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圓圓
通常而言,語文課包括新授課、復習課、講評課三種基本課型,再延伸還可開發出活動課這一課型,它將以教師為主體的課堂自然轉換成以學生為主體。以下是基于“思維型教學”理論而展開的高中語文學習活動的創設思考與實踐。
一、引:活動引入
在語文學習活動開始時,教師通過設置真實的活動情境引入學習活動,以任務為驅動,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實現“動機激發”的效果。
教學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冊第二單元時,在學生學習新聞基礎知識、研讀新聞作品的基礎上,筆者設計舉行了“做目光如炬的新聞品評人——好新聞評選大會”活動?;顒釉O置了學生主持,模擬真實地評選大會情境,由學生主持宣布大會開始,努力營造真實的活動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導:活動指導
在明確了活動任務之后,學生雖躍躍欲試,但對于活動具體如何開展往往不甚明了。這時需要教師及時的指導,進行具體解釋和方法說明,這主要停留在理論上。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原有的知識與經驗與新知形成碰撞,形成“認知沖突”,在不斷地提問與解答中明了活動的操作。當然,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這一環節也可與后一環節合并展開。
在舉辦“好新聞評選大會”時,考慮到時間上的安排,在大會如何開展、環節的設置上由教師提前預設。反思此次教學,如果能交由學生共同商定大會開展流程,能更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思維,為活動的開展出謀劃策。
三、作:活動開展
這個環節是活動的具體實施過程,包括學生活動前的準備、活動的具體開展。主要由學生自主完成,可采取獨立完成、兩兩合作、小組合作等多種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自主建構”在這個過程中得以充分體現。
此次“好新聞評選大會”共由四項議程組成。前兩項議程就是這次活動的具體開展過程。
第一項是制定優秀新聞評選標準。要求學生基于課本中的幾篇優秀人物通訊,以小組為單位,從新聞價值、報道角度、結構層次、語言表達等方面自行制定新聞評選標準,然后在班級內進行頭腦風暴,共同制定標準。
第二項議程則是撰寫優秀新聞推薦書。根據評選標準,從教師提供和同學們提前搜集來的新聞中評選出一篇,并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撰寫一份優秀新聞推薦書。這兩項議程均采取小組合作的形式,但又包含了學生的自主思考和班級層面的公開合作,體現了知識的“自主建構”。
四、結:活動成果展示和總結
在活動開展之后,教師要組織學生及時展示與總結,這既是驗收學生活動成果的時候,也是對活動效果進行檢驗、復盤,對整個活動的優缺點進行總結的時候。
新聞評選大會的第三項議程為新聞推薦書分享交流。各小組派代表宣讀新聞推薦書,并在班級內進行展示與分享。
最后一項則為評選最佳新聞品評人(小組)。提前為每個小組發放評分標準,每組設置一位評委,在展示分享的過程中,他們就在為各個小組打分,這一議程在班級內評選出了新聞評選大會的最佳新聞品評人(小組)并進行頒獎。活動中的評分標準就成為了學生檢驗自己活動成果的尺度,從而進行知識的“自我監控”。
五、遷:活動遷移
與其他課型一樣,活動課的開展課程本身并非終點,而是起點,能把在這一學習活動中習得的知識、技能、方法,運用到其他問題、活動的解決上,方算真正掌握,因此也要注意知識的“應用遷移”。但由于活動課本身重實踐、重應用的性質,在遷移部分可適當弱化或采取更靈活、更經濟的方式進行。
本次新聞評選大會后,筆者布置了一項特別的作業:小組合作,瀏覽學校微信公眾號上的新聞,從中挑選一篇基本符合優秀新聞評選標準的作品,若不太符合可自行加以修改,同時撰寫推薦語。在這之后,各小組評選出來的優秀新聞作品(附推薦語),先進行班內展示與投票,推選出一篇最佳新聞,繼而在年級展示與投票(網絡投票),得票最高的前3篇將與推薦語一起作為“我校好新聞”在學校微信公眾號上進行推送。在這個過程中,實現知識的遷移和鞏固,同時又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了起來。
雖然在語文學習時開展活動能有效發展學生思維,但同時也需要注意,所謂語文學習活動,語文學習是立足點,語文學習與活動二者不可偏廢,要辯證看待兩者,尤其警惕為了活動而活動,拋開語文而漫無邊界地進行活動的傾向,如此,方能在堅守住語文本質、不失語文特色的同時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