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進行典型人物宣傳時,應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指導下,堅持新聞專業主義,堅守新聞理想,強化使命擔當。文章通過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對女性醫護群體的相關報道進行分析,思考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視域下對典型人物宣傳的堅守與創新。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指導下構筑典型人物宣傳,創新發展高地。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堅持黨性原則的基礎之上,與中國的實際國情相結合。在宣傳中變“高大全”為“真信實”,理性思考“傳、受者本位論”,革新典型人物宣傳的手段和方法,有效應對現如今眾聲喧嘩的現象,讓典型人物立得住、站得穩、信得過、寫得好、靠得牢、傳得開,使讓典型人物宣傳和報道更加接地氣、暖人心。以更高站位深入挖掘人物的精神內核,把握受眾的個性化需求;以真摯感情和精準定位來體察典型人物的情感世界;以多維視角準確把握典型人物的個性特征;以扎實落點來有力彰顯典型人物的價值引領作用。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新冠肺炎疫情;女性醫護群體;典型人物宣傳;堅守與創新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05-0151-03
一、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科學內涵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實際上是一種思想體系、意識形態體系,是馬克思對于新聞現象、新聞傳播活動等過程中的各個要素所總結而形成的一種觀念。
(一)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主要理論
1.真實是新聞的生命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馬克思、恩格斯都曾論述過新聞報道的真實性。馬克思在《<萊比錫總匯報>的查封》一文中曾明確提到,“報刊應當根據事實來進行描述”。
2.新聞報道應該將客觀性與傾向性做到統一
新聞的客觀性和傾向性是新聞的兩種特性,它們既不相同,又互有聯系。
3.新聞事業是黨和人民的喉舌
新聞事業是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作為新聞工作者,一定要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堅持黨性原則,理性發聲[1]。
4.黨性是新聞宣傳的根本原則
黨性是新聞宣傳的根本原則,新聞報道應受到黨的領導和監督。新聞工作者要明確自己的工作內容和自己的身份,根據事實來進行描述,為社會主義事業而奮斗[2]。
(二)新媒體時代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重要意義
新媒體具有多種與傳統媒體相比而言很顯著的優勢,如強互動性、傳播速度快等。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一種十分科學的、與時俱進的方法論和科學體系。在新媒體時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依舊十分具有普適性。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正確的也是科學的,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在能確保社會主義新聞事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同時,也能滿足現代意識形態領域復雜形勢的要求。新聞媒體作為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根本指導,最大程度地發揮新聞、新聞媒體、新聞工作者的作用,捍衛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視閾下宣傳新聞專業主義
(一)堅守新聞理想,強化使命擔當
堅持黨性原則,做黨和人民信賴的新聞工作者,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宣傳典型人物。黨的典型宣傳工作是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重要途徑和方法。新時期以來,黨在全國上下推出了一大批有影響、有擔當、有大局觀的先進典型,如張桂梅、鐘南山等。這些典型人物的宣傳為新時期黨領導人民發展的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開創了典型人物宣傳工作的新局面。
第一,提高黨的典型人物宣傳工作的領導水平。中國共產黨向來十分重視宣傳工作。從革命時期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黨的宣傳工作都體現出這是一門有學問的藝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黨對宣傳思想工作的全面領導”。媒體應該結合實際,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加強黨對典型宣傳工作的領導。
一是從思想上高度重視黨對典型宣傳工作領導的意識,認識到新形勢下黨領導宣傳工作的重要性。二是要改進領導方式和方法,加強新聞工作者的政治敏銳性,在工作中堅持正確的政治路線和政治立場。做到黨委統一領導、社會各界人士共同管理監督的新格局。
第二,深入發掘黨的典型人物,擴大典型人物的社會影響。典型人物要多元化,體現時代感。在如今這個異質化的社會里,人們的價值取向日趨多元化,趨同的價值觀難以引發社會不同層面的共鳴。因此,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對于典型人物的發掘須深入基層、深入生活、深入群眾,同時充分利用各類新媒體手段,結合社會熱點問題和重大社會活動來充分發揮典型人物對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積極作用。新聞工作者必須明白典型人物在基層一線,只有深入基層,走群眾路線,才能夠及時發現典型人物、識別典型人物,才能夠在積極宣傳典型人物后達到宣傳、推廣、學習的目的。
宣傳典型人物是為了“一花引來百花開”,是為了全社會興起學典型、用典型的風氣。以疫情期間對于典型人物的挖掘為例,黨領導下的各級媒體以專業性和權威性的報道展現了抗疫期間的人物事跡。宣傳報道中的典型人物不乏基層普通勞動人,如為大家送藥跑腿的外賣小哥、滯留武漢的大連小伙蔣文強、到村入戶駐守卡點的黨員們等。對于這些普通人的宣傳報道,媒體用細節來觸發感動、引發思考,多角度選材、多層面報道,用事實說話,用細節發聲。
(二)堅守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正確認識當前媒體生態的變化
在我國社會主義新聞傳播實踐過程中,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也在不斷進步與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必須把政治方向擺在第一位,牢牢堅持黨性原則,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牢牢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牢牢堅持正面宣傳為主”。
互聯網時代,碎片化閱讀已經成為常態,受眾注意力已經成為稀缺資源。媒體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新事物,正確認識當前媒體生態所發生的變化,有針對性地用合適的平臺進行傳播,精準發力,大力發揮典型人物對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不拔高、不虛構,宣傳內容與時代同頻發展,實現典型人物宣傳的效果最大化。
三、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指導下構筑典型人物宣傳創新發展高地
(一)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下典型人物報道的理念革新
1.變“高大全”為“真信實”
很長一段時間,傳統媒體對典型人物的塑造和宣傳會向“高大全”的方向努力,導致典型人物脫離實際,缺少“人味”。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下,對于典型人物報道的理念革新,首先要堅持對典型人物的塑造必須做到“真信實”。在報道中遵循真實性原則,不隨意拔高人物站位、美化人物形象。同時,善用身邊人,讓典型人物的身邊人講述身邊事,使得典型人物告別生硬的、“臉譜化”的形象[3]。
以疫情期間對女性醫護群體抗疫工作者的報道為例,如對醫護工作者的報道,《為什么第一個上報疫情的是她?》《近3500名女醫務工作者援鄂抗疫》等;對沖在抗疫一線的女性院士的報道,《李蘭娟喬杰兩位女院士帶隊出發馳援武漢》等[4];長篇通訊《浙籍女院士陳薇率隊在新冠肺炎疫苗研制上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親友眼中的抗疫將軍》等。這些報道都有血有肉地、真實地呈現出不同身份的女性抗疫工作者以堅定的決心、舍生忘死的精神、高超的醫療水平對整個社會所作出的努力和貢獻,塑造了鮮活而有力量的女性醫務工作者的形象,褒獎和肯定了廣大女性醫務工作者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2.“傳、受者本位論”的理性回歸
馬克思主義是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需要理性、辯證地去思考、看待、分析問題。在進行典型人物宣傳時,非常重要的就是要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堅持黨性原則的基礎之上,與中國的實際國情相結合。
傳者與受者的關系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下宣傳活動的兩個支點,它們之間的關系也決定著宣傳活動的運作形態。很長一段時間,我國媒體的宣傳是以“傳者中心論”來運作的。后來隨著時代的變化和對經濟效益的盲目追求,媒體的工作轉換為“受者中心論”,這樣的變化反映了人們對傳受關系的理性思考與深刻反思。但“傳、受者本位論”須進一步商榷,當下國內媒體在進行宣傳實踐時存在著種種偏差,純粹的“傳者中心”與“受者中心”同樣不可取,這是兩種相反的極端,這樣極端化的運作理論對新聞界的消極影響已不可小覷。
媒體在進行宣傳時,注重提升受眾在傳播中的地位的同時,也要避免因“受者中心論”而削弱了媒體的社會責任和社會功能。要做到以受眾為中心,但不以受眾為決定[5],堅守媒體的主體意識,避免一味地迎合受眾。
“受者中心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媒體積極整合輿論的社會責任感。以《甘肅援鄂女醫生集體剃光頭》報道為例,甘肅女護士自愿剃光頭。在疫情期間,很多男醫生和女醫生為了方便抗疫選擇剪發,但是甘肅女醫生卻被集體剃了光頭。女醫生自愿與否,人們不得而知,但是媒體卻習慣性地給犧牲套上光環。贊揚前行者,不是為了綁架后來者。她們是英雄,是宣傳人物,亦是生活中的普通人。媒體在報道這樣的犧牲之前應該思考一些問題:這樣的犧牲是必須的嗎?就算要犧牲,必須是姑娘嗎?
媒體不應該本著“受眾為中心”的論調,以受眾的喜好來宣傳人物。在進行典型人物宣傳報道時,媒體應該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指導之下,把神壇上的英雄還原成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而不是僅僅為了博人眼球、吸引受眾來做一些不符合價值觀的新聞,否則會適得其反。
(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下典型人物報道的傳播方式革新
1.把握時代、順應潮流——讓典型立得住、站得穩
宣傳典型人物,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能夠讓宣傳對象立得住、站得穩。典型任務的宣傳要能夠把握時代、順應潮流,讓讀者能夠在典型人物的事跡中找到共鳴。
在武漢抗擊疫情期間,大量媒體對女醫護人員進行了報道。2020年3月8日,浙江日報刊登了長篇通訊《浙籍女院士陳薇率隊在新冠肺炎疫苗研制上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親友眼中的抗疫將軍》,文章介紹了親人、朋友眼中的抗疫將軍陳薇和她的抗疫事跡。報道中的軍事醫學專家組組長陳薇院士與專家組全體成員面對生死考驗不畏懼、面對千難萬險不退縮,為疫情防控和疫苗研制貢獻出力量。該報道展現出科學家的家國情懷和無私奉獻,在疫情這樣一個大背景下,陳薇院士承載了對于全社會而言宏大的教育意義和引領作用,是一面立得住、站得穩的精神旗幟。
2.動態跟蹤,把握辯證統一——讓典型信得過、寫得好
媒體應該運用好新型傳播工具,有效應對如今意識形態領域價值多元、眾聲喧嘩的情況。在習慣了碎片化傳播的如今,延長鏈條跟蹤典型人物,動態化、全方位地進行報道宣傳,旗幟鮮明地表明立場,引領社會主流價值觀。同時堅持先進性和普遍性的統一,讓典型人物既可敬又可學。
以疫情期間人民日報對李蘭娟院士的報道為例,不僅對李蘭娟院士有多次全方位的專訪,也刊登過李蘭娟院士所撰文章。這不僅起到對典型人物的塑造作用,也起到了特殊時期穩人心的作用。在李蘭娟院士人物報道中,融媒體和傳統紙媒相結合,用細節去突顯典型,用眾多融媒產品去展現人物,以長篇的人物通訊生動地塑造了李蘭娟院士品格堅韌的形象。
3.創新形式,多維視角——讓典型靠得牢、傳得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著力打造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6]。新時期,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和傳播格局的改變,新聞工作者要加快推進媒體融合,努力建設“四全媒體”,這也是當前最為緊迫的課題[7]。傳統主流媒體要能夠由媒體發展“上半場”的簡單相加轉換為“下半場”的深度相融,做好媒體產品和宣傳內容的創新,讓典型人物報道和宣傳更加接地氣、暖人心。
以新聞聯播為例,新聞聯播入駐各類短視頻平臺,如抖音、快手等,開設“主播說聯播”系列時事評論類短視頻。這是傳統媒體在網絡時代擴大自身音量的內在需求,也是響應新型主流媒體號召的必然選擇。傳統媒體多元利用新平臺,探索傳播新模式,加強了用戶互動,更加注重滿足用戶體驗,讓大眾從不同視角看到了官方對各類事件的評論與解讀,滿足了用戶的觀看需求,也讓大眾看到了傳統主流媒體在新媒體語境下重生與出圈的潛力。對于傳統媒體而言,這是擴大自身影響力和加強輿論引導的有益嘗試,更是一次典型人物宣傳祛魅化的全新體驗。
四、結語
全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載體、手段、方法發生了深刻的變革,這也給典型人物宣傳帶來了極大的挑戰與考驗。如何能夠在全媒體環境下創新突圍,使典型宣傳更具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是如今必須面對和解決的課題。典型人物宣傳要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指導下,以更高站位深入挖掘人物的精神內核,滿足受眾的個性化需求,以真摯感情和精準定位來體察典型人物的情感世界,以多維視角準確把握典型人物的個性特征,以扎實落點來有力彰顯典型人物的價值引領作用。
參考文獻:
[1] 黃楚新,郭海威.新傳播格局下新聞觀的發展與堅守[J].青年記者,2018(7):9-11.
[2] 曹仁義.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主要內涵[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8(4):30-33.
[3] 程力沛.論典型人物宣傳的創新策略[J].今傳媒,2019,27(5):87-88.
[4] 趙雅馨.《中國婦女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報道中女性工作者的媒介形象研究[J].聲屏世界,2020(3):82-83.
[5] 董雨,于方婷.大眾傳媒時代對“受者中心論”的再反思[J].科技傳播,2021,13(6):112-114.
[6] 丁邦英.媒體融合發展永遠在路上[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7(3):62-64.
[7] 李中迪.把握時代特征 挖掘動人故事 創新產品形式:探析新時代典型人物宣傳三要素[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4):136-137.
作者簡介 黃思源,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新聞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