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永新
在疫情突發情勢下,實現數據信息互聯互通、內外融合,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與公共衛生安全相關的聲音、圖像、文字、數字和傳感信號進行獲取、加工、處理、儲存、傳播和使用,更好地服務公共衛生治理、保障人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是政府職能部門應對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加快發展城市公共衛生治理體系增強治理能力的重要任務。
數據集成是把不同來源、格式、特點的數據在邏輯上或物理上有機地集中,從而為企業提供全面的數據共享。在防疫過程中,將公共衛生數據采集系統應用于公共衛生服務人員對所在轄區居民進行《居民健康檔案》體檢數據的自動采集、自動上傳。
同步形成包括基本信息表、健康體檢表、中醫服務記錄表、老年人自理能力評估影響報告、檢驗報告等可導出且可批量打印的電子檔案、紙質檔案、隨訪檔案。
加強公共衛生數據采集工作,實時匯聚應對公共衛生事件的黨委、政府部門管理數據、企事業單位管理數據、政法專業數據、醫療衛生專業數據、公共服務機構業務數據、網格采集數據等黨務、政務、警務、勤務、事務信息,構建公共衛生治理“數據池”,實現信息資源共建、共聯、共享、共用,防止出現數據“鴻溝”,消除信息“孤島”。
風險預警系統是根據所研究對象的特點,通過收集相關的資料信息,監控風險因素的變動趨勢,并評價各種風險狀態偏離預警線的強弱程度,向決策層發出預警信號并提前采取預控對策的系統。
當前,應對公共衛生突發事件須完善傳染病和突發公共事件監測系統,改進不明原因疾病和異常健康事件監測機制,強化發熱門診、藥店等哨點監測作用,健全信息報告、風險評估和發布制度,提高早期發現和科學預警能力。堅持促進現場流調和信息化技術的結合,打造高水平的流調隊伍。加強預警網絡建設,通過物聯感知、數據感知、智能感知,匯集社情民意、公共衛生、食品安全、資源環境、疫情檢測,構建多因素智能化分析模型,第一時間發現風險、預測風險、控制風險、化解風險,推動公共衛生防控體系由事中事后處置向事前預測預警轉變。加強實驗室基礎設施建設,明確建設規模與項目構成、選址與規劃布局、建筑面積指標、建筑標準、儀器設備及相關指標等內容,著力提升病原體快速甄別鑒定和追蹤溯源能力。
疫情防控體現著人類認知與理性思維,促進著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提升,以及人類社會邁向現代文明的進程。在防疫中,須以數據為基礎,客觀真實展現經濟、民生、社會、環境、衛生、安全治理等領域運行現狀,提供全方位數據服務、全過程分析研判,為當地黨委、政府科學決策提供參考。
完善科技創新政策環境,發揮我國體制優勢,推進健康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新布局建設一批科技創新平臺。完善平戰結合的疾病防控和公共衛生科研攻關體系,支持協同開展重大傳染病病原體溯源、致病機理、檢測試劑、診療救治、疫苗等全鏈條研究。重視生物安全風險,建立生物安全風險監測預警制度、風險調查評估制度、信息共享制度、信息發布制度、名錄和清單制度、標準制度、生物安全審查制度、應急制度、調查溯源制度、國家準入制度和境外重大生物安全事件應對制度等11項基本制度,全鏈條構建生物安全風險防控的“四梁八柱”,切實提升國家生物安全防御能力。
指揮是發令;調度是安排、協調。也就是說,這是通過指揮調度,組織安排人群從事某種活動的一個功能性系統。目前在我國應用廣泛的指揮調度平臺,如GPS指揮系統,是利用各類無線通信平臺作為通信手段,結合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和技術。建立針對各類車輛的綜合調度系統,完成了移動目標的實時監控及動態調度管理,實現了移動目標的動態管理及安全保障。
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應突出平戰結合,防管并用,建立縱向貫通、橫向聯通、高度智能的綜合指揮體系,減層級、簡流程,實現日常管理效率提升、應急指揮統一聯動和社會治理方式優化。比如,在組織疫情防控中,利用政府建立的統一指揮平臺,工作人員遠程即可隨時掌握轄區疫情防控情況,盡量減少與傳染區域接觸,保證自身安全;系統GIS調度可以將地理信息、周圍醫療救助、公安武警等應急資源、防疫物資配置、所屬基層機構人員聯系方式等以圖層展示,一鍵可視通信、多方會商;定點醫院、隔離區可配置遠程會診終端設備,將救治情況以視頻的形式上傳給指揮中心,并可將相關專家統一接入視頻會議,實現遠程會診、遠程監護、遠程探視慰問等功能,為衛健委系統建設數據駕駛艙,實時掌控疫情數據和救援力量,全面分析疫情發展態勢,高效調度應急醫療資源,并可為數據駕駛艙系統提供調度引擎,實現多部門協同應急指揮聯動;應急指揮調度系統為政府部門構建橫向全部門,縱向全打通的一橫一縱一體化應急指揮網絡,實現處置信息在各級部門實時交互與發布,在突發事件處置及抗疫措施實施中,提供可視調度指揮、應急聯動、視頻會商、位置上報、移動調度通信、遠程診療輔助等功能,為各級快速響應、協同處置提供可控可通可指揮的手段,打造更加高效順暢的政府指揮調度管理平臺。
城市服務保障平臺是融合政府授權、社會開放的數據與服務資源,構建一站式、全天候本地城市服務的“平臺”“載體”。它是通過互聯網化專業運營,方便市民一鍵暢享所有城市服務、參與社會治理,助力政府拓展政務服務渠道,提升城市服務水平。
在應對公共衛生突發事件過程中,須全面承接城市公共衛生治理工作,將其作為城市社會治理的一項基礎性、規范性、長遠性工作任務來抓,嚴格落實公共衛生部門預防監管前置“第一哨位”職責,明確公安、應急、消防、交警、醫療、食藥、商務、住建、城管等重點部門帶頭落實應對公共衛生突發事件“預警”和“處置”措施,緊抓基層社會治理源頭力量,打通疫情防控“最后一公里”。加強各級各類醫療機構與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之間的信息推送、會商分析與風險預警,健全可疑病例、臨床異常現象討論報告制度,強化醫務人員傳染病疫情識別與報告的法律責任意識,加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和流行病學相關知識培訓。建立衛生、疾控、公安、交通、城管等部門在病例流調、密接追蹤、人員接送、隔離管理等工作中的協作配合機制。
建立健全面向社會公眾的一體化社會治理服務體系,充分調動網格員、社區工作者、社會志愿者等力量,為群眾提供全天候、多元化、有溫度的服務管理。打破各類信息系統之間的“數據鴻溝”“數據煙囪”,將全國各地多源異構的數據進行脫敏、清洗、標準化和歸一等處理,并及時針對不同場景需求,進行深度數據治理及自動化治理。利用“醫渡云”協助多地有關部門建立新冠肺炎疫情監控大數據智能平臺,構建城市及區域的疫情動態熱力圖。利用智能分析及預測,為政府決策、應急管理、資源調度、重大事件研判及預測提供直觀的支持。在全國推廣“健康碼”“行程碼”模式,通過線上注冊健康卡,實行“亮碼自證”和“掃碼認證”雙軌并行。簡單來說,“健康碼”是用來反映市民疫情期間的健康狀況,而“行程碼”是用來證明市民在一定期限內有沒有去過中高風險地區所在城市。推廣運用“健康碼”和“行程碼”,是精細化疫情防控的重要信息化手段,也是在常態化防控中提高流調效率的重要技術手段。此舉對強化公共衛生智慧化科學管理,提升應對公共衛生突發事件能力起到顯著作用。

公共衛生安全信息平臺在防疫工作中至關重要 (圖/視覺中國)
(本文作者單位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治發展與司法改革研究中心)
編輯:姚志剛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