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春久 曹國宏 康帆 楊振輝
要繼續做好移民安置后續幫扶工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種田務農、外出務工、發展新業態一起抓,多措并舉暢通增收渠道,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
——習近平
水泥路面平整寬闊,光伏路燈整齊明亮,文化墻面圖文并茂,農家小院錯落有致,花草樹木賞心悅目……4月22日,記者再訪淅川縣九重鎮鄒莊村,不禁感慨:村子變化可真大!
2021年5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淅川庫區移民安置工作時,動情地說:“要繼續做好移民安置后續幫扶工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種田務農、外出務工、發展新業態一起抓,多措并舉暢通增收渠道,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
“我們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以產業發展紅旗、文明宜居紅旗、社會治理紅旗等‘三面紅旗’爭創活動促進鄉村振興,統籌做好移民后續發展穩定工作,確保移民工作高質量發展,讓移民群眾在新家園安居樂業。”淅川縣委書記周大鵬說。
典型引路? 鄒莊樹標桿
位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附近的九重鎮鄒莊移民新村,共有175戶750人,2011年6月因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從16公里外的油坊崗村搬遷到這里。
鄉村振興,產業為要。為了更好地支持鄒莊發展,淅川縣提出建設“大鄒莊”戰略。鄒莊村與鄰近的水閘、下孔、孔北4個村成立聯合黨支部,匯聚更多的資源、力量推進鄉村振興。同時引進龍頭企業,發展特色種植和智慧農業。
在綠油油的麥田旁,矗立著十幾棟鋼構的溫室大棚。“村里流轉1000畝土地種草莓、苕尖,小麥收獲后全面開工,爭取年底見效益。”駐村第一書記崔麗萍說,“我們還建設1000畝高標準農田,通過水肥藥一體化系統,在手機上輕輕一點,就能實現智能化種植。”
據悉,鄒莊村還成立了掘井人農業專業合作社,以村黨支部為核心統一管理,村民入股參與分紅,每股1000元,每股每年有150元的保底收益。還建成扶貧車間、引進藤編企業,讓村中老人、婦女都有活兒干。
“土地流轉一畝一年800元,務工有收入,產業發展起來有分紅。咱的日子越過越有奔頭。”村民張光先說。
“其實好日子還在后頭呢!”崔麗萍介紹,目前,鄒莊村已成立了掘井人農業合作社、大鄒莊旅游有限公司、大鄒莊勞務有限公司等集體經濟組織,通過挖掘村里的移民文化、紅色文化和田園生態文化,打造集紅色研學、農耕文化研學、農旅休閑等于一體的觀光帶。“到那時候,會有更多群眾享受到產業發展的紅利。正如總書記囑托的那樣,‘鄉親們的日子越來越興旺,芝麻開花節節高’。”
三面紅旗? 引領振興路
大鄒莊,是移民發展的示范村,也是鄉村振興的樣板村。為全面助力鄉村振興,淅川縣發出爭創“產業發展紅旗”“文明宜居紅旗”“社會治理紅旗”等“三面紅旗”動員令,壓實縣鄉村三級責任,上下聯動、同頻共振、同向發力,吹響了鄉村振興的“集結號”。
把好“方向盤”,繪就振興路。淅川縣高標準成立爭創“三面紅旗”活動領導小組,縣委組織部、縣委宣傳部、縣委政法委牽頭抓總,縣處級領導分包鄉鎮,各相關成員單位密切配合,常態化推進創建工作;把好“方向盤”,用好考核“指揮棒”,把指標、要求、任務落實到創建過程中,做到有章可循、有序推進,使全縣469個村(社區)爭當“績優生”;縣直各單位結對幫扶各村,選派“振興特派員”,同崗同責,并統籌資金、項目、人才、信息等資源優勢;縣直涉農部門充分整合項目資金,向鄉村傾斜。與此同時,縣里在為每個鄉鎮先行解決300萬元項目資金的基礎上,從明年起,為每個鄉鎮配套不低于1000萬元的銜接資金,支持鄉村振興。
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作為創建工作的責任主體,各鄉鎮立足鄉情鎮情,科學布局,因村施策,梯次推進,上下聯動,統籌推進;選樹示范村,典型引領,以點帶面,在全鄉全鎮形成比學趕超的局面;嚴格督導獎懲,對在爭創工作中排名前3的鄉鎮,年度考核獎勵10%優秀指標,分別獎勵100萬元、80萬元、50萬元以獎代補資金,對班子給予集體嘉獎,對黨政正職、分管副職予以記功,并優先提拔或進一步使用,或優先晉升晉級。對工作不力的鄉鎮相關人員,給予嚴肅處理。
筑牢“橋頭堡”,激發新動力。作為直接責任方,各村(社區)黨組織充分發揮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因地制宜、科學合理制定三年規劃,明確創建的方法、路徑、措施;通過落實“三會一課”“四議兩公開”等黨建工作制度,以及開辦“‘三面紅旗’大講堂”等多種形式,廣泛發動,全員參與爭創工作;每成功創建一面紅旗,村支書月工作報酬增加300元,其他干部增加100元,可累計疊加;每村獎勵100萬元項目發展資金、10萬元工作經費;對“三面紅旗”全部創建成功的,本村人員考錄縣內事業編制加5分,本村學生中招考試在縣內高中就讀的加5分。
移民發展 譜寫新篇章
“住了一輩子山溝溝,看村里人都搬到平地、住上新房,真眼氣,沒想到這好事也能落到我身上!”在大石橋鄉郭家渠新村,89歲高齡的宋長有感激地說。
宋長有原居住在深山,那里吃水難、行路難、上學難、就醫難、住房難、增收難。2017年,通過實施移民避險解困項目,宋長有從半山腰上的磚瓦房搬進了郭家渠新村的“海景房”。
“為了讓移民村宜居宜業,我們創新工作思路,多方向上爭取,把生存條件差的留置人口安置與易地扶貧搬遷、移民避險解困、農村危房改造等項目結合起來,全力改善留置移民生產生活條件。”淅川縣移民局黨組書記、局長劉建農介紹,近年來,淅川縣總投資4.71億元,共實施大中型水庫移民避險解困試點項目6批,建設集中安置點55個,為庫區2329戶9428名移民群眾解決了住房安全問題。另有3萬名移民通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搬遷安置、易地搬遷、農村危房改造等項目解決了安居問題。
據了解,淅川縣還以美好移民村建設為抓手,夯實硬件基礎,先后投入綜合整治提升和產業轉型升級項目資金2000萬元,打造了鄒莊、郭家渠等一批特色突出、設施完善、建筑整齊、環境整潔、風景優美的知名移民村;創新移民后期扶持資金使用方法,先后整合項目資金2.47億元,實施120個移民產業發展項目,投入移民培訓資金300余萬元,培訓移民3000余人次,近5萬名移民群眾吃上了“生態飯”。
“鄉村振興不僅要產業興旺,還要生態宜居、治理有效。目前,我們正在各移民村開展‘三面紅旗’爭創工作,牢記總書記的囑托,讓移民鄉親的生活正如總書記祝愿那樣,芝麻開花節節高。”劉建農說。
如今,淅川的移民管理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規范化道路,后期扶持政策得到貫徹落實,產業扶持措施扎實有力,廣大移民初步實現了能發展、可致富的目標,日子越來越紅火。2021年,淅川移民人均純收入達13709元,同比增長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