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對公共衛生體系是一次考驗。上海市通過公共衛生疾控機制、醫院體系和城市治理體系相結合防控疫情。我們應該看到,重大疫情防控與應急機制中有短板需要彌補。

疾控中心
背景情況? ? ? ? ?課題組實地調研了上海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等醫療機構,與相關專家進行專題座談。深入了解上海市公共衛生網絡應急機制的成長難點,探索完善公共衛生網絡應急機制的路徑。
1.公共衛生體系缺乏應對突發大規模疫情的基礎準備。
上海市公共衛生防控體系有約70年的歷史,也在歷次疫情和日常生活中很好地發揮了應有的效用。但面對有可能大規模擴散的未知病因疫情,在應急管理機制領域遇到了一系列新問題。主要表現為疾控體系與應急機制不健全,訓練有素的醫護人員總量有限,隊伍組織與結構上不夠完善,眾多醫務人員對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置缺乏系統知識,對應急預案不夠熟悉等。
2.公共衛生理論的應用研究欠缺,感染性疾病醫護機制不足。
面對大規模疫情突襲的應對中發現,由衛生和疾控部門牽頭,社會管理各部門協同的監測、協調、處置等城市公共衛生保障體系空白點較多,更多依靠基層社區的強力行政管控,暴露了城市公共衛生理論的應用性科研不足等三類問題。一是傳染病醫院工作人員的日常培養缺乏綜合導向,緊急處置能力不足;二是大型綜合性醫院在感染病區的設施投入意識不強;三是各級醫院感染科及相關重癥治療的專業人才儲備不夠。
3.公共衛生中心和醫院感染科建設相對薄弱。
公共衛生中心與各級醫院的應急聯動機制不健全。城市衛生環境向好和傳染病相對弱化的大環境,淡化了社會的公衛危機意識,公共衛生中心與醫院感染科一度邊緣化,病源不足無意中導致專業發展受到制約,出現了設施投入有限、專科人員匱乏等問題。醫護人員的規范性疫情應急防控培訓整體性缺位,造成疫情的敏感性和應急處置能力有限。此外,公共衛生中心與各級醫院的分工與協作領域,缺乏清晰的聯動機制,醫療機構與其他城市組織更未構建起常態化的疫情對策機制。
1.完善城市公衛工作體系,強化疾控應急機制建。設進一步完善市、區、街鎮三級醫院為主體的公共衛生體系,重點強化規模性突發疫情的應急反應機制,為此要梳理各級各類機構的職能,形成分工清晰、協作緊密的體系。建立各級醫療機構的疫情發現、上報等無縫隙數字化平臺管理系統,制定并落實各級醫療機構的物資儲備與管理規范,一旦出現規模性突發疫情時,高效應急工作機制能及時觸發響應。
2.加強感染性疾病的防控機制和人力資源建設。開展系統調研以優化全市的醫療資源配置,關注傳染性疾病及重癥醫學的學科發展和設施建設。一是要科學編制在疫情突發條件下出現病患激增狀態時,全市各級醫院的應急預案,確定不同等級狀態下不同醫院的人員、物資應對舉措;二是要建立通暢的疫情,包括不明原因病情信息的獲取與反饋機制。在專業數字化平臺上所有醫療機構均能實現即時信息通報與交流,并能從專業數據庫中隨時調取應急對策,防止行政程序等環節延誤,導致控制疫情的時機喪失;三是要強化感染科學人員的教育與培訓機制,在管理政策上給予傾斜,覆蓋范圍既關注現有專家和醫護人員,更要關注從專業招生到基層疾控人員布局的宏觀設計,用較短的時間補好“短板”。
3.定期組織不同層級的疫情防控處置社會演練。上海是世界超大型城市,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的加速,人口集中趨勢繼續加強,重大疫情防控處置需要有常態化安排,做到未雨綢繆。一是要在公眾中普及相關知識,從最基層社會組織開始建構疫情防控常設機制;二是要注意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結合,組織不同層面的社會防控演練,保證專業人員常態參與,不僅是提供醫學指導,更要通過各種演練發現各種隱患,隨時完善管控機制,力爭減少甚至消除死角。三是所有社會組織建設要設置預防傳染病機制,相關人員都要把熟悉疾控基礎流程作為崗位職責的常態構成。
背景情況? ? ? ? ?上海市的醫療資源總量較為豐富,尤其體現在高級別醫院和基層醫療機構兩個方面。相比之下,二級醫院中間層略有顯弱。
1.落實分級診療的相關政策和機制須進一步完善。
(1)行政管理的精細化水平尚有提升空間,對不同區域的醫療中心建設尚未進行分類施策。(2)三級醫院常見病、多發病患者下轉難。
2.區域性醫療中心的服務能力有待提升。
(1)技術準入政策與功能定位須進一步匹配。(2)區域性醫療中心的人才引入難、培養難、發展難。
區域性醫療中心是大型三甲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中間地帶”,也是上海區級醫院的發展方向。
1.優化軟環境,提高政策有效性。
(1)落實分級診療制度,做好新一輪醫療機構布局的三個功能定位。這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做好頂層設計,市發展改革委、財政、科技、人社等部門要加強合作,不斷優化、細化政策,不斷加大科研、資金等保障力度,同時也要做強區級醫院上聯三級下接社區的功能。(2)明確區域性醫療中心建設單位,同步啟動建設中醫醫聯體。下一步在如何做到精準施策,提高政策有效性,促進居民就醫下沉和資源下沉等方面加強政策聚焦。(3)通過加大宣傳、醫保支付政策和收費政策引導,促進市民科學就醫習慣的培養。
2.全面提升二級醫院自身能力水平。
(1)探索二級醫院特色專科帶動下的高品質建院新路徑。針對各級醫院不同功能定位,發揮二級醫院“樞紐”作用,將常見病、慢性病的預防和治療關口前移。(2)探索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向區域性醫療中心開放的機制,使區域性醫療中心能夠形成自身教學特色和教學傳統的氛圍,為人才培養、儲備提供保障。(3)探索高級別科研項目(如市科委研究課題等)向區域性醫療中心符合條件的醫務人員開放,提升區域醫療中心的科研能力和水平。(4)探索區域性醫療中心信息化建設高水平發展,真正實現上下互聯互通。
3.以人為本,營造良好的人才發展氛圍。
(1)在人才培養、引進中,鼓勵區域性醫療中心探索“一區一策”的人才政策,最大限度地讓人才和年輕醫生有“獲得感”和發展前景。(2)通過科學評價調整區域性醫療中心醫護人員的編制、中高級職稱比例,鼓勵醫院在合法合規前提下探索創新激勵機制,適度增加評優,以提高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滿意度。
編輯:姚志剛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