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我國高職課程思政實施中存在思政元素單一化、實施過程表面化、考核評價形式化和跟蹤反饋虛設化等具有代表性的問題。“理論研究機制—融入實施機制—評價激勵機制—動態創新機制”大小環嵌套循環模式旨在破解以上難題,從建立科學理論研究機制、建立健全課程思政融入實施機制、建立多主體綜合評價機制、建立健全動態創新機制四方面構建高職課程思政長效機制。
【關鍵詞】PDCA循環;課程思政;長效機制;高職院校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36-0055-04
【作者簡介】戴小華,蘇州工業園區工業技術學校(江蘇蘇州,215000)教師,高級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教學。
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這是教育回歸“立德樹人”價值本真的體現。當前,各高職院校都在積極探索課程思政建設,相關研究也成為職業教育理論研究的熱點之一。筆者對471篇關于高職課程思政的核心期刊論文進行統計,發現其研究內容主要有政策解讀、實踐路徑設計、師資建設、教學設計、專業建設改革、課程改革,關于高職課程思政具體實施中存在問題的研究少之又少。為此,筆者從實踐層面展開調研,并基于問題探索構建高職院校課程思政長效機制的策略。
一、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筆者對江蘇省13所高職院校52門專業課程(涉及商科、理科、工科、藝術四類)進行線上調研,調研對象包括學校教學管理部門相關人員、專業教師、學生、合作企業相關人員,調研內容涉及學校相關政策、課程思政實施方案、實施過程、效果評價、學生質量五個方面。從調研結果來看,當前江蘇省高職課程思政實施中存在四大突出問題。
第一,思政元素單一化。科學合理地選擇、提取思政元素是每門專業課課程思政具體實施的首要環節。調研發現,94.6%的專業教師認為課程思政即“愛國主義教育”;5.4%的專業教師認為課程思政即“職業素養”,有專門的教學單元講解。
第二,實施過程表面化。如何將思政元素融入教學過程始終是專業課課程思政具體實施的核心環節。調研統計發現,98.4%的教學管理部門人員主要通過看紙質教案確定思政融入情況,另外1.6%的教學管理人員認為應該采取隨堂聽課的方式加以判定;84.3%的專業教師不會在實際教學中分解思政元素,無法有針對性地設計思政內容并融入課程,僅是隨著案例提及類似思政的詞語,如“愛國心”“責任感”等。
第三,考核評價形式化。考核評價是落實課程思政實施及保障目標實現的關鍵環節。調研分析發現,針對課程思政的考核評價內容通常是考核量表中類似“是否有課程思政內容”的一句表述,至于如何理解“有”字,則見仁見智。另外,調研結果顯示,96.1%的學生對“課程思政”很陌生;82.7%的學生知道教學評價,就是“系統上給老師打分,隨便打打”,評價流于形式。
第四,跟蹤反饋虛設化。對畢業生在實際工作中的職業素養、道德品質進行跟蹤調研和質量反饋,是學校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環節,通過該環節的數據統計、對標分析,能夠有效評估“立德樹人”實際效果。數據顯示,所有調研學校都有畢業生質量跟蹤反饋任務內容,但是90.8%的專業教師從未看到過跟蹤反饋相關意見;89.7%的企業項目部門相關人員從未接到過對于本項目所接收的畢業生的質量調查。畢業生質量跟蹤反饋工作或有完成,但意義價值尚未能完全實現。
這些問題的產生有多種原因,但究其根本在于缺少能夠長期保證課程思政順利實施并不斷提升的制度體系,因此,各高職院校亟須構建保障課程思政實施的長效機制。
二、基于PDCA循環模式的高職課程思政長效機制構建策略
筆者基于PDCA循環模式構建了“理論研究機制—融入實施機制—評價激勵機制—動態創新機制”大小環嵌套循環模式(如圖1所示),提出高職課程思政長效機制構建策略。
(一)建立科學的理論研究機制
當前高職課程思政實施存在的問題充分體現了理論研究缺失下的淺層次性。課程思政元素之所以單一化,根本原因在于未能深入探求教育的核心要義,未能基于價值本真溯源理解新發展理念在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中蘊含的新思政元素。因此,第一,高職課程思政實施必須建立起科學的理論研究機制,以夯實職教教師的理論功底,激發其主動進行課程思政教學探索的內驅力,并遵循“溯源—應然—實然—賦新”循環深入研究規律,使得理論研究不僅知“根”,同時能夠知“新”。教師通過定期的理論學習和研討,不斷地夯實理論功底、深化認知,并結合新階段新情況從理論層面再思考、再認知、再深化。課程思政之所以要回歸“立德樹人”的本真,是因為教育者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只重視“術、技、能”的傳授,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落實只體現在思政類課程中。從理論認知角度看,這是教育工作者對于教育學基本理論、理念的“遺忘”。因此,必須建立定期理論學習研討制度,不斷進行理論“溯源”,在此基礎上再探索融入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
第二,應建立課程思政元素論證制度。高職教育的思政元素都應具有課程特色。通過建立課程思政元素論證制度,教師們在課前科學指導思政元素提煉的思路、方法,探討思政元素的科學性、合理性、針對性,探究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授課內容的方式;課后評價實施的效果,對課程思政元素進行再探索、再深入,以真正實現“立德樹人”目標。
(二)建立健全課程思政融入課程建設過程的實施機制
課程建設是人才培養的關鍵,因此有必要在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課程標準、教學設計、教學方法、教學過程評價等各環節和各步驟中融入課程思政內容,建立“方案—實施—診斷—修正”循環優化的實施機制,解決當前實施過程表面化的問題。
首先,建立人才培養方案專項研討制度。通過專項調研、多層研討,將融合學校育人理念、“立德樹人”總體要求以及具備職業特征的專業“大思政”目標納入整體目標體系;[1]基于目標體系構建課程體系、協同育人體系,統籌推進落實課程思政工作。[2]
其次,建立健全人才培養各實施環節的制度。據調研,高職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之所以流于表面,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在于缺少融入實施階段或未能健全相關制度。因此,應健全師資建設制度,保障教師定期參與研究、定期參與企業實踐等;建立健全相關教學研討制度,包括教學內容、方法、工具、過程等的研討制度;建立健全教學過程管理制度,包括課前研討、課后評價、“學校—督導辦—學院—專業”四級聽課反饋制度等。做到所有制度要求清晰、標準規范、責任落實到位,以充分發揮制度保障優勢。
再次,建立健全課程思政建設、實施全過程實時診斷制度。實時診斷是確保課程建設各環節質量的重要措施,因此,應建立健全由教育教學活動相關主體參與、診斷標準明確、診斷要求具體、診斷結果呈現規范的全過程實時診斷制度,及時發現問題、糾正偏誤、落實“融入”。此外,還應建立健全反饋修正完善制度,確保實施過程中反饋的問題能夠得到認真對待,并對反饋的問題進行充分調研、論證,最終使問題得以解決。
(三)建立多元主體綜合評價激勵機制
如果說職業教育者對職業教育價值本真的認知及認同是激發其主動深入進行課程思政實踐探索內動力的“根基”,那么,有效的評價激勵機制便是持續提升這種內動力的“養分”。在調研中發現,盡管國家在積極進行各級各類考核評價激勵制度改革,但目前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對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考評及學校層面對于專業教學質量的考評,從指標內容到結果量化仍然較為傳統,并未將課程思政元素有效納入考核評價,更無對應激勵機制。因此,推進高職課程思政建設亟須建立健全有效的效果評價激勵機制,讓考核評價不再流于形式。
第一,健全多元主體質量評價激勵機制。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繼續深化高職人才培養質量考核評估改革,結合我國新發展格局對職教人才的需求特征,將課程思政考核納入人才培養評價體系,重新梳理考核評價元素、明確評價標準,并制定與考核評價相匹配的激勵措施,形成科學有效的考評激勵機制。學校層面應細化政府主管部門的質量考核評價指標,[3]結合實際辦學理念切實確立“立德樹人”育人目標,推進考核評價激勵制度改革,健全包括教學實施過程總評價、課程思政實施評價、畢業生質量跟蹤評價、校企合作質量評價及相對應激勵在內的效果評價激勵機制。合作企業層面應重視畢業生質量反饋,樹立“德技兼修”的用人觀,科學選擇評價元素,配合合作院校建立評價激勵機制,使師生全員、全過程參與教學考核,避免最重要的教學活動主體“缺席”。[4]通過這樣的方式,建立健全職業教育多元主體參與的,包括整體性評價方案生成、各實施環節質量保證機制構建、評價報告生成各環節在內的評價激勵機制。
第二,建立“標準—實踐—評估—修訂”循環的效果評價激勵機制。課程思政實施及效果評價必須在實踐中不斷優化、完善,因此,需要參與評價的多元主體依據評價激勵目標,制定課程思政實施效果評價標準的調研論證制度、監督控制制度、整體成效的考核評估制度、定期修訂完善制度,使得評價激勵始終與課程思政實踐相契合,充分發揮“養分”之于內動力的促生功能。
(四)建立健全動態創新機制
職業教育作為一種教育類型,其本真價值在于應經濟和社會發展所需,培養具有鮮明職業性特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應用人才,這一價值是職業教育的價值核心,但不可一蹴而就。現階段職業教育生源依然是通過中高考成績分層錄取,學生特點依然突出表現為理論知識薄弱、自律性和學習內驅力尚有欠缺,所以職業教育的價值在于培養出能夠適應社會不同類型職業需求、德技兼修的勞動者。高職課程思政實踐探索應在深入認識、理解職業教育價值本真的基礎上,始終契合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同階段的特征及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需求特征,建立“主體—參與—聯動—深化”的課程思政實施全過程循環的動態創新機制,以實現包括理論研究、教學實施、評價激勵、質量反饋各環節在內的動態完善。
與此同時,一方面,高職院校需要根據行業發展、企業需求、專業定位不斷優化參與育人主體的結構,通過建立“準入—退出”制度,根據專業需求選擇最契合的企業建立合作關系,落實校企協同育人。另一方面,高職院校通過建立跨學科聯合教學制度可以有效實現教學資源、教學平臺、教學團隊等共建共享,并在實踐中促成課程思政創新發展的內生動力。
自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發布,到2019年《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印發,國家不斷提升課程思政的重要性,持續推進課程思政的實施,如果能夠從制度層面出發探索出課程思政長效機制的構建策略,高職課程思政工作必將取得關鍵性進步。
【參考文獻】
[1]徐浪婧,許金友.大思政視角下地方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以“衢州有禮”課程思政實踐探索為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17):83-87.
[2]林瑾,徐向飛.高職院校理工科專業推進課程思政的價值分析與實踐邏輯[J].教育與職業,2020(24):104-108.
[3]何勇,劉玲,史習明.旅游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現狀與實現路徑——基于東中西部319名本專科旅游教師的問卷調查[J].職業技術教育,2020,41(35):74-78.
[4]趙蒙成,徐承萍.高職院校教學診改中的“人”:從缺席到在場[J].江蘇高教,2020(3):9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