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主題晚會的創作與創新是媒介表達的一個亮點。當下社會對文化邊界的自覺定義在不斷地變化,主流媒體的正確輿論導向十分重要,并且需要媒介產品本身有強大的吸引力。主題晚會因表意集中、內容豐富、語境明確,在我國的劇場傳播和電視傳播中都占據著重要位置,有明晰的研究意義。依據后經典敘事學的思路,文章從廣義文學的話語邏輯出發,將文學文本話語分析的框架與傳播過程的5W模式相結合,以近一年來的經典主題晚會為研究對象,探討大型主題晚會這一節目形式的敘事特征,總結出主題晚會宏觀的話語邏輯與獨特的話語表達張力,強調媒介產品內在邏輯的連貫與話語的穩定對晚會綜合價值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主題晚會;語境;話語闡釋;敘事話語;話語張力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05-0019-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山西省太行文化生態研究院項目“太行文化的影像化建構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0028
我國的傳統審美中,從空間建筑到視像表達,包括詩詞歌賦,無不體現出景觀元素之間相輔相成的獨特張力。王國維在《人間詞話刪稿》中說,“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以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文藝演出《偉大征程》等“大舞美”藝術為代表的中國式舞臺敘事,成功地體現了傳統審美理念的獨特價值。一臺晚會已不再是歌舞的集合,而是一個主題或議題的有機集成。
一、大型主題晚會的話語闡釋
話語分析溝通了語言學與社會學。晚會的文本和文本的呈現構成了一個穩定的話語場。與其他文本不同的是,主題晚會的話語場是先于文本而有明確內涵的,所有的話語成分都是為了表達這個具體的話語場。
廣義的文學包括一切以語言為基本單位的文化形態。主題晚會從臺本到表演,都在廣義文學的內涵之中。從文學的角度來講,話語是在特定的社會語境中人與人之間從事溝通的具體言語行為,即一定的說話人與受話人之間在特定社會語境中通過文本而展開的溝通活動,包括說話人、受話人、文本、溝通、語境。這與傳播過程的5W模式可以對比理解:誰在說(Who)、說什么(Say What)、通過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el)、對誰說(To Whom)以及傳播話語的效果(With What Effect)。文學話語中的溝通,指的是一種狀態,說話人和受話人之間在意義理解上的共識,其中包括可預期的共識和不可預期的共識,這與傳播過程中的效果分析在內涵上是一致的。不同的是,傳播學的效果分析是在綜合評估以求改進這個層面,為了傳播效果的不斷強化而存在。沒有重合含義的是語境和傳播效果。這二者體現了文學和傳播學學科方向的區別。主題晚會有著既定的傳播效果要求,前期的所有步驟都與最后的效果要求有關。可以說,追求迅速達成的傳播效果是主題晚會的出發點,也是其發生與存在的意義。
(一)說話人——誰在說
大型主題晚會的說話人,包括與效果呈現相關的所有人。因此,這里的“Who”應該是一個集體概念。簡單理解來講,可以等同于一個劇組。在一臺晚會的組織制作過程中,主題的策劃者、把關者,文案的創意者、創作者、評估者,表達過程中的導演、演員、主持人、聲光電配合者,其中任何一員的缺失,都會影響到晚會的呈現。可以說,這是一個工種復雜的高效團隊。
傳播學范疇的“誰在說”,也包含了傳播制度與媒介規范的內容,即“誰可以說”和“說話人的話語邊界是什么”的內涵。導演有其話語邊界,演員也有其話語邊界,二者在延伸過程中產生交叉,則可能產生觀念上的沖突。因此,在整臺晚會的呈現過程中,需要一個統籌話語邊界的核心決策,這個話語主體通常由導演來完成。
(二)文本——說了什么
主題晚會的節目構成方式和特點,體現了說話人的建構能力。在文學文本研究范疇內,從話語到語篇的過程,即一臺晚會的節目從表演到定型的過程,也是一個從抽象到具體,再從具體抽象回受話人思維的過程。
晚會的基本單元是一個個節目。節目聯歡性質的晚會,如春晚、元宵晚會、中秋晚會等,節目種類比較多,包括輕松幽默的相聲、小品等。但在大型主題晚會上,語言類節目通常是以朗誦、情景短劇的形式出現的,并且節目的形式和內容都不含娛樂元素,而是以教育、涵化受話人為目的。在主題晚會上,主題需要必要的外延,但不能無限擴展,例如,在五一勞動節主題晚會上,所有與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相關的內容都是文本主題,圍繞二者的呈現,衍生出歌曲、舞蹈、朗誦等形式,其目的都是指向說話人已然既定的話語場,即通過文本語境營造出多元、宏觀、明確的主題。
(三)受話人——對誰說
法國哲學家米歇爾·福柯曾指出,在國家政治中,話語是除了身體控制之外的另一種權力運作方式,這種話語鼓動既作為一種外部力量對行動者形成壓力,使之按照權力掌握者所要求的模式行動;又幫助行動者將自己塑造成一個權力需要的主體,在這個意義上,權力、自我與知識得以匯聚[1]。主題晚會通常都有一定的政治內涵,其表達過程在某種意義上等同于福柯所說的“話語鼓動”,被鼓動的即是行動者,他們會在不同層面接受鼓動并開展行動。這種行動是自我觀照與自覺革新的,通常表現為思想的固化或轉變。
晚會的受話人包括現場觀眾、直播時段電視觀眾、重播時段電視觀眾。與文學書籍的私有性質不同,電子傳播中的媒介產品屬于公共產品,受眾范圍極廣,基本包括從學齡前兒童到百歲老人在內的所有公眾。主題晚會因形式緊湊熱鬧、正能量集中而成為老少皆宜的傳播內容。
(四)語境——通過什么渠道
語境概念最早是由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提出的,他將語境解釋為“人類使用語言的環境”。語境是說話人和受話人的話語行為所發生于其中的特定社會關聯域,包括具體語言環境和更廣泛而根本的社會生存環境。主題晚會的主題,就是政治、社會、文化所規定的話語范圍。話語承載的意義,很大程度上受語境因素的影響,體現出層次化的傳播效果。受話人對語義的理解、對話語規范的理解與其接受文本時的語境直接相關。以建黨百年的一系列主題晚會為例,不管是中宣部、央視等聯合出品的《偉大征程》,還是地方黨委、政府,或者企事業單位主辦的主題晚會,都建構于黨的百年華誕這一社會語境之下,受眾本身已融入整個社會的歡慶氛圍之中,對晚會的文本意義能夠自然而又自發地接受。
(五)溝通——達到什么效果
溝通是說話人與受話人之間通過文本閱讀達到的相互理解或融洽的狀態,這是文學話語活動的目的。主題晚會的渠道主要有現場和電視媒介兩種形式,現場的溝通效果要強于電視,因為現場觀看節目的注意力要更集中一些。信息是由符號和意義構成的,在最多兩三個小時的晚會中,意義呈現非常集中,對符號的要求也就更高。二者必須高度統一,才有將話語準確抽象為能夠引發共鳴、共情的自覺認同。特別是在現場的意義互動,充分調動了觀眾的視覺、聽覺甚至觸覺、味覺,形成了一種特殊的多模態話語。
從主題晚會的臺本設計來看,主持人部分主要采用朗誦式主持,在部分中小型規模的晚會上,主持詞構成了意義構建的枝干,節目是綠葉與紅花,用以解釋、補充主持詞的意義呈現。主持詞是內涵,節目是外延,主持詞體現指示作用,節目體現了統一指示中的層次區別。在多重感觀的體驗下,主題晚會能夠實現社會性的意義體現,正確引導輿論,增強社會主義特色的文化力量。
二、大型主題晚會敘事的話語張力
純文學的魅力在于其故事與情節的不穩定性,這種不穩定性是想象的一個方向。主題晚會有文學性,但不局限于文本本身,特別是“主題”二字,說明其是有導向指征的,在這個層面上,話語本身的穩定性便是藝術價值生發的一個基本前提。
從20世紀80年代發展至今,舞臺藝術正進入3.0時代,從觀眾與演員的互相認知與理解過渡到觀眾即演員、身體即媒介的狀態。在我國的媒介話語體系中,大型主題晚會以獨特的表達能力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在文本形態、敘事功用和敘事話語上不斷革新,具體表現為儀式感、想象力、超文本的表達特點。
(一)儀式感
主題晚會的主創者可以借助儀式的概念來穩定話語邊界。儀式是指“組織化的象征活動與典禮活動,用以界定和表現特殊的時刻、事件或變化所包含的社會與文化意味”。儀式都是有規程的,在舞臺與觀眾席這個大而有限的聲域里,觀眾參與并體驗了儀式的表達,重溫了特定的儀式規程,強化了儀式主題的既定感受。“將不同的年齡背景和社會地位的人們聚合在一起,分享一種共同的體驗,以創造共有的意義和統一的身份的活動。”[2]主題晚會的意義即在于此。
不同的主題有不同的儀式標準。晚會都有時空的限制,在有限的空間里,實體布景與虛擬背景的主題創新是導演編排晚會的設計重點。常見的舞臺有鏡框式舞臺、伸展式舞臺、中心式舞臺,中小型劇場晚會普遍采用前兩種布局,《偉大征程》這樣的晚會設置在體育場,則可以采用中心——擴散式的舞臺呈現。無論是哪種布局和設計,都與主題要求的話語邊界有關。春晚曾經有過在體育場舉辦以及主—分會場的實踐,但實際效果并不好,因為春節本身是一個家庭單元團聚的話語場,無論我國有多少人口,無論我國有大面積,都是以家庭為單元組成社會的。龐大分散的場景不適合春節,因為春節主題的儀式感是親密、溫暖的,并不追求大而全。
(二)想象力
早在2014年,中國舞美學會會長曹林就提出了“大舞美”的概念。曹林曾談到,傳統舞臺美術可以歸納為五個字:燈(燈光)、景(布景)、服(服裝)、道(道具)、化(化妝)。而新媒體藝術等內容不斷拓展和豐富了舞美概念,“大舞美”不僅是技術層面的藝術升華,更強調觀眾進入特定場域的綜合體驗:從單純的“看劇聽戲”發展到完整而立體的多重感官,這是它從行業專業豐富性角度的對內指向。此外,其對外的指向性則是建立在以前單純服務于劇場和舞臺這一基礎上的突破和創新,即要更廣泛地介入生活,介入經濟建設,介入為人民服務的綜合平臺中。
晚會主創將新媒體技術和藝術應用到舞臺表達中,倡導以受眾為本位的即時舞臺互動,不僅調動了觀眾的感官,也進一步縮小了觀眾與演員的距離,倡導用戶體驗,改變了傳統的觀演模式。
在豐富的表達手段和內容編排中,晚會除了讓主題抵達觀眾的認知外,還能產生多個維度的不同情感張力。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表演已經成為空前的經典,十幾年后的今天,依然有很多人在回味當時的自豪與感動。除了將古老的中國、友善的中國、發展的中國呈現于世外,這場演出更成為所有華人實現文化認同的一個節點,也是中國故事內核的絕佳表達。
想象力是超感官體驗的前提。晚會藝術對想象力的激活,與燈光、音響等視聽元素的應用是分不開的。在時間、空間的雙重局限中,營造沉浸式的感官體驗,傳達出的不僅僅是作品的主題,還有其不斷延伸的生命力。
(三)超文本
所謂敘事,是基于一種意義生成的整體機制而言的。單獨的個體或單一的元素并不能產生敘事,敘事的意義在于準確的組合。舞臺是一個充滿各種符號的空間,任何物體置于舞臺的燈光之下,從具體到抽象,都能生成更為復雜和豐富的、大于物體本質的表達效果。
法國社會學家莫里斯·哈布瓦赫說,“我們保存著對自己生活的各個時期的記憶,這些記憶不停地再現;通過它們,就像是通過一種連續的關系,我們的認同感得以終生長存”[3]。主題晚會的創作背景、時代特點以及時下社會的熱點和痛點,都是視像修辭的依據,發掘絕大多數人的情緒焦點,再將自我的審美和情感藝術化地融入創作的過程,把最核心的情感表達歸納總結為一句主題口號,以此調動大眾的情緒。
2020年春節前夕,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全社會的寧靜祥和。央視春晚在節目編排上進行了緊急調整,特別增加了疫情防控節目《愛是橋梁》,由白巖松、康輝、水均益、賀紅梅、海霞、歐陽夏丹等央視名嘴參與表演。湖南衛視元宵喜樂會,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不但重新策劃了晚會主題,晚會名稱從“元宵喜樂會”更換成“元宵一家親”,改變的不僅僅是稱謂,更是對時代主旋律的積極認知。
一臺晚會的主題,是主創者政治素養、文藝素養、組織能力、敬業精神的多重體現,文藝工作者要從思想站位到藝術素養全面嚴格要求自己,不斷提升能力水平,實現晚會這種特別的藝術形式在精神文化領域的高位引領。
三、結語
主題晚會是一種有目的的敘事,通過視聽感受和文本價值有效地抵達受眾的內心。在《偉大征程》節目中,情景交響歌舞《人民至上》交響樂與歌舞結合,讓觀眾重溫了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自指揮下,全國馳援武漢決戰新冠病毒的“人民生命保衛戰”。由具體到抽象,用故事化的敘事構建主題,并將觀眾的心理期待作為重要的考量。舞臺的表達可以介于真實與虛構之間,但其最終所指是具體的、有價值的主題,兼具思想性、文學性與藝術性。
我國的舞臺藝術從20世紀80年代的蘇醒與釋放發展到現在,已經形成了主題認知的穩定話語場,借助高科技手段,實現了藝術價值和思想價值的雙重提升。同時也要認識到,一臺晚會想要得以成功表達,準確的主題把握和優質的編排思路都很重要,不能將主題作為局限思路的借口,也不能將藝術表達作為弱化主題的理由。眾多成功的實踐表明,主題與話語的協同表達,本身就是一臺晚會內在張力的體現。
參考文獻:
[1] 楊善華,謝立中.西方社會學理論(下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255.
[2] [英]大衛·麥克奎恩.理解電視[M].苗棣,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72.
[3] [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論集體記憶[M].畢然,郭金華,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82.
作者簡介 王嘉,博士在讀,講師,研究方向: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