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雪草

用不同的符號代表吃藥的時間和劑量
世間萬物皆可入畫,山河大地、草木花朵、飛禽走獸、奇峰異石,什么都可以入畫,哪怕是南瓜土豆,都是畫家筆下的主角。可是你見過有人畫藥嗎?
是的,你沒看錯,是畫藥。準確點說,是畫服藥說明書。前段時間看了一個視頻,講述一個女兒教母親如何服藥的故事。母親年紀大了,又不識字,吃藥成了一個大難題,聰明的女兒在小小的藥盒上貼了一個簡單的服藥說明書,用不同的符號代表吃藥的時間和劑量,簡單易懂,辨識度高,年邁的母親靠女兒畫的那些標識符號,很快學會了自己吃藥。
暖心的女兒在藥盒上貼了一張白紙,上面畫著小太陽、小月牙、小圓圈。太陽代表早晨,月亮代表晚上,小圓圈代表藥片。太陽和月亮之間,寫上一個“中”字,代表中午。太陽下面畫幾個小圓圈,代表早晨要吃幾顆藥;月亮下面畫幾個小圓圈,代表晚上要吃幾顆藥。
這則溫馨的手繪服藥說明書,得到很多人的贊賞。年邁的母親不僅學會了自己服藥,同時也增加了獨立生活的能力和信心。看罷這個視頻,我的內心深處生出一種久違的感動,這個女兒不但聰明能干,溫暖細心,而且是媽媽的貼心小棉襖。
老,不能避免,無法抗拒,且每個人都會老。年紀大了之后,眼睛花了,記憶力減退,很多事情過目就忘,這是不爭的事實,除了自身原因,時代也在飛速發展,家用電器更新換代,手機不斷升級,有了好東西卻不會用,跟不上時代的腳步,不知不覺中被邊緣化,被淘汰出局,被甩到沙灘上,成了一條離水的魚。
數字時代,如何跨越“數字鴻溝”,使老人們也能過上智能“潮生活”,是一個嶄新的課題。去圖書館借書,可以使用人臉識別;去超市購物,可以用手機支付;和朋友聊天,不用打電話溝通,發發微信語音;出門旅行或者迷路了,不用問別人,下載一個智能導航,什么問題都解決了;過年過節,給兒孫發個紅包,手機微信就能搞定。
從傳統的農耕社會到高科技的信息時代,一股巨大的浪潮沖擊著固有的生活觀念,打破了固有的生活模式。年輕人在數字生活中,如魚得水,悠哉自得;老年人在數字生活中遇到阻礙,如魚離水,只能干瞪眼。在物質生活越來越充裕的今天,老年人最需要的不再是物質,而是多元化的知識儲備和必備的生活技能。
乘車掃碼,去銀行掃碼,去醫院掃碼,很多老人茫然無措,像個走失的孩子,有委屈、有不甘、有憤怒、有失落,甚至有恐懼,他們不是與親人走失了,而是與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失聯了。
像那個為媽媽畫服藥說明書的女兒一樣,想辦法教父母使用智能家用電器,教父母熟練使用手機。不要責備、不要質問、不要苛求,把長輩們拉到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一起參與到生活中去,一起學習,一起成長,而不是如臨大敵般將他們屏蔽。讓日漸蒼老的父母感到內心充實,腳步踏實,晚年生活才會有更多的樂趣。
俗語說,百善孝為先。明代哲學家王陽明認為,孝順父母應做到三重境界:養身、養心、養志。養身好理解,吃飽穿暖;養心也好理解,不讓父母掛念,做出成績,讓父母愉悅;養志則是學無止境,不能因為年紀大了,就停止了對理想的追求。
靜觀三條,養志最難。年紀大了,想學點東西很費勁,所以很多人停止了向上的動力。生逢大時代,吃穿不愁,所以有一種孝順叫“文化反哺”,有一種孝順是帶上老人一起跟上時代的腳步。數字時代,多教父母一些生活技能和必要的常識,也是一種孝順。98D5092C-0BAB-42D0-9800-5985F7B063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