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若水
(四川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鋼琴集體課是高職高專院校學前教學專業音樂課程門類中較為普遍的一種上課形式,一對多的鋼琴教學方式,從形式上看能夠極大程度上節省教學時間,一位老師在同一空間同時面對多位學生對鋼琴技術技能進行講解、指導,而學生在同一空間內進行技能課程的學習,其相互之間也能夠激發更積極的學習氛圍和更有效的學習狀態。一位教師與多位學生可實現同時交互,對其中在課堂上表現出來的共性問題可予以同步的解決,明顯地降低教師的工作成本。
但鋼琴集體課所呈現的“方便”也是雙刃劍。課程上,教師需要管理同時坐在鋼琴面前的四十至六十位同學,以及四十至五十臺電子鋼琴,這需要同步每位學生和老師的交流頻次。當不同速度、節奏的鋼琴彈奏夾雜著交流聲音一起出現,注定教師在課堂管理和課堂紀律上需要花費一番功夫。另外,個體差異導致的學習進度的參差不齊在鋼琴技能課程上無法避免,多位學生同時進行鋼琴學習,教師無法保證每位同學的學習質量,因此出現差異會直接體現在難以均衡教學進度上。
在鋼琴集體課程中,每一個學生的個體反饋需要的時間和一對一課程個體反饋需要的時間相當,但課程的總時長有限,如果將課程內的授課時間拆分給個體同學進行反饋,解決出現不同情況的鋼琴學習問題,教師還需要在課后花大量的時間繼續進行輔導,如此反而會大大降低教學效率,提高教師的教學成本。
信息技術融入學前教育鋼琴集體課的教學過程不可逆轉的促成了教學方式的變革和創新。傳統的鋼琴集體課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教師的演奏展示和講解為主,所遵循的知識傳播過程主要是教師到學生的單向傳輸過程,學生在課堂上被動地接受著進行學習。傳統鋼琴集體課的教學模式,在方法上,以“集體”群體為對象進行標準式的教學容易采用“一刀切”來控制學習進度的方式,而學生個體在鋼琴學習中所呈現出來的學習風格,學習興趣,個人能力等個體差異很大程度被忽略。當信息技術與鋼琴集體課教學不斷地融合,為改變單一型灌輸式等傳統鋼琴教學方式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融合信息技術的鋼琴集體課教學可從顛倒課堂中取得部分實用經驗。課前,教師可以將課程所需要學習的內容利用通訊軟件發放給學生,讓其進行預習,完成基礎的識譜、認譜工作,并且使用通訊app、學習平臺將自己的疑問進行記錄并傳回給教師。鋼琴課程屬于技能課程,所學習的內容并不是僅僅通過看視頻就可以看懂的,因此,在課前階段只能完成一定程度上的課堂顛倒。當學生獨立完成預習工作后,教師在正式課堂上可再根據學生在預習時出現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進行練習、修正、解答等,之后再進行課程內容細致講授與示范,做到對正確的學習內容進行再一次的強化。
鋼琴集體課在課前顛倒的階段,學生也可以使用互聯網進行自我學習,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提前,并且從教師中心轉變為了學生中心,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利用信息技術有力地支持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由此可見,信息技術融入技能課程的教育教學逐步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的角色也隨著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新型教學方式應運而生。
傳統的鋼琴集體課的教學工具受到教學場地,教學方式等各種條件的限制,呈現出功能單一、師生弱交互、課堂調整空間小等特征。信息技術等發展帶來各種軟件、軟體等產生,有效地應對了傳統鋼琴集體課教學的一些限制。
現代信息技術的進步推動了教學工具的誕生,解決鋼琴“集體課”中“集體”的電子鋼琴多媒體教室就是信息技術催生的新型硬件型、大型教學工具。電子鋼琴多媒體教室突破了傳統鋼琴一對一教學的瓶頸,可實現多人同時在線的授課環境,利用軟件、耳機和電子屏幕,徹底顛覆了課堂內接收信息的方式。通過電子鋼琴多媒體教室進行授課,多臺電子鋼琴齊聚,可以提供“齊奏”、“合奏”、“獨奏”、“伴奏”等更多的演奏形式,避免重復的授課環節帶來的枯燥、乏味。
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各類安裝在手機上的軟件能夠為學生在不同環境下提供豐富的學習工具。學前教育學生初識五線譜時,適逢識譜、節奏辨別這樣的基礎問題,可以采取“鋼琴鍵”、“節奏大師”等手機app軟件進行自我學習、訓練。在課后的鋼琴練習對自己所彈奏的曲目不夠自信時,可以使用“彈琴吧”或互聯網搜索示范的版本,進行自我修正。涉及師生交互的部分雖然可采用的軟件非常多,但應采用所在院校發放通知時使用的最廣泛的通訊軟件,防止信息漏看的同時,避免了手機過多軟件需要管理的煩惱,進而避免了軟件的濫用。通常情況下,通訊軟件都有“會議”、“社群”等功能,“社群”讓教師能夠對學生課后作業的練習進行垂直管理的同時,還能幫助師生進入社群學習模式,在需要線上交流或直播教學的時候,則可以采取“會議”的模式。
由此可見,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鋼琴教學的內容、形式也會隨之與時俱進,利用好信息技術這一工具,可以構建出更好、更完善的鋼琴技能教學體系。
在傳統的學前教育專業的鋼琴課堂上,教學內容主要是教師根據幼兒音樂教學的目標和學前教育專業教學情境,組織起來的知識、內容。通常通過教學大綱、教案、教學計劃、教科書四種形式進行表現。傳統的教學內容體現出了所學知識的系統性,但也存在著靜態學校的學習內容和動態的社會實際需求相脫節的弊端。
大量、爆炸的信息改變了當代學生的思維方式、學習方式,相應也正在改變著教學內容、學習內容。通過互聯網,決定教學內容的主體與課堂之間的距離拉近了,根據接收信息的渠道不同,教師和學生都可以從各個網絡端口,各種app發現最新,必要性最強的信息。
從學前教育音樂科學來看,不管是學前教育鋼琴彈奏內容選擇,還是不同齡人對于相同專業的音樂的不同演繹,信息技術的驅動都使教師不得不經常對教學內容進行整理和創新。一成不變的教學內容已經無法滿足學生與社會的需求,信息技術的本體也應該成為教學內容的一個重要元素。為確保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掌握符合時代要求的、掌握符合實際就業情況的鋼琴技術技能,教學內涵也需要與時俱進。
信息技術融入鋼琴集體課教育教學的整體過程,不僅是為傳統集體課教學提供了信息化解決方案,也有力地推動了整個學前教育專業音樂學科內容的創新發展。當信息技術直接服務于鋼琴集體課教學的本身,切實提升了教學效果的同時也是信息技術與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深度融合的重要體現。
當教育進入信息2.0時代,以互聯網、便攜式智能設備、電腦、多媒體工具等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極大程度地延伸了鋼琴學習的邊界與師生互動的邊界。利用信息技術,師生可以利用各種碎片時間,時時刻刻進行鋼琴知識學習、處處進行鋼琴知識學習。突破了空間的限制,從根本上營造全新的鋼琴學習環境。
與傳統鋼琴集體課學習定時定點相比,破“壁”的鋼琴集體課從教學、教學管理到師生互動的表現都非常喜人。教師可通過把握學生群體的特點,安排符合學生特點的鋼琴集體課學習的框架,依賴信息技術延伸出無形的手,從根本上走進學生的日常生活。利用各類軟件幫助學生進行自我管理,完成課下的鋼琴練習。在信息技術幫助下,教師可使用互聯網社群的建立垂直管理模式,提高師生互動的機會和頻次,在互聯網環境下的話語解讀會根據學生主體的不同發生語意理解的變化,使用符合學生生活習慣的便攜式智能設備軟件使師生互動顯得格外親切。
信息技術與鋼琴集體課的深度融合,使生活環境與學習環境“破壁”融為一體,全新的學習環境將徹底改變傳統鋼琴集體課教學的形態,形成一種“強互動”的信息化音樂學習生態。
為積極面對鋼琴教學實踐信息化變革的實然發生,全面提升高職高專類院校教師信息化素養,是鋼琴集體課教學變革的基礎。樹立信息化教學理念,讓信息技術支持鋼琴集體課課堂教學成為教學日常,使技術自然而然的融入其中,首先需要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
更清晰的教學指令,更結構化的教學內容,更頻繁的教學評價,更明顯的學生主體教學觀,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高職高專的鋼琴集體課教師應明確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學習特點,從教學內容出發,以提升教學實效為目的,妥善在課堂上使用信息技術。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主動來把握住信息技術工具使用的程度、時間。時刻注意新資訊、新技術的發展發生,教師應積極結合信息技術從教學方式到教學意識上不間斷地進行自我挖掘、更新。
全面提升信息素養可以幫助鋼琴教師在信息技術的影響下,打破傳統教學思維壁壘,將固有教學內容動態的結合趣味性、實踐性與知識性,切實做到“教”與“學”的與時俱進,使教師在實現信息技術變革鋼琴集體課教學方面更具有能力和信心。
不論是傳統的鋼琴集體課課堂還是信息技術全面鋪開的鋼琴集體課課堂,以集體為單位的技能教學都容易出現低效的教學情況,相應學生消極的學習狀態也極易遁形。拋棄固化思維,合理使用信息技術進行課堂管理,應從清晰的安排鋼琴學習活動節點開始。在課堂準備階段,教師可以利用學習平臺,清晰地發布學習任務,并使用學習平臺設置時間,提醒學生完成鋼琴練習的打卡、琴房定位打卡等任務。當出現師生卷入程度不充分,對鋼琴學習內容理解不足的情況,教師可以在教學平臺設置答疑環節,并與班級學生一起積極地參與到教學平臺討論中來,使用平臺和學生進行充分的互動。對于高職高專類院校的鋼琴集體課的學生來說,教師不可只完成基礎的教學內容傳遞,使鋼琴教學流于形式,教師應利用信息技術開展“課后評”的環節,積極參與到學生完整的鋼琴學習過程中來。發揮信息技術優勢,精準對教學過程進行參與、管理。從“課上學”到“課下練”,從“同空間”到“異空間”,通過完備的教、學、練、評才能真正將鋼琴集體課教學目標有效地從集體落實到個人。
在信息技術支持下鋼琴集體課場域,合理安排多方的協同是支持課程開展的關鍵。首先,從教師的角度出發,從教案到設計課堂教學的結構,應充分考慮鋼琴教學向“教師引導”和“學生中心”的方向積極轉變,培養教師的信息教學思維,以幫助師生共同適應新時代的鋼琴教學活動。其次,從學生的角度來考慮,信息時代的多種app都可以幫助學生對個體鋼琴學習情況進行記錄或是展示,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可以多維度的參與到鋼琴課程學習中來,從課堂學習到課后的積極反饋,在線的教學平臺還可以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評級,學生的課題滿意度、學習效果都可以清晰具體的通過各種app呈現出來。從被動地學習到主動地參與,信息技術可明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能。
最后,從課程設計來看,信息技術構建的全新場域帶來了許多新穎、時尚的課題內容選擇。回歸鋼琴集體課課堂本身,教師應緊跟學生的動態,多關注全新的技術,app等,從鋼琴學習環境到教學內容的選擇,應充分考慮時代性,多選擇與學生同頻的內容和方式,構建師生協同的鋼琴課堂信息技術支持體系,促進師生的深度交流、學習。
由于鋼琴集體課的課堂設置的特殊性,目前,教師線下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主要依賴于電腦屏幕、鋼琴教學軟件、投影等,日常鋼琴集體課教學對數碼電子鋼琴教室有著較高的硬件需求。而當鋼琴集體課實施于互聯網在線教學時,對于教學內容的直接呈現,離開了線下教室中硬件的支持,不僅教師的影響力會得到明顯減弱,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自控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信息技術滲透進入集體課課堂,還需要多元利用前沿信息技術,立體呈現教學內容。
從教材開始的數字化、立體化是信息化教學的必經之路,信息技術在鋼琴教學內容中滲透可以采用視頻媒體手段,調整固化思維,從原有的“教”到“學”,晉升到從審美的角度出發,“看”、“聽”、“教學”,讓鋼琴學習所需要掌握的五線譜內容不再局限于平面的靜態樂譜之中,而是和聲音、視頻、動作等動態形式結合,為學生提供更為直觀的學習材料。通過提升學生個體的課程觀感到提升集體對于鋼琴學習內容的可視可感,信息技術可明顯成為提升鋼琴學習實效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