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某自行車行違規搭建案庭審現場
電器線路敷設不合規,房間內亂拉電線——董某的自行車行因存在消防隱患多次受到行政處罰并被通知整改。由于其拒不改正,依舊我行我素,在店內違規為蓄電池充電、違規住宿,因而發生火災致4人死亡1人重傷。慘劇的發生不是天災而是人禍!
自2017年至案發,被告人董某在經營某自行車行期間,公安機關針對其商鋪內電器線路敷設不符合規定、內側房間亂拉電線、占用疏散通道等消防違法行為,作出四次行政處罰,發出一份《消防監督檢查意見通知書》,但董某明知其經營場所存在消防隱患,仍未采取積極措施進行實質整改。后經查明,被告人董某及其家人、親戚、朋友共6人違規在店內住宿,并通過藏匿、隱蔽的方式逃避消防安全檢查。
2020年10月10日6時50分許,被告人董某經營的車行內發生火災,造成4人死亡、1人重傷。經查,起火原因系充電狀態下的鋰離子蓄電池故障引發火災,董某在店內違規為蓄電池充電以及在店內違規住宿是造成人員傷亡的直接原因。
2021年10月19日,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檢察院依法以消防責任事故罪對被告人董某提起公訴。
焦點一:本案的起火原因系電池故障,被告人董某的消防違法行為與火災后果之間是否具有因果關系?
辯護人認為:本案中起火原因是鋰離子蓄電池存在質量問題,發生故障后引發火勢,火情并非由被告人直接引起,故應當對被告人酌情從輕處罰。
公訴人認為:起火原因與火災原因,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起火原因側重于引發火災的原因,比如亂扔煙頭導致可燃物燃燒,那么該煙頭引起火勢,就是起火的原因。火災原因側重于起火后造成災害后果的原因。起火原因實際上并不是該罪名的構成要素。該罪名針對的是事故責任,被告人沒有消除火災隱患的行為,只要與火災事故的發生、蔓延、擴大等具有因果關系,即可以追究刑事責任。起火不一定會造成人員傷亡,即使電池本身存在故障,但如果不在店內違規充電,就不會發生爆炸,如果店里沒有違規住人,就不會造成人員傷亡,這才是火災的直接原因,火災原因才是刑法上的因果關系的因素。
焦點二:被告人董某采用隱蔽方式逃避檢查的行為是否可認定為拒不執行消防改正措施?
公訴人認為:無論是正式書面通知,還是口頭警告,均屬于消防監督機構通知的一種形式。董某曾因店內違規住人受到過口頭警告,并且以藏匿、隱藏的方式逃避消防檢查,這種行為本身具有拒不執行的故意。
編輯:夏春暉 386753207@qq.com
消防責任事故罪規定于我國《刑法》分則第二章,屬于危害公共安全犯罪。違反消防法規的單位或個人,造成嚴重后果的,均可能成為消防責任事故罪的主體。本案發生火災車行的性質為個體工商戶,具有個人性質,被告人董某在歷次消防監督檢查意見通知書以及行政處罰決定書上簽字,屬于該車行的消防直接責任人員,其個人可以成為消防責任事故罪的主體。
本案的行政犯入罪需要符合“經消防監督機構通知采取改正措施而拒絕執行”的前提條件。消防監督機構的范圍包括各級應急管理部門,各級消防救援機構,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相關組成部門,鄉鎮人民政府,城市街道辦事處,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公安派出所,各級住房與城鄉建設等部門。通知可以為書面形式也可以是口頭形式,即消防監督機構依職責按照法定程序出具要求整改、行政處罰的文書,或者口頭提出警告、要求采取整改措施的,都應視為已通知。本案中,消防監督機構因董某自行車行存在違規充電、電器線路敷設不符合規定、使用明火作業、亂拉電線充電、電器線路不符合規定、違規住宿等問題,曾多次作出行政處罰,而董某未落實整改措施、未消除火災隱患,顯屬“拒不執行”。
我國對消防工作歷來十分重視,新中國成立以來,陸續頒布了一系列消防方面的文件、法規。1997年修訂刑法時,結合消防條例等法律法規文件的相關規定,增設了消防責任事故罪,這對于加強消防管理、防止重大火災事故發生,保障社會公共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按照《消防法》和《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消防安全管理規定》等消防法律、法規的規定,任何單位、任何公民都有遵守消防法律法規的義務,負有一定的消防安全職責。若單位、公民未盡消防安全應盡之責,導致火災事故,造成嚴重后果的,將有可能被追究刑事責任。
檢察機關在辦理消防責任事故等安全生產責任類犯罪案件中,依法開展行政處罰和刑事司法銜接工作,確保取證及時、規范,并有效轉化為刑事證據。同時將行政機關出具的事故調查報告中對事故原因、事故性質、責任認定、責任者處理等提出的具體意見和建議作為刑事司法的重要參考,在全面審查的基礎上,認定相關責任人員的罪責刑。在辦案過程中,注重調查剖析消防安全隱患、消防監管疏漏,運用檢察建議幫助相關部門堵漏建制,筑牢安全“防火墻”。落實“誰辦案、誰普法”責任制,積極開展以案釋法消防安全法制宣傳教育,持續增強公眾的消防安全意識,共同守護安全和諧的生活、生產環境。EF23B80C-863B-4283-8799-86D87399ABB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