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迪兒
(吉首大學張家界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湖南 張家界 427000)
隨著時代的發展,旅游業已然成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全域旅游是大眾旅游時代把旅游業作為整個區域發展的重點產業,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一種新的區域發展理念和模式。旅游競爭力評價是對某一地區旅游業發展所帶來的經濟效益進行評價和判斷。對于目的地政府和相關旅游企業而言,如何優化旅游資源配置,加強旅游產業內部管理,提升自身的旅游競爭力,是其面臨的重要課題。
古往今來,旅游與區域發展之間的互動關系一直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內容,對于旅游競爭力的研究也不勝枚舉。國外研究從理論方面來說,Deasy等學者通過對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兩個相似的旅游景區的研究,分析了景區與旅游客源地之間的相關因素,為旅游區域合作的后續研究起到了基礎性作用;Tamzi等學者構建了旅游合作的理論框架主要是從旅游規劃的角度,為地方旅游的規劃和協調發展提供了一個可持續、動態的旅游合作機制。在國內,賀小榮等利用推拉理論探討了旅游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互動機制[2];李松柏對環太湖的四個城市的旅游競爭力利用因子分析法進行了評價,并對該區域旅游合作發展提出了相關建議[3];熊鷹等人探討了在全域旅游視角下湖南武陵山片區旅游競爭力與區域合作關系[1];樊秋對貴州旅游產業進行了SWOT分析,探討了在全域旅游視角下貴州省旅游產業競爭力情況[4];此外,許多學者在省市級層面對全域旅游和旅游競爭力的進行了研究。綜上所述,有關旅游發展和區域旅游合作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較為豐富的成果,但從全域旅游視角下,對湖南武陵山片區的研究仍有不足。如何通過向全域旅游發展模式轉變,推進區域旅游合作來促進湖南武陵山片區旅游業的發展,是本文研究的重點之一。
本文以湖南武陵山片區(張家界市、湘西州、常德市、懷化市)為研究對象,通過因子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四個城市的旅游競爭力水平及其動態變化,以了解整個地區的旅游競爭模式和特點,并從全域旅游的角度出發對湖南武陵山區如何推動區域旅游合作提出相關建議。
武陵山區是我國少數民族聚居區,自然和文化資源十分豐富。該地區豐富的礦產資源、豐富的生物種類和特殊的經濟作物是其獨特的優勢。同時,苗族、土家族、侗族等少數民族聚居的武陵山區,有著濃厚的民俗風情和特殊的文化環境。該地區有著秀麗的自然風光,特色的民俗風情,這些都為武陵山區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然而,盡管該地區的陸地面積超過15萬平方公里,擁有超過2300萬的總人口,以及包含其中1100多萬的少數民族,但因為其地理環境的原因使得它曾經是國家連片特困地區之一,其經濟發展相對緩慢。武陵山區湖南部分包括了:湘西州、張家界市、常德市(石門縣、桃源縣)和懷化市(除鶴城區和沅陵縣)。為了促進該地區全域旅游更好地發展,本研究將常德市和懷化市整體納入研究范圍。
基于實用性、可獲取性和科學性的原則,本文選取了22個旅游指標構建湖南武陵山片區旅游競爭力評價體系。整個體系包括了旅游業績、旅游資源和旅游支撐三個方面:
旅游業績競爭力指標包括:入境旅游人數、國內旅游人數、國內旅游收入、旅游創匯收入、旅游收入占GDP比重總計5個指標。
旅游資源競爭力指標包括:世界遺產地、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5A級景區、4A級景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歷史文化名鎮(村),這8個能反映該地區旅游資源豐富程度的指標。
旅游支撐競爭力指標包括:旅行社數、星級飯店數、GDP、人均GDP、地方財政收入、固定資產投資增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客運總量、進出口總額。
本文的數據來源于張家界、常德、湘西州、懷化4個市2020年國民經濟發展統計公報、《2021年湖南旅游統計年鑒》以及相關部門的門戶網站。
旅游競爭力的評價牽涉到眾多關系復雜的指標,而因子分析作為數據統計中一種常用的方法,可以通過幾個因子來描述多個不同指標之間的關系。因此本文對旅游競爭力進行綜合評價運用的就是因子分析法,利用SPSS軟件來進行數據運行計算。關鍵步驟為:①通過SPSS17.0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運算分析,根據結果從中提取主成分因子,計算出主成分因子的得分;②接著依據每個主成分因子的貢獻率,計算出四個城市每項競爭力得分;③根據4個城市每項競爭力的得分,通過加權求和的方法計算出4個城市的旅游綜合競爭力得分。
計算得2020年武陵山區湖南片區旅游業績競爭力的貢獻率,此外在前期數據收集的過程中整理出湖南武陵山區四個城市旅游業績競爭評價指標體系2020年的初始數據(見表1)。結果顯示,張家界得分為1.17,在湖南武陵山片區中旅游業績競爭力處于突出位置;湘西州、懷化、常德分別為-0.36、-0.35、-0.46,3市旅游業績競爭力相對較弱,與張家界市相比的差距較大。由此可見武陵山區湖南片區旅游業績競爭力展現出了很明顯區域差異。

表1 湖南武陵山區旅游業績競爭力貢獻率
在前期數據收集的過程中整理出湖南武陵山區四個城市8項旅游資源競爭評價指標數據 (見表2)。計算得到四市旅游資源競爭力的貢獻率,結果顯示:張家界貢獻率值為0.31、湘西州為0.7、懷化為-0.45、常德為-0.56。從結果可以很直觀的了解到,湘西州在旅游資源競爭力方面處于區域領先地位,而常德市在該項的評分位于區域最末,這也證明了這四個城市在旅游資源的豐富程度方面具有很明顯的地區差異不平衡特征。

表2 湖南武陵山區旅游資源競爭力貢獻率
在前期數據收集的過程中整理出湖南武陵山區四個城市資源支撐競爭力的9項評價指標數據,見表3。數據計算顯示,常德市在旅游支撐力方面得分最高為0.95,是明顯領先于該區域內的其他三市。而張家界、湘西州、懷化三市計算出的結果都不高,分別為-0.3、-0.62、0.2。

表3 湖南武陵山區旅游支撐競爭力貢獻率
以計算得出的旅游業績、資源、支撐競爭力三方面貢獻率數據為基礎,通過加權求和計算出湖南武陵山片區綜合旅游競爭力得分。計算結果為,張家界得分為0.93、湘西州得分為-0.12、懷化得分為-0.36、常德的得分為-0.45。從競爭力評價綜合得分來看,湖南武陵山區片區四個城市的旅游綜合實力呈現明顯的地區發展不平衡的現象,而這種不平衡的差異會對湖南武陵山片區旅游整體實力的提升有一定程度上的影響,所以湖南武陵山片區在區域旅游合作方面需要提高重視。
從上述實證分析中,我們不難發現,該地區旅游發展仍然有不足和值得改進的地方。從旅游業績競爭力來看,除張家界外,其他三市的旅游業績競爭力仍值得提高,尤其是常德市的旅游對其本市的貢獻率很低,從數據中可以發現,張家界是唯一旅游收入超過國民生產總值的城市,也反映了張家界是一個靠旅游業發展的城市,因此其旅游業績相較于其他三市要高許多。從旅游資源競爭力來看,武陵山區湖南片區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尤其是湘西州具有很強的旅游資源競爭力,但常德市的自然與文化與資源明顯不足,競爭力評價值也在四市中居于末位。從旅游支撐競爭力來看,常德市在四市中經濟的發展最好,其旅游支撐競爭力也最強,但與其他三市比較,其在旅游業績和旅游資源競爭力方面都有待加強。湘西和張家界經濟相對滯后,都應加強自身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旅游支撐競爭力。
有不足就意味著有改進的空間,同時也意味著該地區的旅游業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以上述實證分析的結果為依據,本文對如何提升湖南武陵山片區旅游競爭能力將從外部環境和內部實力兩個方面提出相關建議。外部環境指的是湖南武陵山片區旅游業發展的外部客觀制約因素和國家政府有關的扶持政策;內部實力指的是影響湖南武陵山片區旅游業發展的經濟、文化等內生因素。
(1)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積極融入全國性旅游市場
從表3我們可以看出,時至今日,張家界、湘西州的旅游支撐力稍顯不足,也從側面反映出其基礎設施的建設仍需完善。尤其是要改善當地的交通條件,旅游者對旅游目的地的選擇很大程度上會受到交通是否便利的影響。近幾年,國家的道路交通規劃也為該地區的發展提供了很大的推動力。未來“張吉懷”高鐵的開通將會為該地區注入新的活力。
(2)加強政府引導,建立穩定的區域旅游合作機制
從分析結果我們可以看出,湖南武陵山片區四個城市,在不同的方面各有優勢,學習別人的經驗,或是進行優勢互補必然會產生“1加1大于2”的效果。這就需要區域內各政府部門的協調配合,對相關資源進行統籌規劃和合理的安排,共同建設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統一的旅游信息網絡平臺。為旅游者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在區域內旅游相關的各部門、有關組織和相關旅游企業應當加強彼此之間的協調溝通,可以考慮在區域內建立一個“無障礙旅游區”,做到區域內旅游交通無障礙、對區域內的旅游企業一視同仁、區域內旅游要素無障礙流通、彼此間能共享基礎設施、進行區域間旅游聯合推廣。
(3)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開拓國際旅游市場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我國旅游業與國際市場的交流也越來越頻繁,為沿海和沿邊省份更便捷地享受國際市場和資源提供了契機。湖南武陵山片區的四個城市由于地處內陸,想要有良好的對外合作與交流往往會受到地形的限制。為了提高本區域的旅游業競爭力,“走出去”戰略是值得我們大力提倡的,“走出去”戰略實施好了,才能為“引進來”提供基礎,應當以國際化視野參與到全球旅游市場的競爭中去,將國外優秀、成熟、先進的經驗與湖南武陵山區當地的實際結合起來,才能開辟出一條具有區域特色的旅游業發展之路
(1)提升經濟實力,實現旅游“跨越式”發展
從過往研究中我們不難發現,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旅游業的收入占比都很高,這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得益于當地雄厚的經濟基礎,這些地區有充足的資金來支持旅游業的發展。而另一方面,旅游業的良好發展也會促進當地的經濟增長,這就形成了經濟實力與旅游業發展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武陵山區雖然擁有豐厚的旅游資源,但因其地理環境的原因也曾是國家特困片區之一。因此,湖南武陵山片區的四個城市要提升自己的經濟實力才能提高本地的旅游競爭力,促進本地的旅游業發展。建立專項旅游業發展基金是財政相關部門可以考慮的一個途徑。
(2)打造湖南武陵山片區旅游品牌形象
旅游者越來越多樣的旅游需求使得傳統的觀光旅游已經無法滿足市場的需要,旅游產品轉型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湖南武陵山片區已經擁有像張家界、鳳凰古城這樣全國聞名的旅游品牌。可以利用本身已有的旅游資源和知名度,結合新時代旅游者的需求,通過區域間的合作與交流,打造整個湖南武陵山片區旅游品牌,促進整個區域內的旅游業發展。
(3)加強湖南武陵山區產品開發與創新
要想打造屬于湖南武陵山區的旅游品牌形象,提高該地區的旅游競爭力,傳統的觀光旅游產品就必須要有所改革和創新。此外還應加強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強化和發展其文化內涵。可以考慮發展需求大、附加值高的專項旅游產品來豐富旅游產品的類型,例如鄉村休閑旅游、研學旅游、自駕車旅游等。區域內的有關政府部門應當分析市場上不斷變化的旅游需求,跟隨國家鼓勵推行的相關政策,充分利用自身所擁有的旅游資源,開發順應時代發展的旅游產品。
湖南武陵山區旅游資源豐富但旅游競爭力綜合評價不高,因而實行全域旅游,推進區域旅游合作是提高當地旅游競爭力,擴大國內外旅游市場的重要途徑。作為一種新型旅游發展模式,全域旅游以新的資觀、時空、產業觀念為核心。發展全域旅游要求既要注重對該地區自然資源的開發,同時還要注重對其特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宣傳,從而形成獨具特色的旅游景觀。另一方面,由于經濟、環境、旅游市場需求等方面的影響,使得旅游競爭力的提升成為了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本文從全域旅游的視角對湖南武陵山區旅游競爭力的研究并未做到十分全面,一些數據的不可得和指標的不課選取使得本文仍存在一定的局限。在今后的研究中,還需更深入的研究區域旅游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進一步提高研究的科學性與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