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網技術、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新媒體異軍突起,給傳統媒體帶來巨大沖擊,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由此進入媒體融合發展階段。廣電媒體作為傳統媒體,如何進行融合與創新發展,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文章以傳統媒體中的廣電集團為例,分析全媒體時代廣電集團為打破以往封閉式生產與價值循環局面,尋求全新的利潤點,提升核心競爭優勢,促進價值模式的革新升級而進行的平臺化發展的探索,認為廣電集團應結合實際從融合與創新兩個維度入手,積極尋求適合自己的轉型路徑,提出了廣電集團平臺化發展策略:不僅要加強內容融合、渠道融合和經營融合,為平臺化發展提供核心驅動力,還要加強盈利模式創新、體制創新和技術創新,為平臺化發展提供持續支撐。
關鍵詞:廣電集團;平臺化發展;平臺生態;融合;創新
中圖分類號:G229.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05-0154-03
隨著互聯網技術、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新媒體異軍突起,媒體的傳播平臺和傳播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給傳統媒體帶來巨大沖擊,傳統媒體不得不面臨嚴重的客戶流失、資源下滑等情況。由此,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進入媒體融合發展階段。為了找尋全新的利潤點,打破原有的、封閉式生產和價值體系,突破發展瓶頸,作為傳統媒體的廣電集團需要調整思維,強調平臺化的發展融合與創新,優化現有的資源架構,從經濟運行的角度向產業鏈和價值網絡轉變,逐漸彰顯出內在共享、外在開放的發展新格局。
一、廣電集團平臺化發展的融合路徑
近年來,廣電集團面對激烈的競爭,紛紛開展平臺化建設。由于自身的媒體定位和行業特點,廣電集團平臺化發展必須強調內容、渠道以及經營模式的融合,這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基礎和前提,也是后續革新管理方式的必要條件。
(一)內容融合,構建新媒體平臺
廣電集團平臺化發展離不開自主構建的新媒體平臺,其可以將受眾轉化為用戶,再利用內容本身的價值和影響力聚攏有價值、能產出且有消費能力的用戶群體。
通過內容獨播的方式聚攏用戶[1]。對于媒體而言,其所具備的第一價值是通過內容來呈現的,這也是對受眾能夠產生吸引力的根本所在。
通過凸顯內容的獨特性、差異性,更有助于在碎片化特征頗為顯著的今天,吸引用戶,促使其聚攏到全新的媒體平臺當中。
通過整合優質資源為平臺發展提供充足的內容保障。通過采取半開放、半管制的內容自制策略,啟動“大綜藝+大劇+大自制”的道路,以精品化為基礎定位,打造既保留互聯網特征和年輕化特征,同時又具備高品質的自制內容,走出一條有別于傳統媒體網站的差異化且兼具競爭優勢的道路。
以產品化思維打造運營內容。要秉承互聯網思維,從內容選擇、編排剪輯、二次創作產品開發、優質產品深度挖掘和打造等方面,將內容以互聯網產品的模式分發,并在此過程中注重理解和感知受眾滿意度,不斷提升和增強用戶對平臺的關注度和黏性。
加強對大數據的合理利用,使之更好地服務于內容生產。大數據通過整理和分析數據,挖掘各種潛在的內容產生和信息傳播規律,后續再反饋到節目制作和平臺資源整合的過程中,不斷創造價值,成為推動媒體發展的內在驅動力[2]。
作為媒體本身,也需要將過往對收視率等的研究分撥至大數據的分析和研究層面,建立一套全新且有效的媒體大數據系統。
(二)渠道融合,打造平臺生態圈落
從產業的角度來分析,渠道可以被理解為產業鏈上下游以及和各個合作方的合作關系。而在全新產業鏈的格局之下,廣電集團所轄的各個原始主體之間的線性合作關系演變成更為復雜的競爭關系,平臺生態圈落的打造很大程度上可以聚焦內容本身,實現多方共贏。
全范圍覆蓋直播通路,觸達全端用戶。在移動互聯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廣電集團可以開發多個衍生客戶端,打造不同形態的產品,滿足不同客戶的訴求。以湖南廣電集團為例,僅芒果TV就開發了多個產品終端,包括網絡視頻、PC客戶端、手機移動端、移動電視端等,充分實現了“一云多屏”的線下渠道分發模式,打造出立體化的內容傳播體系。
依托云端技術實現多屏分發。作為移動互聯時代非常重要的平臺建設基礎,云端是數據傳輸的重要途徑,也是起始點。以云端為基礎實現多屏同步,廣大用戶能夠在不同的終端實時切換、無縫對接,實現媒體生態圈的閉合運營[3]。
當然,為了確保運算技術的順利應用和有效維護,還需要建立穩定的局部調度中心,從容應對不同程度的流量風暴。
軟硬結合打通產業鏈上下游。這里所謂的“軟”是指媒體內容,“硬”是指平臺建設所需的各種硬件。從移動互聯的角度來說,廣電集團需要借助基礎網絡,合理打通一切能夠接觸受眾的渠道,無論是位于媒體產業鏈上游的內容產出端,抑或是下游的內容發送端、傳播端。
唯有如此,才能合理壓縮和控制信息內容直達用戶的距離,減少傳出過程的內容損耗。
(三)經營融合,豐富平臺商業模式
經營融合不僅是對平臺化發展商業模式的一次改革,也是用戶價值得以變現的重要過程。而從廣電集團平臺化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經營融合是一個需要長期探索和實現的過程,其需要對盈利模式、體制進行不斷的探索和嘗試,使已有的舊平臺走上尋求融合的“新”路。
首先,整合組織結構,盤活平臺存量資源?;ヂ摼W環境下的內容信息傳播方式、渠道以及關系,本質上都是對媒體經營模式、盈利策略的根本性調整和改變,只有實現橫向的整合和縱向的打破,才能突破以往組織結構所帶來的桎梏和瓶頸效果,將大量的資源聚攏在全新的平臺媒介之下,實現快速發展、有效傳播、全面拓展。
其次,優化人才結構,促進融合轉型。對于平臺化發展所需的人才,強調的是傳統媒體的實用性人才向新媒體所需的創意性人才轉型,嘗試從數據分析、產品運營、技術開發以及需求發現等實現多角度、多維度的發展和培養。
除此之外,針對人才還可以采取一定的獎勵機制,實施人才獎勵機制,對于能夠開發優秀欄目、引發社會輿論熱潮、為平臺帶來足夠收益甚至打造IP效應的團隊予以一定的獎勵和支持。
最后,不斷細分與深挖市場盈利空間。當前國內的很多互聯網巨頭已經構建了多元化的信息傳播平臺,但是在諸多頗為細致的領域,平臺的影響力還較為有限,其內部的創作空間還沒有被完全激發。
因此在推進廣電集團平臺化發展的過程中,要注意分析和開發這些空間的優勢,注重圍繞垂直領域展開深度研究和提供服務[4]。
二、廣電集團平臺化發展的創新方向
嚴格意義來說,廣電集團的平臺化發展并不是一個全新的命題,以往也有很多機構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嘗試。但顯而易見的是,在全新的時代背景下,廣電集團只有通過不斷突破和創新,才能迎合外部環境的變化,滿足自身的實際訴求,實現平臺化發展。
(一)盈利模式的創新
對于廣電集團而言,在尋求良性的變現模式時,需要嘗試使用更多的盈利方式、開辟更多的收益渠道,以實現在新舊模式之間的有效過渡和合理轉移。
推崇更為精準、彰顯融合優勢的廣告營銷策略。廣告作為媒體最主要的盈利方式,即便是在新媒體時代的今天,依然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廣電集團需要整合不同的資源渠道,尋求與更多廣告客戶的合作,在精準把握客戶需求的基礎上,提供跨媒介融合營銷思維,應用新技術、新手段,為原生廣告的理念創新、收益獲取提供媒介。
啟動會員付費模式,隨著大眾消費觀念的不斷升級,知識產權司法保護不斷加強,視聽付費成為當下媒體發展過程中用以維護版權、變現內容所采用的頗為有效且正在不斷推廣的一種模式[5]。廣電集團在尋求平臺化發展的過程中,用戶付費將會成為其整體收入中的重要一環,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付費的內容、方式也會被不斷細化。
多元IP推動衍生產業的發展。近年來,IP運營成為行業當中頗為熱門的概念,而在融媒體的環境下,品牌價值傳播及IP內核塑造在不斷加速與升級,IP多元化運營正在慢慢發展為推動媒體產業化、商業化發展的重要力量。
在這種趨勢和時代背景下,廣電集團可以深度整合購物、游戲及傳統的優勢內容,以市場消費趨勢為導向,設計相應的媒介產品,滿足受眾的媒介消費訴求[6]。
(二)體制創新
廣電集團平臺化發展的創新需要有相應的體制作為支撐,而創新體制離不開這樣幾個關鍵點。
啟動股權激勵計劃,提高廣大電視工作者及項目團隊的凝聚力。對于平臺而言,人才始終是發展和建設的核心力量,股權激勵計劃意味著尊重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相信這樣能夠為平臺創造多元化價值的收益渠道,同時也是傳統媒體實現融合創新的重要保障與支持。
不斷激發創作者活力,通過啟動創作者聯盟計劃等方式,以平臺為媒介面向社會廣泛吸收內容創作者,并與之展開深入的交流和對話,為平臺發展聚攏(打造)一批高質量的編導、作者、制作人,聚集、整合社會資源,創造出更為優質的作品。
啟動產學研一體的開發機制[7]。這里所謂的“產”是指媒體通過與廣大企業展開合作,獲取有關運營、技術方面的經驗;“學”是指與高等院校展開合作,增強教育的可持續性,以及人才培養的穩定性和專門性;“研”是指加強與平臺開發和建設相關聯模塊的研究,不斷合作孵化全新項目。
產學研合作在某種程度上體現出媒體轉型發展的新思路,成功實現了技術研發、商業實體以及人才培養的一體化、系統化整合[8]。
(三)技術創新
進入21世紀,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圖文、影像都可借助數字化、信息化的編碼來呈現,數字媒體由此誕生,也顛覆了媒體原有的內容發布機制[9]。而作為廣電集團實現數字化發展的基礎和前提,信息技術的革新與升級至關重要。
在視聽領域需要加強對5G、4K以及8K等先進技術的使用和融合,通過增強體驗感和現場沉浸感,引領廣電集團走進視聽新時代。
從城市建設的角度出發,需要在現代城市發展的前提之下應用新技術,打造同廣大用戶同步更新和升級的技術基礎,促使平臺建設能夠更好地為大眾提供高質量服務[10]。
此外,根據最新數據顯示,國內網絡視頻移動端用戶占比已經高達96.4%,技術融合已經成為一種不可逆的趨勢,可以說,未來的媒體之爭、資源之爭最終會落到對移動端的爭奪當中。廣電集團在推崇平臺化發展和技術創新的同時,更要關注移動端的開發與應用,拉近平臺、受眾之間的距離。
三、結語
在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廣電集團開展平臺化建設,弘揚傳統媒體的優點,借鑒新媒體的長處,從而拓寬媒體平臺建設的“長度”和“寬度”,是全媒體時代廣電集團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但是,廣電集團開展平臺化建設不是簡單地堆砌,更不是完全照搬的“拿來主義”,而是要結合自身媒體平臺的特點,合理借鑒新媒體技術,大膽創新,堅持“內容為王”,打造自身的王牌節目,建立起覆蓋范圍廣、精準對接不同受眾群體的媒體矩陣,從而形成自身的特色和優勢,建立起自身的媒體品牌,這樣才能得到市場的認可并獲得快速的發展。
總而言之,在推進廣電集團平臺化發展的過程中,融合與創新是兩個繞不開的關鍵點。傳統媒體在新媒體時代的運營和發展需要內容、渠道以及盈利模式作為其支撐,而平臺化發展與實踐自然也需要以這樣三個出發點展開融合實踐,這是促使其創新、轉型發展的基礎和前提。
面對席卷而來的信息革命,傳統媒體必然會面對信息化、工業化的浪潮,進而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平臺化發展在這樣一種背景下出現,其發展、崛起、創新帶有一定的時代性,也必然會為傳統媒體的用戶規模擴大、用戶變現能力提升以及資源整合等方面提供助力。
參考文獻:
[1] 求劍鋒.新聞媒體輿論監督轉型路徑探析:以寧波廣電集團多媒體新聞中心為例[J].電視研究,2020(11):58-59.
[2] 楊延圣,付蕾.浙江廣電集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實踐與提升策略研究[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0(3):116-118.
[3] 閆娜.融媒體時代廣電傳媒人力資源配置優化研究:基于組織雙元理論的視角[J].新聞愛好者,2020(2):88-91.
[4] 宋夢茜,宋建武.區域平臺與垂直平臺:我國廣電集團的轉型戰略分析[J].當代傳播,2020(1):34-37.
[5] 吳雨豪.媒體融合進程中傳統電視欄目轉型策略研究:以《1818黃金眼》與B站、抖音的合作為例[J].采寫編,2020(3):69-71.
[6] 許婷.用腳力丈量大地 講小康發展故事 浙江廣電集團融媒特別策劃《小康村24小時》觀察[J].傳媒評論,2021(1):21-22.
[7] 嚴曉青,周楚懿.打造“重要窗口”,深耕“美麗浙江”:基于浙江廣電集團的融媒實踐研究[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1(10):45-48.
[8] 鄧雁京.把握“新聞+政務服務商務”創新著力點:無錫廣電集團推進媒體融合發展[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2(3):106-108.
[9] 童兵,費雯儷.打造新時代的“四全媒體”:努力踐行習近平關于媒體融合發展重要論述[J].新聞與傳播評論,2020,73(4):5-11.
[10] 陸遜.建設“四全媒體”加快城市廣電深度融合發展:以南京廣電集團媒體融合創新實踐為例[J].視聽界,2021(2):86-88.
作者簡介 陳碩,本科,助理編輯,研究方向:新聞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