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春強
摘要
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從教學問題設計層面看,考驗著教師專業水平,更考驗教師對學情的把握;從學生學習層面看,優質的問題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握時機的課堂追問,能讓情境探究更透徹,打破單一淺表的師生課堂對話,增加課堂的厚度。
關鍵詞
課堂提問 審辯思維 提問方式
當下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提問存在兩方面的問題:課堂提問模式單一,缺乏思維性;教學設計中問題設計不科學,缺乏思辨性。這會導致學生審辯式思維培養的缺失。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對提問的重視程度不高,對教材情境的挖掘不深,實施追問的技巧不熟。因此,筆者提出道德與法治課堂提問中審辯式思維培養的三大原則以及實施方式。
一、道德與法治課堂提問中審辯式思維培養的三大原則
1.彈性預設與動態生成相統一。
教師在提問前要做好充分準備,盡量預設學生可能提出的觀點,思考如何進一步啟發、引導他們,不能對學生的答案置之不理,也不能脫離教材,“天馬行空”;既有充分的預設,又要有靈活的動態生成。
比如教授“愛在家人間”一課,教師現場調查:“你覺得你與父母之間有代溝嗎?”學生若回答“有”,進一步追問:“代溝體現在哪些方面呢?”當學生回答“沒有”,若教師就此罷休,則會給其他學生造成“不用動腦,應付式回答也能完成任務”的誤導。此時教師可以表揚這名學生:“這位同學說沒有代溝,說明他和父母相處非常愉快,等會兒我們請這位同學介紹他與父母溝通交流的寶貴經驗。”這樣,這名學生就要繼續思考了。而且,這會讓更多學生從中體會到學科思維的魅力,為后續的學習打下基礎。
2.面向全體與關注個體相統一。
面向全體即做到問題設計體現新課程的特點,使問題具有梯度,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關注個體是基于學生智力、性格、心理等先天素質和興趣愛好、思維方式、學習品質等后天素質的差異,因人而異,有針對性地設計問題,確保在學生共同發展的基礎上,激發每個學生的潛能。
比如教授“公民基本權利”一課,教師在處理與人身自由相關的知識時,可以設計如下梯度問題:在生活學習中,你盼望有哪些自由呢?哪些是我們今天要講的人身自由呢?能否介紹一下人身自由的內容呢?教師也可以創設情境進行問題設計:××學校要求學生下課不得離開教室,這侵犯學生的人身自由了嗎?《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第二章第八條規定,學校不得設置侵犯學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對學生在課間及其他非教學時間的正當交流、游戲、出教室活動等言行自由設置不必要的約束。這是否意味著我們下課就能追逐打鬧呢?請說明你的理由。
3.審辯式思維與價值引領相統一。
1941年,美國學者愛德華·格拉澤提出了審辯式思維的概念,認為這種思考能力包含三個要素:全方位思考問題的角度;邏輯探究和推理論證的學問;運用這些方法的技巧。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提問要求教師基于問題引導學生全面學習新知,通過探究有爭議的問題來理清知識內在邏輯。
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提問更要做到價值引領。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是潛移默化的一個過程,“出聲的思考”不僅要培養學生思辨力,更要樹立學生向善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如教師可以結合當下社會熱點提問:如何正確看待“網紅”文化?中學生追星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
二、道德與法治課堂提問中審辯式思維培養的實施方式
1.啟發式提問。
啟發式提問又稱蘇格拉底式提問,教師在教授學生某個概念時,不是把這個概念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先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如果學生回答錯了,也不直接糾正,而是提出另外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從而一步步得出正確的結論。
2.開放式提問。
開放式提問是心理咨詢中使用的一種技術,是指提出比較概括、廣泛、范圍較大的問題,對回答的內容限制不嚴格,給對方以充分自由發揮的空間。教師之所以要在道德與法治課堂設計開放式問題,與思政學科的教學理念有關。教師要通過問題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并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3.聚焦式提問。
聚焦式提問與開放式提問恰恰相反,聚焦式提問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抓住重點。如教師以觀看日本東京奧運會開閉幕式為背景,引發學生思考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問題,可以把“作為青少年,你能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些什么?”改為:“從傳統文化創新角度談談,作為中學生,我們能為2022年我國冬奧會開閉幕式提供哪些創作靈感?”
4.螺旋式提問。
螺旋式提問也就是平時說的課堂提問要有梯度。比如教師在教授“怎樣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這一節時,先放一段展示上海世博會中國館設計理念的視頻,再向學生提問:中國館的設計融入了哪些傳統的中國元素?它又是如何體現時代精神的?它對增強我們的民族文化認同感有何借鑒意義?第一問只需要認真觀看視頻,結合生活經驗即可回答;第二問要在了解知識點的基礎上做到材料結論一一對應;第三問引入最終探究的話題,學生作答就水到渠成了。
耶魯校長蘇必德為耶魯新生發表開學演講時提出:“一切偉大的發現,都基于提出問題。”具有啟發性、探索性的提問、追問、理答與探討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教師會提問,學生才會有“真知灼見”。作為新時代的教師,需要花大力氣研讀課標,研析教材,研思熱點,研究學生,巧妙設置合乎邏輯的高質量的有效問題,再通過多維有效且適時的提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從而鍛煉學生的思維,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真正實現高效的課堂教學。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中天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