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煥嶺
(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文化館)
社區文化與非物質文化本身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文化領域,但隨著近年來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觀念的增強,以社區文化助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則顯得尤為關鍵。因此,在社區文化的構建中,需認真分析以社區文化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群眾參與度的可能性,從而整合現有資源,不斷優化群眾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實施方案。如加強群眾非物質文化知識的培訓,舉辦民俗文化講座,開展社區非物質文化長廊,設置獎項激發社區居民的積極性等。
社區文化是當下較為流行的一種文化方式,其主要出現在城市社區居民的集體中,居民們為了豐富業余生活,便聚眾在一起進行文化思想交流,如下棋、健身、書法、唱歌等,久而久之這種現象越來越普及,并逐步形成了一種社區文化。社區文化是以社區為基本單位,滿足群眾對精神生活品質的追求,從而提高居民的思維品質,利于社區的安全穩定。在社區文化中所包含的文化方式有許多,其中較為顯著的便是濃厚民族風情。由于中國是一個民族大融合的國家,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促進了民族之間的流通,在一個小區之內常常聚集了各個民族,其中較為普遍的就是蒙古族、滿族、朝族等。同時,各個民族之間又有著獨特的風俗文化,而這種文化融入到社區文化之中,則極大增加了社區文化的內涵,讓社區文化不再停留于娛樂的層面上,而是升華到了一個高端的文化境界。因此,社區文化在當今社會中已經逐漸成為了一種較為普遍的文化領域,漸漸被人們所熟知和接受,并吸引更多的居民參與到社區文化的構建中。
非物質文化是先人留給后輩最寶貴的文化財富,其中凝結了許多人的智慧結晶,是我國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應該得到后人的重視和傳承,并將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效地保護起來。由于我國地大物博,非物質文化遺產眾多,其中不止包括主流的漢族,還有各個少數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歷史悠久的河北為例,其不僅擁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還有著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如剪紙、泥塑、年畫,以及各種樂器,這些都隸屬于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重點保護行列。在我國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當下,人們對生活的追求不再只局限于溫飽,而是向著更高端的思想境界發展。因此,為了契合人們思想追求的高度,保護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則成了當下最重要的工作任務,只有充分保護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才能不斷擴充我國在世界中的文化版圖,繼承先輩留給后人的精神財富,使其可以在現代社會得到傳承和發展,讓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生生不息。
1.傳播精神文化的陣地
若要更好地以社區文化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效率,就要認真分析群眾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行列的可能性,從而將社區文化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落實到實處[1]。首先,以社區文化的功能來看,社區文化是滿足社區居民娛樂需求的場所,主要以樂器、下棋、書法為交流形式,擁有一定的文化內核,可以通過社區文化向社區居民傳遞高品質的精神文化。因此,社區文化作為傳播精神文化的主要陣地,可以引導城市居民的價值觀,弘揚世界的真善美,具有傳播非物質文化保護觀念的基礎,在社區文化中滲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群眾的參與度在理論上極高。基于此,社區文化由于具備一定的文化功底,參與社區文化構建的社區居民思想品質較高,在社區群體中添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具有較強的可行性,可以將社區文化作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陣地。
2.增強社區成員認同感和歸屬感的紐帶
一個城市的社區之中,往往居住著不同類型的居民,其中包含了不同的年齡、不同的性別、不同的種族、不同的文化程度,居民在交流溝通中難免會無所適從,找尋不到情感交流的紐帶,嚴重缺乏歸屬感[2]。而在社區文化中添加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則可以有效拉近社區居民之間的距離,向著同一個目標而努力進取。在談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問題上,居民同樣的知識匱乏,需要從零學起,了解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從而增強了社區居民之間的認同感,在情感溝通上尋找到了一定的歸屬。基于此,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成為加強社區居民溝通的階梯,在居民的相互交談中逐漸增強思維品質,使社區居民的思想高度上升到一個嶄新的境界。因此,社區文化作為城市居民的交流平臺,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能夠更加促進居民之間的溝通,使其彼此認同,增加歸屬感,從而更好地完成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
隨著社區文化的不斷發展與壯大,社區文化的內容也已經不僅停留在唱歌跳舞的層面上,而是融合了更多的文化藝術,如健身、教育、科技等,居民在追求業余生活的過程中,也讓思維品質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向著更高境界的思想不斷進步。因此,在社區文化中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觀念,可以滿足社區居民日益膨脹的品質需求,促進社區文化的多元化發展,以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科學的交流方式,使社區文化完成各類文化的大融合,提高城市居民的思想水平,使社區文化成為一類綜合性的文化領域,讓社區文化與社區居民共同發展、共同繁榮。因此,以社區文化助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可以豐富社區文化的內涵,加強居民之間的交流溝通,促進社區文化內核的不斷提升,讓社區文化再停留于娛樂生活的層面上,而是向著更高端的境界發展,提升社區居民的綜合思想素質,讓社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可以順利地進行下去。
在分析了在社區文化中群眾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可行性后,也需根據居民的實際情況,來規劃在社區文化中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策略,從而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可以在社區中有條不紊地進行下去[3]。基于此,社區需加強對社區居民的非物質文化知識培訓,讓居民清楚地認識到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了解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非遺絕技,使居民從一知半解的狀態,過渡到全面掌握的階段,進一步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在社區文化中實行。因此,社區應對社區居民進行非物質文化知識的相關培訓,以提升居民的思維品質為核心,以非遺知識培訓為主要的傳播方式,讓居民具備保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能力。同時也要加大在社區中宣傳非遺的力度,整合一切的非物質文化資源,豐富非遺文化的內涵,從中找到準確的切入點,促進居民學習能力的提升和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熱情。
少數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加強對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才能提高城市居民對非遺文化的重視程度,更加突出非遺的民族性,并將其視為我國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4]。基于此,為了更好地突出少數民族中的非遺文化,社區應定期舉辦民俗文化講座,召集小區中的居民認真聆聽,從細微之處了解獨特的人文風情,以及獨屬于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讓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充分地體現出多樣性的特征。如山東省高密市的剪紙藝術,通過大師的一雙巧手,在紅紙上裁剪出一幅幅美麗的畫卷,甚至精細到人物的細微表情和肢體動作,可謂活靈活現浮于紙上。因此,社區需舉辦民俗文化講座,并在講座中展示各類非遺絕技,讓居民更加直觀地感受到非物質化遺產的真實面目,增強居民對非遺絕技的情感,為在社區文化中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由于我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所涉及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也極其眾多,單純依靠講座和知識培訓,很難讓社區居民觀看到更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基于此,社區應在小區中劃分出一塊區域,并將其打造為社區非物質文化長廊,展示我國較為突出的非遺絕技,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申遺時間以及發展歷程的清晰地展示出來,讓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隨處可見,并以豐富的內容和高超的技藝,吸引居民的目光并駐足進行詳細的解讀,從而了解更多獨屬于我國的非遺絕技,加深居民參與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決心,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更好地滲透到居民的生活中[5]。因此,社區在小區中開設非物質文化長廊是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途徑,通過社區不斷加大宣傳力度,可以加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在社區文化中的開展,有效拉近非遺絕技與居民之間的距離,使其可以更好地融入到居民群體之中,并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落實到實處。
為了更好地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入到社區居民的生活中,社區應準備部分操作簡便、容易傳播的非遺絕技,對城市居民進行推廣普及,既可以起到良好的宣傳作用,增加非遺文化在居民中的影響力,又能更好地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社區文化的有效融合,讓社區文化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可以順利地進行下去。以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的一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濰坊風箏為例,社區應將風箏的制作和放飛、比賽等活動結合在一起,讓居民既了解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又參與了社區活動,從而深度融入到社區的傳統文化中來,加深居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印象,使其可以作為社區文化的一項交流工具,徹底地融入到社區居民群體中,讓居民更好的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能。因此,社區應將部分便于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劃分到社區活動中,教授居民非遺技巧,加速居民投入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中去。
在社區文化中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是一個長久的工作內容,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需要社區居民具有持之以恒的決心,才能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社區文化中傳播[6]。基于此,社區應設置專項獎項,根據居民所學的非遺絕技展開有獎比賽,針對部分學習到非遺精髓的居民予以適當的獎勵,促進社區居民對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積極性,并將其當作社區文化中的主要交流手段,彼此協同配合、相互督促,從而加強社區居民之間的溝通,充分體現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社區文化中的人文價值。因此,社區應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設置專項的獎項,增加社區居民參與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動力,讓社區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綜上所述,以社區文化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是一種高效且實際的舉措。基于此,為了更好地讓社區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有效的融合,需認真分析社區文化與非物質文化的內涵,并調查群眾參與的可能性,從而規劃出科學合理且行之有效的實施方案,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落實到實處。如社區需加強對群眾非物質文化知識的培訓,定期舉辦民俗文化講座,開展社區非物質文化長廊,并設置獎項激發社區居民參與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