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武
邁入核心素養時代的基礎教育對音樂學科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不僅需要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技能、掌握必要的音樂知識,還需要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關注音樂蘊含的人文內涵和精神內涵,這樣才更能彰顯音樂的“育人功能”。
我校地處廣州市南沙區。南沙人民世代在江海、河涌、堤圍、灘涂邊生活,逐漸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生活習俗和水鄉文化,咸水歌就是南沙地區特有的一種音樂藝術,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橫瀝咸水歌是南沙橫瀝地區漁民操廣州方言演唱的一種漁歌,又稱“白話漁歌”。該地區老百姓長期同海水(咸水)打交道,咸水歌之得名即與此有關。歌曲一般由上下兩句組成單樂段,或由四個樂句組成復樂段,有獨唱、對唱等形式,而以后者為主,對唱采用男女互答形式。咸水歌分為姑妹腔、高堂歌、擔傘調等不同曲調,聽起來爽朗樸素、韻味濃郁。
我對所在學校近500名學生做了問卷調查,發現學生對本區域的特色音樂藝術的了解現狀不容樂觀。大部分學生對演奏的樂器、藝術表演形式及本土優秀的咸水歌作品感到陌生,甚至不喜歡。在學校音樂教育中,如果教師沒有傳授本土音樂知識,絕大多數學生不會自主學習并了解。
為了解并學習橫瀝咸水歌,我翻閱了大量的資料,采訪了當地的幾位老人,積極參加傳統婚嫁及農耕祭祀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更感受到橫瀝咸水歌的魅力,也更有傳承本土音樂的使命感。從本質上講,音樂學習興趣屬于內在學習動機,是學生探索真理的一種強烈的學習意愿,這種動機或者意愿能夠促使學生學好音樂及其相關知識,獲得全面的藝術能力。為了充分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我使用了多樣的教學方式,展示了本土音樂的魅力。
例如,我與美術學科老師緊密合作,先由美術老師布置手工及手抄報作業,學生畫一些當地特色活動及其介紹,描繪人們演唱咸水歌的場景,再進行手工剪紙活動,然后張貼在課室顯眼處。這樣,有了環境的營造及前期相關知識的鋪墊,再進入咸水歌的音樂學習就十分順暢。
在南沙的婚慶習俗里,媒婆、親友們會在婚禮上唱著喜慶的咸水歌將女兒送出門。伴隨著聲聲嗩吶,男家接親的人會在船上興高采烈地接走新娘。幾位學生參加過傳統婚嫁活動后,在班級音樂活動中邊唱《接嫁啰》邊表演現場場景:“今日日子好出彩,我哋一起迎新娘,新娘怕丑好嬌氣,丟低麻籃遮住眼。十個行前十個后,一左一右擺擺頭,天公作美好姻緣,新郎新娘齊齊笑。”他們幽默詼諧的表演讓人忍俊不禁。而后,在我的引導下,學生聯系自己的身份,以剛才的曲調改編歌詞,創作了一首《上學歌》:“今日太陽好生猛,孭起書包翻學了,太陽照到眼花花,打個喊露搖搖頭。兄弟一起齊上陣,努力讀書搞學問,如今流汗洗濕頭,聽日我哋創世界。”不得不說學生的智慧讓人驚嘆。只有真正將教育和生活結合起來的音樂課堂,才能做到“寓教于樂”。
音樂作為人文學科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課程設立之初,就承載著把學生培養成什么樣的人的使命。在音樂活動的開展上,我非常注重帶領學生進行聽覺體驗,在感受美的同時建構音樂知識,并將其轉化為音樂素養的構成部分,從而實現音樂教育的總目標。
如探討怎樣演唱才能更地道更原汁原味,我讓學生分組討論后用表演形式形成自己的答案。《搖啊搖,疍家船》里有一首寫愛情的咸水歌,曲調不難,學生很快就學會了,接下來就是分組展示。有一個組的學生特別有創意,男主角把校服褲褲腿卷起來并拿來掃把當船槳,模仿年輕的疍家后生搖船準備出海捕魚。女主角在一旁翩翩起舞。其他組員演唱歌曲,或手拉手模仿海浪的蕩漾起伏創造背景。整個表演將青年男女朦朧的愛慕之情表現得活靈活現。還有一組學生,一個組員拿起豎笛吹奏音樂,一個會彈鋼琴的組員在旁伴奏,其他同學做出潑水嬉戲的動作,營造了疍家生動活潑的生活畫面。
有一節課的內容是了解疍家人及演唱他們的捕魚歌。我安排學生課前查資料,一上課就先請學生做介紹。“疍”這個字不是常用字,已經引起了他們的好奇心。有的學生找到了相關的影視作品片段做介紹。我則將疍家人生活的船作為教學的導入,再引入咸水歌,形成了順利的過渡,學生更加直觀深入地了解捕魚歌的特色。音樂課堂應該傳承我國優秀的本土音樂,引導學生發現、認識、喜歡它們,并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和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