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花
音樂學科核心素養以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三個方面為抓手,讓學生掌握音樂基本知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達到思想上的領悟,能夠欣賞并創造真善美,提升綜合素養,達到育人的目的。依據音樂學科特點編排學習內容,高中階段內容劃分為音樂鑒賞、歌唱、演奏、音樂編創、音樂與舞蹈、音樂與戲劇六個必修模塊課程,合唱、合奏、舞蹈表演、戲劇表演、音樂基礎理論和視唱練耳六個選擇性必修模塊課程。新課標拓展了學生音樂課程的選擇空間,增強了學校課程設置的靈活性,形成課堂教學、課外活動、校園文化協同育人的美育格局。
一、審美感知
花城版高中音樂鑒賞第一單元《生命之歌》,教師引導學生初步感受音樂的內容與風格特點,感受和體驗伴隨生命歷程的各類音樂,感悟音樂在生命中的作用和意義。這一節主要描述生命誕生、生命成熟、生命終結的過程,通過欣賞獲得生命真諦感知和審美感知。
1. 旋律分析,引導審美體驗
譜例:《檳榔樹下搖網床》片段。
歌曲主線在曲頭曲尾呼應出現,用了大三度、小三度和純四度組成柔和的旋律線,平穩舒緩,柔和甜美,學生通過聆聽感受旋律線色彩,感知生命誕生的美好,獲得審美體驗。
2. 速度分析,引導情緒體驗
音樂的速度與音樂的情感有著密切的關系。如比較熱烈和歡快的情緒使人振奮,速度一般都稍快;而悲傷、憂郁、沉重、肅穆、柔和等的情緒,速度一般稍慢;溫柔、抒情、舒展、甜美、優雅、贊頌等的情緒,一般使用中等速度來表現。師生共同哼唱《檳榔樹下搖網床》,感受歌曲速度后提示學生速度與情緒的表現,學生加深了對生命誕生的溫柔甜美的感受,進一步獲得情緒體驗。
3. 節奏組成,引導結構感受
這首歌有兩組基本節奏,節奏1中八分音符的工整組成,體現了媽媽的溫柔甜美,節奏2中附點十六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密集組成及切分音的出現,使曲子不失天真活潑和童趣夢想。
4. 和聲分析,引導和弦色彩
譜例:《檳榔樹下搖網床》片段。
聆聽合唱版,第二聲部采用較多的純四度和純五度完全協和音程,孩童稚嫩的聲音構成的和聲使旋律更為豐滿柔和,更具表現力。第二聲部用襯詞“唔”,表達了媽媽溫柔的母愛,學生通過聲音獲得美的感受,獲得生命誕生成長的和諧情感體驗,獲得審美感知。
二、藝術表現
1. 模仿潤腔,激發學習興趣
認識藝術作品,會表達。很多民歌運用了倚音與波音、滑音的潤腔,特別是陜北民歌、信天游,歌者通過潤腔生動地表現平直、高亢、熱烈、狂放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表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精氣神。必修模塊《歌唱》第三單元《歌唱奧妙》第3節《潤腔與韻味》之《趕牲靈》,歌曲采用倚音和滑音的潤腔,形象地表現了陜北趕牲靈者長途運輸貨物,翻山越嶺、風餐露宿的人物形象和心理活動。教師可范唱潤腔,并指導學生進行單字模仿,使學生在掌握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情況下,大膽進行藝術表現,獲得心理體驗,能生動表達歌曲內涵。
2. 重唱體驗,深化內涵表現
把握藝術作品,會表現。必修模塊《歌唱》第二部分第四單元《重唱情趣》第1節《二重唱》,鑒于潮州地區學生初中階段接觸二重唱和合唱的機會比較少,音樂基礎知識比較薄弱,教師首先要通過聲音的表現來吸引學生,從音色的變化、聲音的共鳴、聲音的效果,引導學生認識重唱是什么,重唱和獨唱有什么區別,重唱帶來了什么樣的效果。再通過反復練習,強調基礎技能的訓練,進一步培養學生對二重唱聲音的了解和感受。
在課后實踐與表現上,可以布置學生嘗試尋找與自己聲音相融合的同伴進行《深深的海洋》二重唱實踐,強調兩個聲部聲音要協調。或由學生自尋一首二重唱歌曲,注意音色表現特征。可在第二課時給予學生藝術表現和實踐的空間,師生適當點評,培養學生藝術表達的自信心。
三、文化理解
《音樂鑒賞》模塊第三單元《多彩的華夏之音》民歌篇,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內涵,用不同的音樂形式表現出來,形成了風格迥異的民族音樂文化,各具民族性和生命力。
1. 音樂要素助力文化理解
本單元的《槐花幾時開》,教師著重引導學生了解歌曲的結構和地方音樂文化。歌曲的旋律一開始就出現了“i”的特點,讓學生思考這與一般歌曲有何不同。提示:一開始就出現高亢的音調,有著開門見山,和方言音調一致的地域文化的特征。再引導學生注意該曲出現了從低音“[6] ”大跳10度到“i”的特征,這種富有特色的旋律跳進,在風格上有從低到高的直爽,樸實醇厚的色彩,形象表達了當地勞動人民的特征及人文風貌,反映了古老民族歌曲的神韻和生命力,具有川南神歌的特征。
通過音樂要素及歌詞的教學,引導學生關注密集的十六分音符突然連接到自由的長音,關注節奏的自由性,關注歌詞的特點、內容的表達方式及語氣襯詞和當地方言有何關系,教師總結山歌的特征及地域鄉土文化。歌詞只有短短四句:“高高山上一樹槐,手把欄桿望郎來,娘問女兒望啥子,我望槐花幾時開。”用簡單的歌詞,通過節奏、旋律音調的獨特表現,生動地表達了故事情節。
2. 音樂體裁助力文化理解
本單元《上去高山望平川》,寥寥幾句歌詞卻寓意深遠,旋律高亢開闊、自由舒緩,想象力豐富,勾勒出西北地區的人文色彩。教師課前準備收集電視劇《柴達木之戀》片段、《湟中土門關鄉紅嶺村2016年二月二花兒會》精彩片段,課中適時播放,幫助學生認識不同地域民歌表現的地域文化及風土人情。在畫面感極強的課堂中,學生充分感受青海的自然風光和多民族文化風情特色、牧區風貌及原始的花兒曲調,深刻地抒發了青年男女含蓄而強烈的感情,表達望“花”興嘆的感慨。
總結本單元時向學生說明“花兒”流行的地區為我國西北甘肅、青海和寧夏相毗鄰的廣大地區。“花兒”是大西北之魂,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音樂課程教學,特別是音樂鑒賞課,在認識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同時領略世界音樂的獨特性和多樣性,堅定民族文化自信,以平等的文化價值觀理解世界音樂的多樣性,理解不同文化語境中音樂藝術的人文內涵,提升綜合人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