邊基本生活用品生產銷售單位緊急馳援上海,從交通運輸引導到疾病預防控制再到財政資金支持,在盡可能保障特大城市核心功能運行的基礎上,對關鍵行業、重點機構進行嚴格的閉環管理,這些都是中央和國家層面的總體部署、整體調控和系統安排。這種“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各方面迅速行動起來”的體系化干預和處置的快速反應及全民動員能力,是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宏觀層面治理體系與能力建設緊密相關的,對提升和強化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處置及保障能力至關重要。
“集中力量辦大事”既是一種治理優勢,也是一種體制機制,更是一種理念方法。在實際工作中“集中力量辦大事”,需要準確理解集中,科學匯集力量,認真辦好大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和疫情防控的工作重點在于:一是要科學遏制疫情擴散,比如在“四應四盡”原則指導下緊急建設市、區兩級方艙醫院和臨時隔離點,發揮有關部門的各自職能和專業優勢;二是要加強防控與救治,抽調全國各地醫護力量,增加生活與醫療物資的供給。前述兩項工作,都需要物資、人員和經費的迅速、有效和充分跟進。在落實疫情防控的保障措施方面,重點和關鍵首先是要做好財政保障——集中充裕的財力做好疫情防控阻擊戰的經費保障。公共財政的主要職能就是提供滿足公共需要的產品與服務,而應急財政作為公共財政的特殊情形需要為公共衛生提供更為及時充分的有效保障。從來源上講,保障疫情防控的財政經費既包括中央財政經費,又包括地方財政經費,在內容構成上還包括醫療保險資金。在中央和地方的預算“大盤子”中,公共衛生支出和應急保障支出都能為此次疫情防控提供支出科目類的有利支撐,如果確有不足則可以通過法定的預算調整程序加以保障。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應急保障體系和能力建設特別關鍵,作為疫情防控保障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物質保障和經費保障尤為重要。新型冠狀病毒從最初出現到最終確認再到不斷變異持續較長過程,此次奧密克戎的傳播性和毒性呈現何種具體特點,也是在不斷幾何級感染人數的增長中才得到具體明確的答案。奧密克戎分株的傳播速度和影響范圍決定了應予負責的政府層級及財政保障水平,但這也是社會公眾認知中關于此次疫情快速擴展信息預警和相關應急措施偏晚的主要原因。疫情防控財政資金的應急響應、總攬調度、有序撥付及其保障機制的建立非常重要,是確保疫情防控及時性和有效性的總樞紐和總抓手。績效評價作為近年來我國財政預算管理工作的重點,是指財政部門、預算部門和單位,依據設定的績效目標,對項目支出的經濟性、效率性、效益性和公平性進行客觀公正的測量、分析和評判,是我國建立現代財政制度、提升財稅領域治理水平的重要抓手。在疫情防控過程中,對財政資金的科學調撥和有效使用,真正做到抗疫物資和經費的“物盡其用”,是績效財政觀對財政保障機制的必然要求。
在此次上海疫情防控過程中,全域靜態管理背景下2500萬市民的封閉式家庭“吃喝住用”首先就要管起來,民生基層保障類的物資需要得到優先保障就非常重要。蔬菜、嬰幼兒用品、米面油主食和重點人群常用藥品等日常生活保障類物資是最剛性的保障需求,需要重點加以考慮;大批跨區域的生活物資、防疫物資的采購和運輸保障也是疫情防控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節點,也需要特別保障;方艙醫院和隔離設施的搶建以及相關物資人力的財政保障也非常關鍵,需要及時保障到位。作為績效管理的財政保供而言,重點是把錢花在刀刃上、刀尖上,在“搶時間”的基礎上將財政資金“撥得準、付得快、管得好,用得足”。
在傳染病防治工作中,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級政府依照《傳染病防治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各自行使自身職權,承擔法定義務和責任,保障全國和各自轄區的納稅人及居民生命健康安全。就社會公眾看來,疫情防控期間舉國上下團結一致共同抗擊此次疫情。按照目前醫療衛生領域中央和地方財政事權與支出責任的劃分改革方案,傳染病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和處理屬于中央與地方共同財政事權,由中央和地方按照規定比例分擔;全國性或跨區域的重大傳染病防控等重大公共衛生服務屬于中央事權,由中央財政承擔支出責任。此次上海疫情,動用了全國的醫療資源和保供資源,國務院有關領導和中央督導組現場調度指揮,以確保民生保障和防疫物資能夠充足、有效和透明地予以分配,在面向社會公平基礎上發揮其最佳效能,這也說明上海的疫情已經是作為全國疫情防控的一個重要部分來決策和應對。從國家法治治理的視角來看,法治作為規則之治,體現了人民對治國規律的理性認識,蘊含著人們普遍認可的價值準則。法治化的財稅治理可以為應對公共衛生應急事件提供比較科學的應對方案和更加有力的物資保障。
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期間,財政部和地方各級財政部門撥付的財政資金,主要在應急管理支援、抗疫資金安排和社會穩定兜底等三個方面充分發揮物質保障、社會紓困和信心重塑的綜合功效。在“集中力量辦大事”大局觀念下,尤其需要注重三個思維的把握:一是民生思維,即應該以民眾的最大利益和關切作為政策制定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財政保障上優先保障民生福祉,只有民生保障好了,社會才能安定,抗疫才有更加廣泛的民意基礎和民眾配合度;二是法治思維,即應該以法治化的手段強化民主決策機制的剛性,將專家優勢、社會共識和行政決策更好融合起來,使其真正成為“集中力量辦大事”過程中“決策失范”的控制閥;三是效能思維,即構建效能型政府,完善服務型行政體制,深入推動數字政務建設和應急保障體系與能力建設,更加優化服務為民的基本理念,使常態化政府治理模式能夠應對多變的經濟社會環境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此同時,在大力加強政府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當前語境中,尤其需要抓住“錢袋子”這個關鍵的牛鼻子和突破口,特別是要注重在“集中力量辦大事”框架下的突發公共事件應對和財政治理效能最優化。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93E95240-45EF-4A3E-8BD1-FDD068A75D6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