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項目化學習的課堂教學是一種深度教學,是打造創新素養課堂的一種教學模式。教師要想實現學習效果的最大化,可以項目化學習形式為導向,以問卷星平臺、多媒體設備和“智筆”設備為手段,把握課堂起點,聚焦課堂核心,最終將課堂引向深處,讓深度教學真正發生。
【關鍵詞】項目化學習;深度教學;信息技術;創新素養
【中圖分類號】G4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36-0076-04
【作者簡介】衛靜潔,無錫市東北塘實驗小學(江蘇無錫,214191)教師,二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小學信息技術教學。
深度教學旨在突破教學過程表層化、過度表演的局限,強調學生深層、深度學習,把握事物本質,深刻領悟知識間內在的固有聯系。為了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發生,培養學生多向度的發展,在信息技術課堂中實施基于項目化的學習無疑是較適合的途徑。
項目化學習教學模式強調在項目和問題的驅動下,主動融合其他學科的綜合知識與能力,并通過信息化手段嘗試解決問題。以項目化學習為導向的課堂教學則重視學生對知識理解的深度,是一種深度教學,是打造創新素養課堂的一種教學模式。那么,如何基于項目化學習開展小學信息技術課堂的深度教學?筆者以Scratch編程教學中“小貓出題”一課為例,運用問卷星平臺、多媒體設備和“智筆”設備等,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探索。
一、循需:把握課堂起點
在教授“小貓出題”一課時,筆者發現學生的學習激情不夠,利用計算機程序解決問題的意識不強,完成程序搭建的能力不足,課堂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于是筆者進行問題反思,從學生的反饋中得出,正確分析學生的學習需要、學習興趣、認知規律和思維情況等極其重要。為了促進教學的有效生成,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從教學的本質特征出發,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精準把握課堂的起點。
筆者根據本課教學需要,對知識點進行拆分,著眼于輔助、促進學生的學習,設計相應的調查表,并通過問卷星平臺自動統計學生的答題結果,收集與學生學習情況有關的信息。調查結果顯示:在編程教學中,教師多利用傳統方式進行教學,學習方式單一,導致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興趣和能力不足;課堂留給學生自主支配的時間很少,導致學生創新意識、創造能力不強。問卷星平臺的統計數據為課堂教學提供了決策依據,教師必須著眼于解決這些問題,在今后的信息技術教學中持續改進教學策略。
二、循徑:聚焦課堂核心
把握學生的起點、遵循學生的需要固然重要,但如何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促進課堂生成,更需要教師的智慧。
(一)沉浸:圍繞一個主題
沉浸式學習指給學生提供近似真實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到課堂活動中。開展沉浸式學習能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提升學生的學習效能,讓信息技術學習成為一件快樂的事情。
數據分析表明,學生對故事有著無限的熱愛。因此,筆者基于信息技術課程的實踐性特征,從學生的角度看問題,運用學生喜愛的故事形式組織教學。課堂中,筆者根據教學目標,融合數學學科知識,對教材進行重組,利用演示文稿創設“棋盤麥粒”故事的主題情境——小貓算麥粒。筆者通過演示文稿中的文字、圖片、聲音、視頻整合無形的“情”和有形的“境”,以故事情節去感染學生,讓學生由情入境,沉浸其中,使學習成為學生所向往的事情,使他們產生樂學、愿學的欲望。利用演示文稿創設主題情境,不僅能讓學生愛上學習,還能讓學生主動利用已有經驗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使他們潛移默化地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體會知識的價值,讓學習的效果最大化。
(二)合作:開展一些互動活動
合作式學習指給學生提供一種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的方式,通過師生間、生生間彼此協作的活動,共同完成學習任務。這種學習方式需要教師在課堂中建立起平等友好的關系,形成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開展合作式學習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相互借鑒,相互啟發,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完成多樣化的學習任務,以提高教學效率。
比如在新授環節,筆者以程序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以課本、教師、計算機為客體,以電子白板和其他教學輔助媒體為手段,為學生搭建知識橋梁。教學中教師通過互動活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滿足學生多樣化的發展需求,激發學生的發展潛能。
1.生本互動,問題分析
生本互動是編程教學中學生進行問題分析的必要途徑。在進行問題分析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動眼看”“動手做”“動腦思”深入問題探究,抓住問題的關鍵。
對“小貓算麥粒”中宰相提出的“在第1個棋格放1粒麥子,在第2個棋格放4粒麥子,在第3個棋格放8粒麥子,以后每一小格都比前一小格增加一倍,直到擺滿棋盤上的64格”這個要求,筆者首先將其以文字的形式呈現在電子白板上,引導學生閱讀與觀察,使其初步感知其中的規律;然后嘗試利用電子白板的手繪功能,將文字轉換成表格形式,便于學生清晰直觀地思考數據間的規律。學生通過“三動”,發現“從第二格開始,后一格的麥粒數=前一格的麥粒數×2”的規律,從而與問題建立了聯系,實現了有效的深入學習。
2.師生互動,算法設計
師生作為教與學的雙主體,他們之間的互動是教學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在編程教學中,算法設計具有較強的抽象性,是教學中的難點。教師要針對算法設計給予學生一定的指導,可以通過師生間的有效互動來突破難點,訓練學生的計算思維和研究創新能力。
比如,在“小貓算麥粒”的算法設計環節,如何把整個問題的求解工作分解成若干步驟來完成,對學生來說是相當困難的。因此,筆者設計師生互動環節,帶領學生完成任務。教師與學生共同利用逆向思維討論、分析問題,理清程序需要完成的動作,這些動作其實就是程序要執行的步驟。學生借助電子白板將這些步驟轉換為相應的思維導圖,為搭建腳本奠定基礎。
3.生生互動,搭建腳本
心理學研究發現,學生之間由于有著相似的學習經歷、認知能力、體驗與感受等,他們更傾向于向彼此敞開心扉,由此成為學習上的好伙伴。在編程教學中,利用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合作搭建腳本,能夠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在“小貓算麥粒”教學中,筆者組織學生合作學習,要求將流程步驟在Scratch中用程序腳本進行展示。學生相互學習,相互啟發,能夠抓住關鍵字詞找到與之對應的控件,并根據電子白板上的思維導圖進行腳本的搭建。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相互學習,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形成知識結構,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4.生機互動,調試運行
計算機是信息技術課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利用計算機能調動學生多感官參與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在“小貓算麥粒”學習中,學生需要不斷對利用電子白板搭建的腳本進行調試。為了檢驗腳本的正確性,筆者組織學生進行調試運行,引導學生從最終答案追溯問題源頭,調整重復執行的次數,逐步發現錯誤的原因,最后學生得出當前麥粒數的初始值應放在外循環里。
電子白板在合作互動式教學中建立了學生與問題、教師、同伴、計算機之間的聯系,學生充分參與其中,理解了編程解決問題的一般過程,成為真正的課堂主人。
(三)構思:呈現一份精彩
構思式學習指在課堂上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思考時間和空間進行構思創作的學習方式。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和已有知識自主探究、合作討論,促成更多精彩“答案”的生成,獲得了認知、探究、創造和成功的樂趣。
在“小貓算麥粒”教學中,對于大臣提出的方案,筆者讓學生以新授部分的知識為基礎,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學生在“智筆”的客戶端繪制表格進行問題分析,根據找到的規律設計算法思維導圖,依據思維導圖找到關鍵控件,搭建腳本并調試運行。而筆者則利用“智筆”的終端實時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把控學生的完成情況:將每組繪制的表格在屏幕上進行投放,分析生成數據之間的規律;將學生在“智筆”設備上繪制的思維導圖與表格同時呈現,充分利用圖表分析程序執行的流程步驟,引導學生通過關鍵字詞法關聯與之對應的控件,搭建腳本;將學生的精彩作品進行展示,供學生相互學習。
“智筆”設備既給予了學生充分自由的學習環境,讓學生能夠發揮思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又能讓教師實時把控學生的學習情況,保證教學活動的有效進行。“智筆”的加入無疑給課堂增添了一份精彩。
三、循真:引向課堂深處
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以關鍵能力與核心素養的發展為旨歸。為了實現發展素養的育人目標,教師必須提高教學的本領,引導學生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到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中,用工匠精神砥礪學生的心根,用計算思維發展學生的心智,用創新素養雕琢學生的心靈,實現學生學習的入耳、入腦、入心,讓學生對學習內容真懂、真信、真行,生成適應自我生存與發展需要的能力和素養,使課堂走向深處。
(一)砥礪心根——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種人格品質,更是教書育人的目的所在。小學生依賴性較強,缺乏克服困難的信心和頑強的意志力,在學習中往往模仿老師的操作或者參照書本的步驟,很少思考知識間的聯系與應用;許多學生單純追求正確的操作步驟,技能水平較差,缺少精益求精的精神。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特別關注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特別是在編程學習中更要注意培養此品質。編程學習是磨練學生意志的有效手段,它不僅僅是一個動手操作的過程,更是鍛煉學生心智的綜合過程。學生自覺、經常、積極地參與編程學習,可以培養堅強、果敢、機智、鍥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品質。在編程教學的開放環節,筆者首先會鼓勵學生借助信息化手段積極分析問題,通過動眼、動手、動腦,充分感知問題、深入問題,抓住問題的關鍵設計算法;然后引導學生嘗試探索,充分利用圖表搭建腳本,執著追求成果;最后組織調試運行,專注打磨腳本,從而培養學生的專注之心、精進之心、樂學之心,讓工匠精神從小就在學生的心中扎根。
(二)發展心智——計算思維
編程學習讓學生貼近生活、體驗實踐、探索奧秘,學生在分析問題、設計算法、搭建腳本、調試運行中完成解決問題的全過程,不僅提高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培養了計算思維。計算思維是當今所有編程方法的基石,是每個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在以往的教學中,重點常常集中于如何讓學生理解、記憶現有的知識體系;而如今,更應該教授學生如何去思考、分析、處理、解決問題,讓學生學會創新、創造。在編程教學的新授環節中,筆者會借助電子白板的直觀性和可操作性功能,帶領學生一起分析問題,然后對已經抽象化的問題進行計算解決。解決的方法便是在已經轉化為數字語言的問題中尋找規律,列出相應的數學公式,最后基于先前已經解決的問題快速解決新的問題,并將在信息技術課堂上所學到的計算思維應用到日常學習生活中,將計算思維變成一種習慣性的思維。
(三)雕琢心靈——創新素養
教師作為學生創新素養的培育者,對學生創造力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比如在“小貓算麥粒”教學中,筆者將“棋盤麥粒”的故事和本課要學習的內容結合后進行創編,學生沉浸在情境中解決問題時,會潛移默化地形成創新意識和品質。課堂上,教師還需要開展教學探討,允許學生有自己的見解,讓學生的智慧迸發出創造的火花。教師更要舍得把課上的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思考和創新。在“小貓算麥粒”的創作階段,筆者讓學生小組合作自由學習,而筆者借助“智筆”跟蹤學生的創新過程,并給予創新思維的方法指導。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深了,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強了,創新素養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