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春久 曹國宏 楊振輝
最新評價結果顯示,丹江口水庫水質均穩定達到Ⅱ類水標準,水質狀況優良,符合南水北調的調水標準。作為核心水源區和渠首所在地的淅川縣,如何“守好這一庫碧水”?
“這丹江水啊,清冽甘甜、沁人心脾,咋也喝不夠!”4月25日,游客在淅川丹江口水庫游覽時贊嘆。
“要把水源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作為重中之重,劃出硬杠杠,堅定不移地做好各項工作,守好這一庫碧水。”2021年5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淅川丹江口水庫考察時強調。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們嚴格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南陽視察南水北調工程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從守護生命線的政治高度,加大水源涵養和生態保護力度,抓好污染防治,切實維護水質安全,確保一渠清水安全北送。”淅川縣委書記周大鵬說。
重拳出擊,整治安全隱患
4月20日,在淅川縣馬蹬鎮寇樓村,一個投資500余萬元、違規占地1139畝的大閘蟹養殖基地被拆除。
2021年,淅川縣完成庫區違建線下拆除119處。9月至12月,組織開展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行動”,在河南省政府規定時間內高質量核查6808個點位,對核查出的22個問題全部整改到位,對水源保護區環境風險隱患開展了一次全面的體檢。今年年初,長江委又反饋淅川疑似問題764處,后經核實,存在非法占用岸線、非法侵占水域、非法養殖等問題點位497處。如不及時整治,不僅侵占水庫庫容,還給水質安全帶來隱患。
可拆除違章建筑談何容易?
丹江口水庫淅川境內水域面積506平方千米,庫岸線長達1100千米,且涉及點位多、歷史遺留多、人員群體復雜,但淅川人民深知,確保一庫碧水北送,再難的事也要辦好。
“不講條件,不計代價,重拳出擊,鐵腕整治,保護水庫庫容、改善水庫面貌、修復生態環境,切實維護南水北調工程安全、供水安全和水質安全,確保一庫碧水永續北送。”新年伊始,在召開的“守好一庫碧水”專項整治工作推進會上,周大鵬的話擲地有聲,全縣上下的行動實實在在。
成立“守好一庫碧水”專項整治工作指揮部,縣主要領導親自掛帥出征,一線坐鎮指揮,主動靠前解決困難;相關部門密切配合鄉鎮,吃住一線,掛圖作戰、倒排工期,實行一天一統計、三天一匯總、一周一站隊的辦法,建立獎懲機制,倒逼工作落實。
為了一庫碧水,淅川縣委、縣政府和廣大黨員干部經歷著怎樣的艱辛和挑戰?
馬蹬鎮庫岸線較長,涉及問題點位138個。在5個多月的時間里,鎮河長辦主任張陽參與了所有點位的排查和整治,幾乎沒有休息一天,讀小學的兒子想媽媽了,就到拆除現場見上一面。“為了確保整改進度和效果,有時一天要在不同點位間奔波200多千米。當天做通了工作,為防止反復,我們就連夜組織拆除。”張陽介紹,為了確保拆除到位,一個茶杯、一個馬扎,從早盯到晚。
截至4月25日,淅川縣已整治問題點位493處,整改率達99.19%,恢復有效庫容達480萬立方米,連通水域360萬平方米,剩余問題待水位消落后適時整改。
長效管護,守護一庫碧水
“為保護水源地的生態環境,地處核心水源區的淅川縣一邊加速綠色轉型,一邊加強水環境的長效管護。”周大鵬說。
聚力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淅川縣大力開展工業點源和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施行生物和物理方法防治病蟲害,推廣施用生物有機肥。“特別是在財政異常困難、上級沒有補貼的情況下,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氣魄,先后關停380多家污染企業,縣財政每年減收3.5億元;取締庫區水上餐飲船及5萬余個養魚網箱,全面取締禁養區內400家養殖場、100多個養殖戶,綜合損失8億多元。”淅川縣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章笑介紹道。
為了一庫碧水,淅川收入減少了,開支卻在增大。在國家投入不足的情況下,累計投資10多億元在鄉鎮建成污水處理廠14個、垃圾處理廠18個、農村小型污水處理設施200多個,實現了縣鄉兩級和環庫重點村全覆蓋。對縣城內河進行全面治理,在環庫建設了12個水質自動監測站。“特別是去年以來,累計投資1.96億元,對香花、馬蹬、倉房、荊紫關等4個鄉鎮的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對老灌河支流水環境進行綜合整治擴建,對香九厚產業集聚區和厚坡鎮區的污水管網進行升級改造,實現了丹江口水庫、主要河流的監控網絡全覆蓋,為水質保護裝上了‘安全鎖’。”淅川縣住建局負責人介紹。
一邊治,一邊護。完善以“河長制”為核心的水環境管理長效機制和責任體系,實現“河常治”;橫向整合關聯部門成立庫區綜合執法大隊,對庫周海拔172米以下近水域144個事項開展常態化綜合執法行動;縱向建立跨省界河道“聯巡、聯防、聯控、聯治”工作機制,通過信息共享、聯動執法,有效預防和處理跨行政區域的涉河環境問題;地毯式整治針對河湖的“亂采、亂堆、亂建、亂占”四亂問題,開展“三污一凈、打擊河湖非法采砂”專項整治行動,組建5支共2000余人的水上清漂和岸上護水隊伍,對庫周區域進行全天候保潔,多管齊下“鐵拳”治水,讓水源地河更暢、水更清、岸更綠、景更美。
目前,通過技防手段進行智能警戒及語音驅離的丹江口水庫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智能警戒視頻監控系統正有序推進。“下一步,我們將建設‘高分+北斗’實時智慧監控系統,以‘天上看、地面跑、水中探’相結合的方式,全天候、全時段、全方位、高精度監管全縣2820平方千米區域,實時排查水庫風險隱患,用‘黑科技’助力一庫碧水永續北送。”周大鵬說。
綠色發展,綠染萬頃庫區
走進馬蹬鎮雙泉觀國土綠化造林區,一排排一行行五角楓、山杏、山桃、火炬松、側柏等染綠了山崗。
“這里原本是瀕臨丹江口水庫的一個石漠化荒坡灘頭,去冬今春,我們投資3696萬元造林6192畝,昔日荒山變花園。”馬蹬鎮黨委書記夏丹介紹道。
雙泉觀,是水源區生態建設最直觀的反映之一。
南水北調,持續靠生態。淅川縣為此確立了“雙九”戰略:實施鄉村振興等“九大行動”,建設生態、富強、美麗等“九個淅川”,堅持不懈拓展綠色空間,持之以恒抓好生態環境管護,全力推進林業生態建設,筑牢水質安全防護屏障。
然而,這項戰略的實施絕非易事:淅川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生態基礎十分脆弱。石漠化面積達125萬畝,其中重度石漠化55萬畝,且集中于丹江口水庫周圍,水土流失嚴重,直接威脅水質安全;萬頃良田被淹沒后,僅剩的57萬畝薄崗坡地如何讓72萬百姓致富?如何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比翼齊飛?
“我們發出爭創‘產業發展紅旗’‘文明宜居紅旗’‘社會治理紅旗’等‘三面紅旗’動員令,壓實縣鄉村三級責任,上下聯動、同頻共振、同向發力。通過一系列獎懲舉措,推動高效生態產業快速發展,讓丹江水越來越清澈,讓鄉親的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周大鵬表示。
九重鎮引進南陽一拱農業發展公司,在“大鄒莊”發展草莓、苕尖等大棚種植1000畝;盛灣鎮引入福建盛客薯業公司按照“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大力發展甘薯等訂單農業6500畝,“小紅薯”做成“大產業”;荊紫關鎮廟溝村發展1200畝大櫻桃、2000畝薄殼核桃、1300畝中藥材……目前,共有50余家企業投資生態產業,30余萬畝的大櫻桃、軟籽石榴、杏李等染綠庫區,97.2萬畝無公害農產品示范基地惠及城鄉,“香花”牌小辣椒、“丹江”牌淡水魚等一大批渠首名優農產品暢銷全國。
“與此同時,我們還創新多元融資、合同造林、專業隊造林、市場化造林等機制,加快生態建設步伐。”淅川縣縣長王興勇介紹,高質量治理石漠化荒山38.2萬畝,打造5000畝以上石漠化治理點15個;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100平方千米,生態修復濕地5000余畝;使丹江口庫區森林覆蓋率由“十二五”末的45.7%提升到61.7%。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現在應該再加上一個“碳庫”。我們要落實好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加大植樹造林力度,把石漠化荒山變成花果山,真正實現水清民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