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教育方式,為職業院校“三教”改革提供了方向引領和行動指南。針對課程思政建設中存在的諸多困境,職業院校應以“三教”改革為抓手,在教師層面上強化主力軍,提升育德意識和育德能力;在教材層面上優化主戰場,推動教材育人功能的實現;在教法層面上拓寬主渠道,鑄就高效思政課堂。
【關鍵詞】職業院校;“三教”改革;課程思政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36-0050-05
【作者簡介】陳兆芳,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蘇州旅游與財經分院(江蘇蘇州,215104)教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五年制高職教育、會計理論與實務。
*本文系2020年度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立項課題“課程思政融入五年制高職會計專業教學的實踐研究”(B/2020/10/078)、2021年蘇州市職教學會部省共建都市圈項目重點研究課題“基于‘1+X’證書制度的‘三教’改革的研究與實踐——以五年制高職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為例”(Szzjzd20200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近年來,隨著職業教育由規模擴張向內涵式發展轉型,“三教”改革已在職教界如火如荼地展開,有效促進了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1]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提出了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任務,要求“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2]職業院校作為培養德技兼修人才的重要陣地,如何將課程思政與“三教”改革有機融合,促使課程思政“落地生根”,是亟須解決的重要議題。
“三教”改革作為職業院校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將教師、教材、教法進行融合的全面性教育教學改革,其落腳點是為黨和國家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德才兼備的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基于“三教”改革的視角,審視課程思政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其中,作為課程思政的踐行者,教師改革是解決“由誰教”的問題,為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師資保證;作為課程思政的重要工具,教材改革是解決“教什么”的問題,為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內容支撐;作為實施課程思政的方式與手段,教法改革則是解決“如何教”的問題,為開展課程思政建設提供方法支撐。由此可見,借助“三教”改革優化課程思政已成為職業院校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必由之路,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推動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向更高水平邁進。
一、“三教”改革視域下課程思政建設的困境
(一)教師育德意識淡薄,課程思政駕馭能力不足
長期以來,職業院校教師的關注點在于如何進行知識傳授和技能培養,對價值引領的重要性定位不準、認知不足,缺乏主動開展課程思政的意識。部分教師雖然意識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但因缺乏對思想政治理論的系統學習和研究,將課程思政簡單地理解為課程加思政內容或課程的思政化,生硬植入思政內容,缺乏對課程思政的整體設計與有效實施。同時,在課程思政師資架構上,主要以校內專任教師為主,鮮有思政課教師的參與,更缺少行業企業教師的融入,未能充分體現企業導師的職業精神引領作用。
(二)教材育人功能缺乏,思政元素挖掘不夠
隨著職業院校教學改革的深入推進,教材建設在數量上發生了飛躍性的變化,但教材同質化現象嚴重,融入思政元素的高質量教材偏少。一是體系架構不完整。雖然目前公共基礎課教材中有部分家國情懷、人文素養、民主法治等思政元素的融入,專業課程教材也已著手開始捕捉思政素材和元素,但尚未形成系統化、可復制的教材體系,挖掘深度也不夠,無法形成完備的課程思政協同育人體系。二是教材育德目標缺乏生成性的體現。教材目標仍以知識和技能培養為主,雖然部分教材中也有育德目標的描述,但缺乏與之匹配的實踐性教學設計,不利于德智技三維教學目標的協同推進和考核評價。三是內容編排缺少藝術性。教學內容大多以案例導入、情境分析呈現,缺少符合學情特點的有內涵且有吸引力的思政教育體例格式。四是教材形態仍以傳統的紙質教材為主,缺少外鏈數字資源等新形態一體化教材的開發。[3]59
(三)教法生硬傳統,課程思政成效不佳
首先,受長期以來思政教育灌輸式教法的影響,加上專業教師自身思政水平不高、教學精力受限等原因,往往將思政教育與課程思政生硬結合,以空洞的理論說教為主,情景教學、互動教學、沉浸體驗式教學等方法運用不廣,缺乏結合學情的有針對性的教法設計,親和力和吸引力明顯不足。其次,“以生為本”的理念在教學實踐中仍多流于形式,學生對思政教育的主動構建缺乏必要的行動支持,從而難以產生心理共鳴和情感互動。再次,現代信息技術在課程思政中也缺乏與教法的有效融合,未能彰顯其在課程思政中的助推作用。教學方式單一,教學手段融合不夠,同時,教學評價缺乏必要的衡量標準,導致課程思政徒有其表,學生參與度不高,育人效果不理想。
二、“三教”改革視域下課程思政建設優化的路徑
(一)強化主力軍,提升育德意識和育德能力
1.建立思政培訓機制
職業院校應建立起一套涵蓋入職培訓、在職培訓在內的完整的教師思政培訓機制。對新入職的青年教師進行課程思政能力的崗前培訓,有助于讓他們在入職之初就樹立起課程育人的教育理念,明確對課程思政的認知。對于在職教師,要將課程思政納入教師常態化培訓的核心內容。一是理論層面上的指導,通過邀請資深專家深度解讀思政教育的文件精神,堅定立德樹人的教育使命,使思政意識入腦入心。二是在實踐層面上,要改變以往“講座式”為主的培訓模式,采用多種形式、利用各種平臺進行課程思政的專題培訓。如采用經驗交流會的形式,組織一線優秀教師根據學生需求和專業特點,對課程思政元素或資源進行挖掘,研討課程思政的重要問題與難點,開展育人典型案例分享等;還可邀請課程思政比賽的獲獎教師,面對面地傳授有效實施課程思政教學的經驗和方法,從而有效提升教師的育德實踐能力。
2.打造思政“金課”
通過舉辦形式多樣的研討活動,打造思政金課。一是舉辦課程思政教學競賽。組織開展說課比賽,可選擇從說一堂課入手,再延伸到說一門課,乃至上升到說一個專業,圍繞思政目標,深挖思政元素和素材,從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教學反思等方面進行全方位剖析。組織教師積極參加教學比賽,在比賽評價標準中圍繞課程思政提出具體的要求。通過教學比賽的磨煉,教師間相互學習與借鑒,可以有效提升教師實踐教學中的育德能力。二是組織教學觀摩。通過線下聽課或線上觀摩的方式,學習在課程思政建設上表現突出的優秀教師的授課方式與技巧。三是設立課程思政建設專項研究課題,鼓勵教師積極申報并開展團隊式的研究,探索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路徑。
3.打造協同融合的創新教學團隊
充分調動校內外教師參與課程思政的主動性,組建一支德技精湛的創新課程思政教學團隊。團隊由名師領銜、思政教師、專業教師以及企業導師等共同組成,通過結對幫扶、集體備課、集中研討等方式,實現頭腦風暴式的思維碰撞,[4]三方師資合作式挖掘、協同式實施,實現優勢互補、協同育人,形成完整的教育鏈,發揮思政教育“1+1+1>3”的效果。
(二)優化主戰場,推動教材育人功能實現
1.找準課程思政元素提煉的著力點
深挖教材內蘊的思政價值,找到思政教育的著力點,應當遵循三個維度。首先,拓展課程思政深度。教師團隊應從相關學科、專業發展的歷史沿革、科技發展趨勢、市場需求中尋找其中蘊含的思政素材進行梳理、剖析,將這些素材自然融入知識和技能體系中,繼而進行浸潤式的思想價值引導。其次,提高課程思政的高度。每門課程中體現的思政元素不能僅限于行業企業的微觀視角,更應與國家命運、民族前途甚至人類命運相結合,挖掘出有一定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的素材,從而激發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再次,增添課程思政的溫度。既要挖掘有意義、有情趣的人和事,又要挖掘在知識和技能體系中能觸動情感、震撼心靈的素材。同時,需要根據新生代學生的內在訴求,對思政素材進行一定的加工,提煉成學生樂于接受、能引發共鳴的思政教學元素,在知識傳遞和技能訓練中釋放出直抵人心的價值引導溫度。[5]
2.打造新形態一體化教材
打造紙質教材與數字化資源開發應用相結合的一體化、新形態教材。首先,教材思政內容編排多樣化。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目標,采用多樣化的形式呈現思政內容,如案例式、情景式導入,以工作任務、工作場景、議題等形式呈現在主體內容部分,結尾則可以以延伸閱讀、后續任務等形式呈現。[6]無論何種呈現形式,都需要從體現的思政元素、事件或案例的內容剖析等方面點撥思路,引導學生結合思政內容,撰寫思政感悟,于無聲中激發其情感共鳴。其次,開發相互支撐的新形態教材,實現線上線下的有效銜接。學生通過掃描線下教材附帶的二維碼,即可查看相應思政案例的微課、動畫、視頻等,隨掃隨學;線上教材既包括特定教材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平臺,又包括現有的慕課、微課等資源,[7]更能帶給學生思想的震撼和心靈的啟迪。線上線下相互支撐的課程思政資源,使教材更立體化,實現教材優質數字資源共享。
(三)拓寬主渠道,鑄就高效思政課堂
1.因課施教,實現教法靈活多樣化
無論是通識教育課程還是專業課程都蘊藏著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和元素,[8]職業院校應針對不同類型課程的特點和其蘊藏的各類思政教育資源,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增強教法與課程類型的適應性。[3]62具體來說,對于通識類課程,可通過沉浸式教學促發思想和情感共鳴,達到以情育人;也可選擇合適的題材改編為情景劇,在情境化教學中傳遞價值觀,以樂育人;對于有些理論性比較強的思政課程,還可以采用專題教學法,整理推出若干個專題,編成故事,將理論融入故事中,讓學生從中悟道,升華思想。
對于專業類課程,應結合專業性質采用適切的方法開展課程思政教學。以會計專業為例,比較常用的教學方法有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實景教學法等。案例教學法:通過引導學生收集、整理會計工作中典型的正面案例,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充分的剖析和辯論,挖掘其中蘊含的誠實守信、依法納稅等職業道德觀,通過正能量案例的激勵作用,啟迪學生樹立誠信意識;還可以利用財務造假等反面案例的警示作用,引導學生始終堅持“不做假賬”的道德底線,做到以事育人。角色扮演法:通過創設情境氛圍,如將孔夫子與會計職業的淵源編成情景劇,學生通過角色扮演,身臨其境地感受孔子對會計工作的認真負責、嚴謹細致和一絲不茍,從中感悟工匠精神和職業素養,樹立敬畏專業精神的理念。專業實踐類課程可實行實景化教學,學校通過與企業進行深度合作,使學生在真實、立體的場景中利用全真的業務信息完成財務工作,在真實的職場情感體驗中強化職業技能,使學生感悟到愛崗敬業、誠實守信、一絲不茍等思政意識和職業道德,體現了以真育人。
2.融合現代信息技術,助力教法升級
當前,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翻轉課堂、混合式課堂等信息化教學方式已成為課堂教學的主流。職業院校在課程思政教學中應堅持以生為本,構建“教師主導、學生深度參與”的線上線下一體化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一方面,教師應廣泛應用教學資源庫、精品在線課程等線上教學資源,在課程教學中融入家國情懷、優秀傳統文化、法律規范、職業道德、工匠精神等思政教育元素;另一方面,教師在線下教學時應側重關注職業規范與養成訓練,可借助“藍墨云班”“職教云”等網絡平臺將課前、課中、課后貫通,設計課堂互動、線上討論等多種教學環節對教法進行升級,促進思政育德作用的發揮。
3.突出育德目標考核,優化評價機制
在課程考核評價上,德育目標的考核難以量化,是課程思政推進過程中的痛點。為此,職業院校應優化評價機制,以促進學生全面成人、成才為標準,加大德育目標考核的權重,加強對過程參與點的考核,考查學生對專業前沿技術的探討以及對體現價值觀、職業素養等內容的研討性活動的參與度。在考試題型的設計中,可通過撰寫思政感悟、心得體會等形式評價學生思想方面的成長,同時適當增加主觀題的比例,促進學生思考其解決方案對自然、社會、人文等環境的影響,進而強化他們的擔當意識。在考核對象上,關注對于個人與團隊相結合的合作學習能力的考核,增強團隊合作意識,提升協作能力。
綜上所述,課程思政是新時代職業院校育人理念的一次重大變革,建設工作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不斷地探索、創新和實踐。加強課程思政建設,以“三教”改革為抓手,有助于實現教師素質提升、教材更新、教法升級,切實發揮課程協同育人效應,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劉芳.“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職院校實施課程思政的路徑[J].鄂州大學學報,2021,28(3):75-76.
[2]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教高〔2020〕3號)[A/OL].(2020-06-01)[2022-02-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3]祝士明,王帆,梁裕.新技術革命背景下高職院校“三教”改革的路徑探究[J].職教論壇,2021,37(6).
[4]陳祥碧,章君.“三教”改革視域下課程思政融入專業課程教學研究[J].北京經濟管理職業學院學報,2021,36(2):76-80.
[5]劉靜.關于如何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幾點思考[J].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0(4):46-51.
[6]殷哲浩.“三教”改革視域下高職院校實施課程思政的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14):76-80.
[7]郭金錄.新文科背景下經管類教材建設的探索與展望[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17):208-210.
[8]王友明,張敬玲.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的價值內涵、邏輯建構與實踐進路[J].職教通訊,2021(1):109-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