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玉潔
(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
抗美援朝的炮火和硝煙孕育了一大批軍旅影視題材作品,電影《英雄兒女》就是其中的代表作。1952年3月,以巴金為組長的17名創作人員進入了朝鮮戰場,與戰士同吃同住,開始了從未經歷過的軍旅生活。1961年,經過八年的沉淀,巴金創作出了中篇小說《團圓》,《英雄兒女》正是改編了這篇小說,之后由長春電影制片廠改編拍成電影。導演武兆堤認為,影片應有一首歌唱英雄的歌曲,于是就和作曲家劉熾商量,決定找時任吉林大學中文系主任的公木寫詞。沒想到公木卻謝絕了這個委約。但在劉熾一行的反復請求之下,公木創作了這首由三段歌詞組成的《英雄贊歌》。拿到歌詞的劉熾很快將其譜曲,并由空政歌舞團的女高音歌唱家張映哲首唱[1]。
歌曲為單二部曲式結構(AB),采用了分節歌的歌曲形式,全曲共有三段歌詞。bE大調,4/4拍,速度稍慢。
第一部分(A)為女聲獨唱,由五句話構成,采用了bE宮調式。音樂用優美婉轉的旋律,深情真切的情感,寬廣大氣的節奏,勾勒出鮮明的英雄形象,表達了對英雄的無限崇敬和緬懷。第一部分的旋律主調是敘述和描繪英雄的事跡,但值得注意的是第三句“轉”的情緒和演唱處理與前后都有較大區別。這三段歌詞在這一句都表現的是剛硬的人物特點,特別是第二段中的“獨身當”和“只手擎”更是將人物形象描繪的淋漓盡致。第十小節的起音“sol”正是第九小節的結束音,這種頂針的寫作特點更有一種情緒上揚堅定的感覺,所以在這一句的最高音“fa”上要重點強調一下。第四句第五句,旋律線條伸展了一倍,在十三小節節拍由4/4變到2/4,增加了旋律的動感,第一部分的最高音“sol”也出現在這一句,將情緒推到了高潮,并在徵音上結束。
歌曲的第二部分(B)為混聲合唱,氣勢恢宏。這一段的歌詞是作曲家在創作過程中加上的,一共有兩問兩答,以音樂旋律體現了語氣,在問句中旋律走向是向上的,在回答中旋律走向是向下的。第二部分以混聲合唱渾厚飽滿的音色,深情歌頌了革命戰士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在第二部分中,出現了五聲音階之外的音“re”,這個音的出現使五聲音階在長線條的旋律中更加飽滿豐富,體現出了音樂的大調性,進一步加強了旋律的律動。這種創作手法在作曲家劉熾的另一首膾炙人口的作品《我的祖國》中也有表現,這樣能使旋律色彩更加明亮,并且體現出了時代特色。
在整首歌曲中,合唱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歌曲采用的是中國傳統的五聲音階,但是在合唱部分,卻非常有趣的不止一次出現了五聲音階之外的音“re”。合唱在歌曲中的作用是推動歌曲的律動和氛圍,A段中的起承轉合四句已經將歌曲的律動推動到了一個高潮,B段采用了合唱的演唱方式,不僅讓音樂的立體結構更加豐富。如果“re”的出現還算是偏音的話,那左手伴奏中頻繁出現的“la”可以充分顯示西方大調式的音響效果,在和聲上呈“T-D-TSⅥ-S”的走向。這種中西結合的創作方式,讓整首歌曲既具有民族性,在聽覺效果上又很飽滿,通過合唱的形式,使歌曲在氣勢上更加磅礴,鋪面而來的英雄氣概讓聽者更加震撼,精妙的創作手法也是歌曲可以歷久彌新傳唱至今的原因之一[2]。
時至今日,《英雄贊歌》已不是單純的一首歌,更確切的講,它更像是電影中音樂所塑造的形象,當這首歌前奏響起,我們第一個想起來的形象就是王成手里緊握爆破筒,大聲說,“向我開炮!”的經典場景。
電影的主人公王成在電影開場沒多久就犧牲了,電影的主線主要在圍繞著《英雄贊歌》的產生和傳唱展開。王芳得知哥哥在戰斗中光榮犧牲的消息之后,便想以歌唱的形式表達和寄托對哥哥的紀念崇敬之情。在創作過程中,部隊高級領導甚至也參與到歌曲的創作中來?!队⑿圪澑琛返牡谝淮窝莩鰰r加入了朗誦,其中就有那句廣為流傳的話,“王成是由特殊材料制成的人”。這次演出受到了戰士們的高度贊揚,得到肯定的王芳信心十足,之后便把它從后方帶到前方,為前線的浴血奮戰的戰士們演唱,為炊事班的老班長演唱,為傷員們歌唱,觀看她演唱的人都被她眼中堅定淳樸的革命意志深深感動。
《英雄贊歌》是整個電影的發展線索,整個故事就是圍繞著歌曲的產生發展的,人們往往誤以為王芳就是歌曲的創作者和演唱者。歌曲的首唱是空政歌舞團女高音歌唱家張映哲(1928-2005),她的聲音扎實有力,非常擅長演唱風格豪邁,氣勢磅礴的作品。當時臨時接到試唱任務的張映哲,毫無準備的就進了錄音棚,照本宣科的看譜子唱了一遍。中間休息時,編劇毛鋒仔細的給她講解了電影的故事情節,聽過了之后張映哲非常感動,在心里引起了強烈的共鳴,馬上又重錄了一遍,直到電影上映的時候她才知道采用了她的錄音。歌曲經過電影中王芳的扮演者劉尚嫻的演繹,加之感人的故事情節,將這首歌曲鼓舞人心的作用淋漓盡致的發揮了出來,成功的塑造了偉大的革命英雄形象。
自《英雄贊歌》誕生以來,被很多歌唱家演繹過,其中流傳最廣的是歌唱家張映哲,馬玉濤,王秀芬的三個版本。
張映哲,1928年4月—2005年05月,中國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建國后歷任空軍歌舞團獨唱演員、副團長,北京聲樂研究所所長。張映哲的嗓音洪亮,特別適合演唱氣勢恢宏、大氣磅礴的歌曲,也因此被挑選為《英雄贊歌》的首唱。她不滿二十歲參軍入伍,早年間的革命經歷讓她的歌聲具有剛硬又不失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的特點,在這首歌曲的處理上體現的漓淋盡致。特別是字與字之間的銜接,她并沒有加入滑音來處理,直來直去的演唱更加貼切的塑造了英雄豪邁的壯舉,這樣貼切的演唱也是這首歌曲得以流傳的重要原因。
馬玉濤,1936年生,中國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歷任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獨唱演員、合唱隊教導員、歌舞團副團長等職務,國家一級演員。馬玉濤是我國較早的一代歌唱家,她將中西方的發聲方法相結合,一直保持著獨創的民族性的歌唱方法,吐字和音色特點。馬玉濤演唱作品時的特點是吐字清楚,不拖泥帶水,聲音很有力量,聲情并茂。所以她特別適合演唱本民族風格較強的作品。在《英雄贊歌》這首作品上,馬玉濤的演繹能夠讓我們看到一個剛強的革命戰士,一個無懼死亡的戰斗英雄。在演唱時,馬玉濤特別注重噴口輔音的,發音例如f,q,t,ch,k,x等,這種處理讓整首歌感覺非常堅定,每一個字很有力量。
王秀芬,1954年生,總政歌舞團獨唱演員,中國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首批國家一級演員。王秀芬畢業于中央音樂學院,師從著名聲樂教育家郭淑珍。她接受的是正宗的西洋美聲唱法的教育,她的演唱將美聲唱法與中國作品有機的融合,突破了美聲的演唱方法,讓整首作品音色統一,讓技巧為作品的風格表現服務。她的演唱氣息貫通,音色非常純凈。在《英雄贊歌》的演繹中,她的處理讓歌曲聽起來更加通透,保持了她一貫的演唱風格的同時,又讓作品干凈又不失氣勢。
中國作品再演唱起來比西方的藝術歌曲和詠嘆調都要有難度。例如意大利語,法語等都是單音節,五個母音和若干輔音的固定搭配使演唱更容易找到聲音的位置。漢語的發音更加多元化,有韻母、復韻母,前鼻音、后鼻音等等區分,所以在演唱中國作品時要注意將字的發音和演唱方法結合起來。在我個人演唱這首作品時,我會將母音適當變形更方便找到聲音的位置,例如:“一”“地”等母音是“i”的字,盡量發“ü”音,“大”等母音是“a”的字,可以向“ao”上稍微靠攏,不會導致母音太寬聲音會散,沒有點。另一方面,想通過這首歌曲成功的塑造一名為了和平為了勝利而壯烈犧牲的英雄形象就一定要在個別字,個別音上個別處理。第一句(5-8小節)是一種娓娓道來的感覺,整體沒有大跨度音程,只有在第五小節中出現了“sol”到“mi”的六度音程,所以在這個音上要稍微給一點點氣。第三句是轉折句,情緒開始上揚,旋律線條也隨之上行發展。在演唱時,要在這一句的最高音“fa”上站住。第四句(11~12小節)后,旋律線條比前面擴大了一倍,著重塑造了英勇無畏的人民戰士形象,十三小節的速度由原來的4/4變成了2/4,催動了旋律的進行,在十四小節又轉回了原速。演唱時要在“sol”音上要穩穩的站住,且“sol”是全曲的最高音,在演唱情緒上也達到了最高點。十五小節的裝飾音一定要唱出來,用飽含深情的聲音為前半段英雄形象的塑造畫一個句號。
《英雄贊歌》誕生已有半個多世紀,這首歌在不僅在同時期誕生的音樂作品中具有代表性,在新歌層出不窮的今天仍然能夠獨樹一幟,作曲家在創作過程中別出心裁的中西結合的創作手法讓這首歌曲在今天仍有許多值得研究學習的地方。
《英雄贊歌》作為同題材作品中的代表作,所承載的不僅是“王成”的英雄形象,更承載抗美援朝戰爭在人民心中的分量。人們一定不會忘記這樣兩個鏡頭:志愿軍戰士在軍樂隊的伴奏下“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壯觀場面,還有就是電影《英雄兒女》中女文藝兵王芳打著快板鼓舞戰士行軍的感人場景?!队⑿蹆号犯木幾晕膶W作品,取材于現實經歷,并以音樂為線索為我們徐徐展開朝鮮戰場上著一段血與火的斗爭。伴隨抗美援朝戰爭全面勝利的不僅僅是那隆隆的炮聲,還有那高亢悅耳、激動人心的歌聲。隨著時間的推移、歲月的流逝,這種浸透著烈士鮮血、凝聚著中朝友誼、寄托著眾多藝術家內心情感的歌聲,作為抗美援朝戰爭的回聲,已成為那段難忘歷史的象征[3]。它代表了一種精神,那就是為了祖國的和平,人民的幸福而英勇獻身,這種簡明而又偉大的革命精神伴隨著這場戰爭的回憶,深深的刻在我們的腦海里。它傳唱至今,已經不單單是一首歌,而是鮮活的英雄形象,這樣的歌曲是電影音樂史上的一朵奇葩,也是軍旅題材歌曲創作中濃墨重彩的一筆。以《英雄贊歌》為代表的這一時期的歌曲,傳達了志愿軍戰士們和人民的心聲,是中國民族不屈不撓、飽經苦難后依然傲然挺立的心聲,它們集中體現了中華五千年那歷久彌新的燦爛文化,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鼓舞著、振奮著為民族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的志愿軍,克服艱難險阻生死考驗最終贏得了勝利。
《英雄贊歌》誕生在一個炮火硝煙彌漫的年代,那個特殊的年代也賦予了這首歌特殊的意義,它代表了為祖國和平捐軀的英雄們,代表了為了祖國付出一切的革命意志。經過半個世紀的今天,這首歌依舊活躍,沒有絲毫過時的跡象。
在剛剛過去的紀念抗美援朝七十周年,《英雄贊歌》的再度傳唱,不僅弘揚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砥礪民族風骨,更是激勵了我們在民族復興的道路上繼續前行,戰勝艱難險阻,不斷創造出處于屬于我們的中國奇跡。
基于上述的探索研究,本文得出以下幾個結論:第一,《英雄兒女》是抗美援朝戰爭題材電影的代表作,《英雄贊歌》作為其主題曲,成功的刻畫了在戰爭中保家衛國的英雄形象,表達了對他們的崇高敬意。在這首歌曲的創作上,劉熾依舊延續了他將民族調式與西洋曲式巧妙結合的創作手法,通過旋律與歌詞的巧妙結合,鮮明的勾勒出了英雄的形象,表現出了他的音樂風格。第二,自從歌曲誕生以來,有多位歌唱家演繹過這首作品,并賦予自己的特色。筆者通過這首作品的演唱,對將怎樣用美聲唱法唱好中國作品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并通過對歌曲的演唱分析,從而對歌曲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并產生了強烈的共鳴。第三,《英雄贊歌》在軍旅題材的音樂創作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站在歷史角度上,它體現了中華民族堅毅的品格和不屈不撓的傲骨;在新時代的今天,它還體現了和平時期默默堅守在崗位上保衛著祖國的無名英雄們。無論是歷史還是現在,它都有不可動搖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