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明皓 唐冰冰
科技型企業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是體現國家整體創新能力的代表力量。結合所在行業和企業的發展實踐,提出“圍繞需求動態制定長期技術發展規劃、融合發展產品研發體系與技術創新體系、打造以企業為核心的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培育以人才為本的創新型文化環境和管理模式”的企業創新管理體系發展模式。
一、在科技型企業內建立技術創新體系的必要性
技術創新體系是指推動技術創新的組織系統、關系網絡以及保證系統有效運行的體制和機制。在當前國家層面提出構建科技強國、創新強國的大戰略下,技術創新的戰略地位更加凸顯。結合所在行業和企業近十年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和發展情況,提出“以企業需求為方向、以成果轉化為標準、以協同平臺為載體、以創新基因為內核”為發展要點的科技型企業技術創新體系。
二、科技型企業在推進技術創新中面臨的問題
科技型企業技術創新工作的有效推進與外部政經環境、政府規劃與財政支持、其它科研機構協同、基礎設置配套、創新文化氛圍等因素直接相關。經過多年的發展和探索,中國科技型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成就顯著,但與世界科技強國相比,整體上仍存在創新戰略和規劃不足、創新效率不高、創新聚合效應未顯現、創新環境不理想等問題。
1.創新戰略定位不清晰,頂層規劃不足。目前我國已初步建立國家級技術創新體系并初步運行,但頂層設計不夠全面系統,創新政策法律的統一性、協調性、全局性也欠佳。受此影響,國內科技型企業普遍缺乏整體戰略思考和頂層技術規劃,導致長期技術發展路徑不清晰,抵御外部變化的抗風險能力不足。部分企業通過仿制或技術引進等手段取得短期成功后,并沒有真正認清企業保持競爭力的關鍵因素,最終限于技術瓶頸而發展停滯。
2.創新投入與產出比失衡,創新效率不高。近年來國家、地方政府、行業組織、企業及科研機構等共同努力,持續增加科研經費和硬件投入,但巨量投入并未產出相匹配的技術成果和經濟效益,創新投入與產出失衡嚴重。造成此現象的原因有三點:首先,前期規劃不到位,所開展的技術創新活動與社會經濟需求脫節,相關成果無法轉化;其次,創新資源被分散使用,未形成集群效應,導致重大創新難題無法全面突破;再其次,已有成果往往因知識產權、行業壁壘等因素無法突破轉化的“最后一公里”。
3.創新聚合效應未顯現,創新鏈未打通。雖然近年來科研經費投入、科研人員總數和硬件能力均快速提升,但我國科研經費總量、頂尖科研人才和科研人員占比仍處于較低水平。2016年中國制造業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平均為1.01%,而日本在2009年就達到3.96%,美國在2008年達到3.35%,我國技術創新整體水平較西方發達國家尚有較大差距 。在整體水平不足的同時,因經費渠道多元、科研力量分散、內部競爭消耗等原因,科研資源在“攤薄餅”的同時又要“撒芝麻鹽”,研發的成果很難有效整合,更無法直接形成產業化。
4.整體創新環境不理想,創新文化不濃。創新環境主要是指科技創新相關的創新文化、政策法規、宏觀經濟狀況、創新激勵機制等。就科技型企業而言,構建并形成氛圍濃厚的創新環境,是確保企業能源源不斷產生創新成果的前提。整體上,國內科技型企業尚未建立較為理想的創新環境。具體表現為:首先,企業對創新活動重視不足,創新整體氛圍淡薄;其次,企業內缺乏可執行的制度措施,或制度僵硬而打擊創新積極性;再其次,企業內激勵機制和保障手段不到位,導致員工不愿投入創新活動。
三、在科技型企業內開展技術創新的實施要點
1.制定技術發展規劃,明確需求和攻關方向。為保持長期技術競爭力,科技型企業需要結合外部環境和企業自身需要,制定企業自身的技術發展規劃,有序開展重點技術攻關和研究。技術發展規劃制定中需注意四點:首先,制定規劃需找準需求方向:綜合考慮企業長遠發展需求和當前水平,系統梳理可行的技術路徑和需突破的關鍵技術;其次,制定規劃需兼顧近期長期:規劃需綜合考慮近期目標(1年~3年)與長期目標(5 年或更長);再其次,制定規劃需動態滾動更新:規劃制定后定期組織更新,確保規劃方案始終最優;最后,制定規劃需配套落實計劃:在保持規劃權威性的同時,需單獨制定更為細化的專題計劃并協調所需資源。
2.聚力產品研發體系建設,促進成果及時轉化。產品研發體系是科技型企業自身實力的核心代表,是科技型企業生死成敗的決定性影響因素,但產品研發體系的建立是一項過程曲折的長期工作,研發體系中核心要素的形成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沉淀,而上述目標的實現離不開技術創新的支持 。綜合考慮兩方面因素,建議采取產品研發體系與技術創新體系融合發展的模式,并將是否納入研發體系作為成果轉化成功的首要判別標準,從根本上打通“技術需求-技術創新-成果驗證-成果轉化(納入研發體系)-產品開發”的技術創新全鏈條,實現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體系的同步發展。
3.聯合外部優勢資源,打造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經過多年的實踐與探索,開展產學研合作并進一步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已成為各方認可的發展模式。建議行業內處于核心地位的科技型企業進一步加大產學研協作力度,努力打造以企業為核心的深度合作的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并力爭達成如下目標:首先,以企業需求為研究方向,邀請各方共同參與制定企業技術發展規劃,與政府產業規劃、高校學科建設協同考慮,打造“一張規劃藍圖”;其次,以企業應用為考核標準,與高校及科研院所聯合攻關,并在指標設定及考核驗證方面提供支撐,打通成果轉化渠道;再其次,以企業資源為服務目標,企業主動挖掘政府的政策資源、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人力與硬件資源,借助外部資源并為企業所用。
4.創新經營管理模式,培育持續創新文化。企業的發展要始終堅持以人才為本,良好的創新文化環境是員工安心開展創新活動的保證。創新型文化環境的培育必須以崇尚創新為核心價值觀,把創新貫徹到企業文化建設的各個方面,成為員工的行動準則。企業需要根據自身的創新基因,嘗試探索并構建適合自身發展的價值觀體系,并進而形成崇尚創新、勇于創新、激勵創新和全員創新的文化環境。創新文化環境的培育需要企業在經營層面不斷嘗試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的突破和創新。尤其在管理制度層面,可以嘗試開展一系列不同形式的創新項目或創新活動,對表現優異的員工予以獎勵,激發員工的創新活力。
5.構建創新能力評價體系,識別持續改進機會。企業創新能力是指以企業為活動主體,充分整合人才、知識、技術、文化、組織、制度、政策等資源,不斷為企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通過分析若干影響因素對創新能力的影響,可以建立一套評價企業創新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并進一步識別改進機會。為進一步對企業創新能力進行機理分析,嘗試初步設定三級企業創新能力指標體系,以期在持續積累數據并建立統計模型后開展更進一步地量化評估。企業創新能力指標體系架構可以設定三個一級指標:創新投入、創新產出和創新支撐。一級指標中,創新投入下設創新資源投入和創新人力投入兩個二級指標;創新產出下設中間產出和最終產出兩個二級指標;創新支撐下設資金支撐、制度支撐和激勵支撐三個二級指標。二級指標下,分設自籌經費內部支出、自籌經費外部支出、協同平臺配套投入、技術人員全時當量、平均技能等級水平、專家數量、專利申請數量、科技論文發表數量、國家科技獎項數量、產品銷售收入、技術轉讓收入、企業總人數、政府資金支持、政府補貼優惠、技術改造經費投入、學術會議參與人次、參與創新人員占比和人均創新獎勵額度共十八個三級指標。
四、結語
創新是國家五大發展理念之首,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國家邁向新時代現代化強國的必然選擇。結合所在行業和企業的發展實踐,提出“圍繞需求動態制定長期技術發展規劃、融合發展產品研發體系與技術創新體系、打造以企業為核心的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培育以人才為本的創新型文化環境和管理模式”的科技型企業創新管理體系發展模式,以期通過持續的管理模式探索,促進科技型企業整體技術實力的提升。
(作者單位:中國航發商用航空發動機有限責任公司? 上海航天設備制造總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