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2008年《鋼鐵俠》初出茅廬到《復仇者聯盟4》位居全球電影總票房第四名,漫威影業所創造的漫威宇宙在藝術范式與市場效益上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其超高的影響力與廣泛的傳播范圍不僅是商業電影的楷模,更是一種成功的跨文化傳播現象。“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而電影也是認識和了解一個國家和文化的重要窗口。文章對漫威電影的跨文化敘事特征進行研究分析,通過文本分析與案例分析,研究其跨文化元素與陌生化呈現,研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漫威是如何進行跨文化敘事、如何提高受眾的心理認同度的,最終從敘事文本、語法、符號等方面進行梳理解釋,從而結合我國當下環境,探索出對中國系列電影的啟示。
關鍵詞:漫威電影;跨文化傳播;敘事特征;中國電影;經驗啟示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05-0052-03
一、當下跨文化背景與概述
(一)跨文化傳播的沖突與障礙
全球化以來人類社會加速發展,國與國之間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相互依存,而各國具有特色的本土文化隨著全球化影響的擴張,逐漸相互滲透與影響,跨文化傳播也引發了大規模的研究熱潮。
正如亨廷頓在“文明的沖突”理論中所說,文化沖突歸結于原始的文化差異。以廣告界為例,美國的廣告大多科幻新奇,融入了很多不同背景的元素,日本的廣告大多以劇情、情感為導向,泰國的廣告在大起大落后升華主題,兼顧營銷與宣傳,法國廣告大多圍繞浪漫元素而展開……之所以不同國家廣告風格各異,就是因為文化背景有一定差異。
(二)電影在跨文化傳播中面臨的問題
新媒體時代,國與國之間十分重視軟實力的競爭,電影在成為文化傳播的重要渠道與技術手段的同時,也成了意識形態競爭的敏感領域,展示稍有不當便會引起輿論的狂潮海嘯。
這就使得許多制作者避免涉及跨文化的有爭議的領域,只局限于特定國家、特定事件或特定群體。這樣當然可以避免爭議與不必要的麻煩,但同時也限制了電影走向多元、走向國際、走向世界。
除了避免涉及跨文化溝通交流的情節外,還有許多電影具有民粹主義、民族歧視、排外主義等缺陷,這是跨文化傳播電影中的嚴重不足。因此,要避免電影跨文化傳播中的這些不足,必須處理好政治、輿論與電影之間的關系。
(三)漫威電影成功之處
漫威電影自問世以來,其藝術范式與市場效益極為成功,在全球電影總票房排名中名列前茅。其完美的敘述技巧、鮮明的英雄角色、相互嵌套的故事,讓它成為一種典型的跨文化傳播成功案例。
恰如羅素所說,“不同文明的接觸,以往常常成為人類進步的里程碑。希臘學習埃及,羅馬學習希臘,阿拉伯學習羅馬,中世紀的歐洲學習阿拉伯,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學習東羅馬帝國”[1]。漫威電影的成功讓人們開始關注它的敘事特征,并與中國電影進行比較,從而得出一些有價值的經驗與啟示。
二、漫威跨文化敘事分析
(一)敘事文本
敘事文本中必須提及的就是隱喻與轉喻,可以說,它存在于任何敘事文本中。隱喻與明喻不同,它是在彼類事物的暗示下體驗、感知、想象此類事物的文化行為。一部優秀的敘事作品大多離不開隱喻,隱喻可以豐富、深化敘事作品的內涵,讓作品更加深邃厚重,經得住時間打磨。
1.內戰事件隱喻
在《美國隊長3·內戰》中,暴力戰斗與對峙占據了電影的絕大部分時長。那么鋼鐵俠與美國隊長打斗的原因是什么?這只是一場單純的因兩人意見不同而產生的對峙嗎?
美國影評人艾利克斯提出,《內戰》的根源十分久遠,其背景與內涵可以追溯到十年前的小布什執政時期。同時《內戰》的漫畫作者及電影編劇馬克·米勒也指出,只有小孩子才會只看到一場英雄混戰,具有政治敏銳性的人是可以看到電影的政治隱喻的。
《內戰》電影的背景是《超級英雄備案法令》的出臺——要求所有超級英雄進行實名登記,根據政府指令與要求執行任務,為軍方服務。鋼鐵俠對有秩序的安排管理表示支持,而美國隊長出于對行動自由權利的捍衛表示反對。兩人難以達成共識,英雄內部由此分為兩派展開對抗與斗爭。
不難看出,鋼鐵俠和美國隊長對法令的不同態度反映的就是他們不同的政治理念:對政府監管的肯定與否定態度。
2.角色設定中的隱喻
(1)美國隊長:美式價值觀輸出大成者。追溯《美國隊長》的歷史,漫畫于1941年二戰正處于膠著狀態時被創作出來,漫威的兩位漫畫家喬·西蒙和杰克·科比在一片反法西斯的呼聲中創造出代表美式價值觀的美國隊長,并安排美國隊長帶領美國士兵參加二戰,直面希特勒,投入解放全人類的光明事業中。
從參加二戰直至勝利,美國隊長一直是當時知名度最高的漫畫英雄人物之一,他勇敢、善良、忠誠、無私,具有所有的美好品格,影響了一代美國士兵。
(2)銀河護衛隊:白人至上原則。《銀河護衛隊》的隱喻相較而言更加被人熟知。護衛五人組星爵、卡魔拉、火箭浣熊、樹人格魯特和德拉克斯分別代表五種角色:白種人、女人、動物、植物、變種人。而隊伍領導者是極具人格魅力的星爵,在其領導下整個隊伍得以正確勇敢地與敵對勢力進行斗爭并取得勝利。其中的政治隱喻顯而易見:白人的領導地位與支配權。
(二)敘事語法
1.連續性
故事是由一系列事件構成的,什么是事件呢?用理論化的語言來說,事件就是故事“從某一狀態向另一狀態的轉化”,在這里轉化一詞強調了事件必須是一個過程、一種變化[2]。一個故事至少要包含兩個事件,事件進而構成具有可續性的序列。
所謂可續性,就是貫穿故事的事件要激得起讀者與受眾的興趣,讓他們渴望看到進一步的發展,渴望看到事件、人物、場面會怎樣變化,對峙與沖突會怎樣被解決。換句話說就是,敘事作品的事件要共同導向某種結局,這樣的共同導向才會使得事件具有可續性。
2.驚奇與懸念
在驚奇和懸念之間,許多藝術家更推崇懸念。引用著名懸念大師希區柯克的話,“我從不依賴偵探小說的技巧,因為它關心的只是一種神秘,這種神秘干擾了懸念。后者在一出戲劇或一部電影中建立起一種幾乎不可承受的緊張,觀眾自始至終知道兇手是誰,從一開始他就想沖著劇中人物把這一點大聲喊出來‘小心吶,他是兇手。’于是你便有了一種渴望知道下一步究竟會發生什么事的真正的緊張和不可遏制的沖動,由于這個原因,我相信應當把一切事實都盡早告訴讀者”[3]。
所以驚奇和懸念的區別不難看出,驚奇帶來的刺激是轉瞬即逝、十分短暫的,只停留在故事的特定情節、特定部分。而懸念帶來的情緒是綿長悠久的,貫穿不同故事階段,并且隨著故事的推進,層次和情緒都越來越深厚。
與其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每一部漫威電影幾乎都是主人公運用自身能力或超能力保護身邊的人、保護國家、保護世界、保護地球的故事,讓觀眾在開頭就知曉故事綱要,沒有冗雜的設計,能使觀眾一下就代入情節。
(三)敘事時間
從敘事時間角度看,愈是紛繁復雜的故事愈需要自然時間次序更大的變動。所以為更清楚地交代撲朔迷離的線索,作者必須時而回首過去,時而預測未來。這種敘事策略一直被廣泛應用在現代幾乎所有的小說中,這是現代小說一個重要的基本特征。
漫威宇宙的場景包括地球各地、阿斯加德神界、外星系等,并且隨著宇宙魔方的出現,時間可以無限倒轉,或回到過去,或前往未來。這樣一來,時間的敘述就極易混亂,但漫威宇宙的把控十分精準,只要觀眾細心觀看并稍加思考,就可以很快進入情境,理解整條時間線。與此同時,漫威對于時間細節的把控也堪稱登峰造極。
熟悉漫威的觀眾幾乎都知道,在2008年《鋼鐵俠1》的結尾,托尼結束戰斗準備出席新聞發布會,特工科爾森在電影進度條為1小時54分38秒時對他說“一分半后上場”,而鋼鐵俠上臺時的時間進度條為1小時56分08秒,前后時間差正好是一分半。
類似的設定在《復仇者聯盟1》里核彈爆炸劇情中也出現過,劇情表示核彈會在2分30秒后爆炸,而電影進度過了2分30秒后,正好放到鋼鐵俠看到核彈爆炸摧毀了齊塔瑞人的太空星艦。
可以說,漫威電影的成功與其強大的時間細節是分不開的,這一點在電影界也獲得了極高的贊譽。
三、漫威電影的敘事特征對我國電影的啟示
人們必須知曉,世界從來不是為了讓人感到幸福而存在的,必須接受這種違背了所有幻想的荒誕,人們才能一睹真正的現實。漫威最讓人欣賞的點就在于,它撕裂了美,但英雄們總會積極樂觀地縫補它,現實中不斷出現一個又一個的問題,英雄甚至會經歷一次又一次的背叛,但是他們最終都愿意為了這帶給他們痛苦的世界而戰。根據鮑曼的理論,現代性的基本思路是從內部反思自身,后現代性則是從外部來反思[4]。
所以我們仍要吸收借鑒漫威電影的優秀精華,以發展中國電影。
(一)打造優秀敘事文本,傳遞中國價值觀
簡單來說就是要在我國影片中融入中國的價值觀,進行一定的文化輸出。在“眾聲喧嘩”的當下,在復雜的新媒體時代,西方意識形態以互聯網為技術武器,對別國進行新型的文化滲透,并且在深度和廣度上都遠甚于過去。不論是美國隊長“I can do all things”的個人主義,還是復仇者聯盟插手索科尼亞內政的“人道主義”,漫威電影都在扮演著世界警察角色,并積極宣傳著美國價值觀。
在總體來說“西強我弱”的國際傳播格局中,我國的電影事業必須扮演好宣傳者和組織員的角色,成為對外傳播的喉舌,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引領國際社會中的輿論朝著我們預期的方向發展。這是時代給予電影與電影工作者的責任與使命。
(二)精心設計電影情節,保證受眾易懂
正如西亞德所說,“沒人花錢買票去看技術”。我們不能一概而論地將漫威的成功歸功于特效與技術,認為我國只需要提升自己的“五毛錢特效”就可以屹立世界電影之林。
在電影的跨文化傳播中,內容打造與情節設定一直都是中流砥柱。我國電影必須認真鉆研情節、閱讀相關資料與書籍,避免低級錯誤,從而出品完美無缺、厚重而具有內涵的國際電影。
在這里就引出一個概念——高低語境。高低語境最早由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T·霍爾提出,其以高低語境差異為根據,說明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高語境文化,是指在此種文化的語言交流中,交際信息的創造主要依賴于交際語境。換言之就是,只有人們在一定環境生活過,了解語言誕生的前因后果與衍生意義,才可以順利溝通交流。中國、日本等歷史悠久的語言文化,就屬于高語境文化。
而低語境文化就簡易很多,其信息的創造就是依賴語言本身。美國、加拿大等歷史比較短的語言文化,就屬于低語境文化。
高低語境在表達方式、交際責任等方面有著明顯差異。舉例而言,中國的笑話大多只有中國人能聽懂,這主要是因為中國有悠久的歷史與深厚的文化積淀,外國人并不能輕松理解其中的精髓與意義。
所以我國電影在設計情節時,除了要精巧認真地鉆研,還要考慮高低語境的問題:這句臺詞是一語雙關還是只有字面意思?這個笑話可以讓不同文化背景的受眾理解嗎?這些都是在情節設計階段需要認真考慮的。
(三)把握多樣敘事手法,提高影片質量
漫威的敘事模式在復聯之前就已經存在,比如大名鼎鼎的《哈利·波特》和《007》,但不論是人物的延續、劇情的發展還是故事的容納度,它們的敘事相對來說都較為單一,有著同樣缺點的是我國電影《唐人街探案》《鬼吹燈》等。
聯系前面所提的敘事手法,敘事技巧十分重要,這是提高影片質量的關鍵。我國電影應將眼光放得長遠一些,打開格局,運用各種各樣的敘事方法與手段,設置懸念,吸引受眾注意,鋪陳更加細密的、全方位多層次的敘事網絡。
(四)利用角色設定傳播好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
不論是漫威電影里的美式幽默,還是人物臺詞與人物設定,毫無疑問,這一系列都服務于并一直致力服務于美式價值觀與意識形態,通過賦予角色以人類普遍認同的美德,潛移默化地影響受眾,從而達到文化滲透甚至文化同化[5]。
然漫威電影也是美國文化的宣傳者,潛移默化地傳播著美國價值觀,但其人物形象的構建是非常成功的。擁有超能力的英雄也會向往常人所向往的東西,自由、和平、正義……這和當代社會價值觀十分契合,因此能輕易引發觀眾的共鳴。
電影作為文化宣傳的一部分,應承擔文化輸出的責任。與漫威一樣,中國也有英雄電影,但與其稱之英雄,不如稱為俠客。從我國歷史上的文學著作來說,無論是施耐庵的《水滸傳》,還是司馬遷的《游俠列傳》,或者金庸的武俠小說,中國人構建的俠客形象一直深入人心,只是沒有像漫威這樣用如此直白的視覺效果展示出來。
除了精雕細琢使人物栩栩如生之外,電影更重要的是契合當下的時代背景與社會呼聲,讓觀眾可以全面、全方位地代入故事。這就需要我國的電影工作者將電影與新時代結合,利用好網絡傳播規律,把握好“時、度、效”,打造出享譽國際的優質系列電影。
四、結語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是國際傳播的目標與追求。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中國電影有深厚的中華文化歷史底蘊,當下需要做的就是繼續深入挖掘精髓,將我國形象在國際舞臺上更好地展現出來,彰顯我國日益強大的經濟實力與歷久彌新的積淀,從而形成超越時空的感召力,傳遞中國價值觀與意識形態。
參考文獻:
[1] 羅素.中西文明的對比[M].秦悅,譯.上海:學林出版社,1996:146.
[2] 羅鋼.敘事學導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75.
[3] 熊杰.柯南·道爾《血字的研究》中的敘事懸念[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8(6):30-33.
[4] 齊格蒙特·鮑曼.后現代性的預言家[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1:272.
[5] 徐娜.淺析漫威文化品牌推廣對中國動漫產業發展的啟示:以電影《奇異博士》為例[J].視聽,2019(12):74-75.
作者簡介 張子雯,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新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