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素芬
【摘要】教育要有成效,離不開教師的關愛。教師應努力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建立學生的信心;創設多元化課堂;實施開放式作業模式,點燃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使學生愛上數學。
【關鍵詞】小學生;數學;信任;信心;樂學;蛻變
教育是一門藝術,“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在多年的數學教學中,筆者一直努力地探索著,如何用更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讓形式真正感受數學、愛上數學。而且,筆者時刻關注著學生的成長與蛻變。以下是筆者的一些做法:
一、用心傾聽,助力良好的溝通
孔子《學記》言:“親其師,信其道。”良好的師生關系對于構建高效課堂尤為重要。如何讓學生親近教師,親近課堂?筆者每次面對一個新的班級,都很重視學生對筆者的印象。筆者會先讓學生了解筆者,了解筆者是怎樣的一個教師。然后要求學生每人寫一封信,寫下自己對教師的一些要求,喜歡怎樣的教師,喜歡將來怎樣的自己,等等。一年后再看自己曾經寫的信,又有了什么不一樣的感受。很多學生發現,他們對教師的要求,教師若都盡量滿足,對自己提出好的愿望若在慢慢地實現,那是一種讓人愉悅的感受,這種感受會成為了自己的學習動力。學生在作業本里敞開心扉,寫下心里話:“沒有遇到您之前,我的性格其實很驕傲。遇到您之后,性格改變了,變得沉穩了。數學在您口中成了千變萬化的世界,把我深深地吸引了。以前的我對數學不感興趣,所以上課不認真聽課。但是現在,數學已經融入了我的世界,我的進步,老師和同學們都有目共睹。數學讓我變得勤奮,讓我發現了自己的潛能。”“老師講的每一個知識點,都成了自己的財富,裝在大腦這個神奇的“百寶箱”里。”看著學生的真情讀白,筆者深深地被觸動到了。師生的相互了解,彼此間慢慢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這是教育有成效的前提。
二、尋找突破口,助力自信心的建立
許多學生都對數學產生恐懼,究其原因是其有受挫的經歷,導致產生消極的態度和挫敗感。作為一位數學教師,應積極探求如何讓學生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筆者以口算作為突破口,讓學生在算理上、方法上有所領悟,由愛上計算從而慢慢愛上數學學習。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計算能力是學習數學的基礎,想讓學生學好數學,必須提高他們的口算能力。筆者經常利用課前的時間和學生進行口算練習。筆者要求學生準確地算出結果,在速度上要求快捷,方法上要求合理,思維上要求靈活。學生在實際的計算過程中,會先考慮“怎樣的方法才能既快又準”,每一步的計算結果還要準確地儲存在大腦里。慢慢地,他們積累了更多的經驗,而且還總結出了許多的解題策略。學生在表述自己的方法過程中,建立了自信,學生也越來越喜歡口算了。低年級的學生喜歡游戲,筆者便采用游戲法,利用自制的轉盤,進行數的加減法運算。筆者讓學生用“開小火車”的方式,迅速說出和或差。學生喜歡這樣的游戲,不但鍛煉了他們的即時計算的能力,同時在良性的競爭中,促使學生積極使用“湊十法“進行加法計算,利用“退一法”進行減法計算。學生在高漲的情緒中越來越愛上口算,并為今后的計算打下堅實的基礎。中高年級利用簡便運算的靈活性,讓學生有更大的展現空間。學生的思維靈感將隨著他們的知識經驗越來越完善,他們從心底里愛上思維,愛上分享,感受成功。在計算后,通過互相批改的方式來提高計算能力。批改中,他們的角色改變了,由學生變成了“小老師”。只有細心才可以發現對方的錯誤,只有耐心才可以為對方解釋清楚。久而久之,學生的錯誤慢慢減少了,計算的興趣也增強了,自信心慢慢建立起來了。帶著這份自信,他們將不畏艱難,攻破更多的數學難關。
三、創設多元化的課堂,助力才能的培養
現代心理學家告訴我們,輕松愉悅融洽的課堂氣氛,不但可以讓學生產生超強的記憶能力,還能活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因此,筆者設法促使學生成為課堂的“小主人”,以此建立他們愛學、樂學、樂分享的學習情感。
筆者在課堂中會給他們許多的展示機會,如,利用知識成果的展現,讓他們感受被欣賞的喜悅,如,手抄報的展示;實驗操作過程的展示;思維導圖的作品展示等。學生對待學習越來越愿意花心思了。數學課締造出了一個個“小小的設計師”“小小的繪畫能手”“小小的工匠”“小小的發明家”等。學生的奇思妙想,讓筆者驚嘆,而學生也感受到了數學的世界美妙多姿。
喜歡暢談所思所想是學生的天性。用學生的話來講,就是很希望能更自由地表達自己,探討更多的科學結論。筆者會利用小組互相討論的機會讓他們聆聽組內成員的見解,然后請他們代表小組說出小組的建議和方法。慢慢地,他們善于收集有效信息,進行內化,再表達出來。這個過程,他們變得積極主動,自信心也越來越強,學習狀態積極向上。在小組里,組員們忘我地聆聽、,忘我地吸納,他們會感覺自己不再是一個人在戰斗,而是為了集體而戰斗,在難題面前不再懼怕,曾經寂靜的課堂,“活”起來了。
筆者認為,每一個精心設計,每一種策略的運用,都離不了一份真誠的愛。學生的真切回饋,筆者都感覺到能量的瞬間增長,達到了教學相長的效果。
四、開放式的作業,助力個性化發展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里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針對中高年級的知識整理和復習,筆者讓學生寫“今天收獲了什么?”學生把每天的知識點進行整理。有學生利用列表法進行知識的歸類,加深印象;也有學生把知識點用思維導圖進行分類整理,條理清晰,一目了然;還有一些學生喜歡畫圖舉例,圖文并茂,特別顯心思。每個學生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方法完成學習的深度思考,在愉悅中收獲滿滿。
因為愛,學生能敞開心扉;因為愛,學生愿意努力做更好的自己,實現成長的蛻變。
參考文獻:
[1]黃秀玉.分析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J].新課程(中)出版社,2011(3).
[2]樂正克.學記[M].浙江古籍出版社,2018.
[3]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 溫鐵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