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時代,面對突發公共事件,如何通過全媒體、多渠道的方式向公眾發布疫情消息、引導社會輿論、承擔起更多的責任和擔當成為主流媒體需要面對的挑戰。文章以蘇州廣播電視總臺為例,結合2022年新冠肺炎疫情新聞報道,從機制、管理、內容等維度,探討主流媒體應對重大突發公共事件宣傳報道中的模式創新,如何從多維度打好媒體深度融合的“組合拳”,進行及時、全面的報道,強化傳播效果。
關鍵詞:主流媒體;新冠肺炎疫情;突發公共事件;全媒體報道;模式創新
中圖分類號:G229.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05-0163-03
一、引言
突發公共事件往往事關民生,廣大民眾都希望第一時間獲得權威的消息、客觀的事實、深入的解析,傳統媒體顯然缺乏快速、便捷的優勢,然而這正是新媒體所擁有的,而新媒體的傳播內容在真實、權威方面稍顯不足,這也正是傳統媒體的優勢所在。因此,要想最大限度滿足公眾需求,就需要傳統媒體充分利用媒體融合的優勢,提升新聞傳播的影響力,打造全新的信息融合聯動傳播格局,提高新聞報道的綜合成效。在2022年蘇州新冠肺炎疫情新聞報道這場大考中,蘇州廣播電視總臺充分發揮全媒體的“全程、全息、全員、全效”的傳播效應[1],大小屏聯動,開放共享,占據輿論陣地,展現了主流媒體的責任和擔當。
二、全速啟動應急機制??承擔起主流媒體的社會責任
新冠肺炎疫情是典型的突發公共事件,事關社會全員的利益與安全,在報道過程中,尤其要重視新聞報道的時效性、權威性和專業性,這就要求在開展新聞報道的過程中,建立一套快速反應的應急機制,保障新聞報道工作的順利進行。
(一)全員調動、毫不退縮
2022年2月14日,蘇州市發布疫情防控2022年第7號通告,公布發現4例新型冠狀肺炎疑似病例,全市、區兩級疫情防控應急處置機制立即啟動,蘇州廣播電視總臺也在第一時間啟動宣傳報道一級響應,迅速安排部署,把疫情防控報道當作重中之重,力求把最新鮮、最權威的信息第一時間傳遞給民眾。全臺上下立刻啟動24小時應急保障值班制度,主要負責人24小時在崗在線,一線采編人員全員進入“白加黑”作戰狀態,在白天全員上班的情況下,夜間實行ABC三班輪轉,每天確保三分之一的一線人員住在辦公室,全力保障24小時內容生產不下線、在崗服務不掉線,面對輿論嚴格把控,確?!爸行闹魅巍⒏敝魅?主編+記者+攝像+司機+融媒編輯”的生產小組機制,落實三審工作制度。
(二)加強統籌、有序調度
為了實現新聞報道的快速響應,對宣傳資源進行統一選題策劃、資源共享、播發安排,充分利用多位一體的全媒體傳播矩陣,按照“大屏為主,小屏為先”的原則,依托傳統大屏的權威性、專業性,根據全市疫情防控的不同階段,開展多角度、多層面的宣傳報道,及時成立蘇州戰疫應急報道團,一線采編部門聞令啟動“戰時報道”,迅速出擊深入戰疫一線,記錄抗疫全景圖,實現電視、網站、客戶端、公眾號等多元平臺發布,做到全天候全媒體發聲,第一時間把權威、真實、詳細的信息發布出去,把堅守、互助、并肩作戰的溫暖傳播出去,構建全景立體式宣傳網絡。
三、整體布局合力作戰??全媒聯動打好“組合拳”
一般來說,突發公共事件都比較復雜且瞬息萬變,民眾對于網絡新聞的關注度也比較高,因此,要打破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的壁壘,一方面要在傳統報道的形式上不斷創新,另一方面也要借力新媒體受眾廣、傳播快、交互性強等優勢,進一步探索新媒體新聞報道的形式,實現大小屏聯動,合作共贏,強化傳播效果,最大限度滿足民眾對突發事件信息的知情權。
(一)守好傳統媒體陣地
在疫情防控的關鍵階段,地方主流媒體可以說是信息傳播和服務的關鍵樞紐,也是宣傳的主陣地、主戰場,對于消除民眾顧慮、穩定社會格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疫情期間,蘇州廣播電視總臺的幾個主干新聞欄目第一時間調整為“應戰”模式,重要版面全部用于疫情防控宣傳報道,確保江蘇省委省政府、蘇州市委市政府的各項決策部署及時準確傳遞到千家萬戶。自2月14日以來,針對每天一場的蘇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派專員進駐時政閉環報道組,以最快的速度權威發布疫情信息,在電視端設置“權威發布”“共同守護”等欄目,第一時間發布權威消息,及時辟謠,持續講好抗疫一線的感人故事。真實有效的一手信息,角度新穎、內容真實、有溫度的新聞作品,能夠有效疏導公眾緊張情緒,充分發揮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用權威、及時、暖心的報道,凝聚起強大的疫情防控合力。索福瑞數據顯示,2月11日至17日,蘇州廣播電視總臺黃金時段收視份額55.32%,環比增長8.66%,主要新聞欄目收視大幅上升,大屏端報道10次亮相央視,雖然這些數據有居民“疫情宅家”的作用,但也能看得出來民眾對主流媒體的信任,越是在關鍵時刻,主流媒體的重要性和作用也越發凸顯。
(二)深耕新媒體土壤
在突發事件的報道中,在守好傳統電視陣地的基礎上,實現和新媒體的緊密互動。首先,能夠利用傳統媒體強大的輿論影響力來引導新媒體的報道基調,使之更為理性和客觀。其次,新媒體則以得天獨厚的技術優勢豐富了傳統媒體的報道內容,在全臺一盤棋的情況下,“一次采訪,多端發布,多元呈現”的運行模式,也能在人手短缺的情況下,實現傳播效果最大化。
1.“一魚多吃”做好深度融合
全媒體時代,新聞傳播形成了“新媒體優先、視覺優先、移動優先”的基本格局,在突發公共事件的報道中,媒體更要做到“跑步前行”,第一時間發布權威消息,而“一魚多吃”既能讓新聞素材搶占先機,又可以“蹭”熱度,立足傳統媒體的優勢,將報道深入化。
例如,2月17日,南京、常州、徐州等省內城市派出6000多名醫務工作者深夜馳援蘇州核酸檢測。蘇州廣播電視總臺記者連夜現場采訪醫療隊抵蘇情況,在00:18、1:58、7:18滾動發布醫療隊抵蘇及連夜工作的三條短視頻:《辛苦了!剛剛!徐州援蘇醫療隊抵達蘇州》《感謝最美逆行者!多滴援蘇醫療隊半夜剛抵達清晨就“參戰”!》《馬不停蹄!援蘇醫療隊已投入工作!》,總閱讀量超過500多萬次,極大凝聚了“蘇大強”的合力,增強了蘇州人民戰勝疫情的信心,也引發了話題熱度。次日,新聞各主干欄目再次利用素材,深度加工、后續追蹤,推出《“蘇大強”合體兄弟城市馳援蘇州》《援蘇醫療隊今日上崗 江蘇力量助蘇州戰“疫”》等一組大屏報道。這一系列“組合拳”報道,既發揮了新媒體時效快的特點,也發揮了傳統媒體權威性和專業性的優勢,起到了組合傳播、疊加傳播的良好效應[2]。
2.全平臺“量身”分發,統一調度集中“火力”
要擴大傳播效應,在推進新聞產品的全平臺播發時,也需要針對不同的平臺特性,量身定制,打造不同的融媒體產品。有的產品適合在客戶端、微博發布,有的則適合在抖音、視頻號上播發,針對不同的發布平臺,產品在文案、剪輯、風格上也要相應做出適配。例如,針對微信公眾號的特點,及時策劃推出了“主播新聞說”系列短視頻,每天新聞發布會結束后,編輯組第一時間組稿點評,讓主持人對發布會內容進行解讀,相繼推出“及時辟謠 點亮信心”“140秒了解奧密克戎”“今天的新聞發布會有這些好消息!”等短視頻,及時傳遞權威聲音,回應市民關切,做好防疫提醒,很多作品被大量點贊,并迅速在朋友圈出圈。
為了能夠握指成拳,擴大傳播的外圍影響力,蘇州廣播電視總臺第一時間在客戶端平臺提出了聚合專題,開設了“最新通告”“共同戰疫”“防控動態”“暖心一刻”“防疫科普”“縣融聯盟”“新聞發布會”“《蘇州戰疫進行時》特別節目”等8個子欄目,集納總臺所有相關報道及短視頻融媒產品,聚合傳播,并同時在微博發起統一話題——“蘇州戰疫”,通過微博、視頻號、抖音等移動端聚合產品資源,形成全媒體傳播合力。截至3月2日,“蘇州戰疫”話題詞在微博端閱讀量突破1億,在抖音端播放量超過9000萬次,在全國范圍內的傳播效應明顯提升。
3.破版直播,突破傳統邊界
傳統電視直播采集形式單一,現場參與感差,僅覆蓋電視播出,借助融媒直播平臺,不僅有更強大的網絡聚合能力,也有更廣泛的發布渠道,互動性和參與感也更強。因此,在探索媒體融合開展新聞報道的過程中,蘇州廣播電視總臺第一時間開辟了直播版塊。
首先,在“看蘇州”客戶端,對蘇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每天進行原生態直播,這種不加修飾的全景內容呈現,更具真實性、透明性,給予了觀眾較大的自主權和參與權。與此同時,新聞發布會直播團隊統籌前后期、聯動各部門,形成全媒體矩陣,及時播送疫情相關信息。值得一提的是,自第十場新聞發布會開始,新聞發布會直播團隊還同步為央視提供信號。其次,特別策劃推出的直播節目《蘇州戰疫進行時》,也實現了在電視、客戶端、廣播、視頻號、抖音號、微博號等多平臺同步直播,多元一體化的全媒體傳播矩陣,大大強化了傳播效能。據統計,《蘇州戰疫進行時》在客戶端14天總播量達963.1萬,日平均播量為68.8萬。在官方微信、抖音、微博三大平臺總觀看人次超320萬。這類大小屏聯動的直播模式,將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相融合,在新聞報道中有效加強了與觀眾的互動,對輿論進行了正面引導,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4.加快融媒轉型 全員總動員
媒體融合,最重要、最關鍵的還是在于人的“融合”,其中,又主要體現在記者隊伍的“融合”。上面千根線,底下一根針。電視、客戶端、微博、微信公號等多個新聞端口的報道需求都需要記者的串起。在疫情防控的關鍵階段、非常時期,對于一線的采編人員來說,除了供給傳統端,同時積極主動加入融媒端生產,加快了融媒的轉型,讓非常時期的新聞戰場也成為能力比武的賽場,在快節奏高效率的內容生產過程中,一批記者的融媒作戰、采制剪輯能力等都得到較快提升和鍛煉。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發生后,由于部分小區處于封閉狀態,一部分身處被封小區的采編人員脫離了傳統電視的采編流程,一個人,一部手機,深入現場抓細節、找典型,甚至是記錄自己的生活,以多樣化的個性視角,推出了眾多多元的新媒體產品。其中一些名主持名記者,更是利用自身影響力加強輿論引導和科普防疫,解讀政策,利用個人抖音賬號發布,具有良好的社會面影響力。在這樣的“轉型”過程中,傳統媒體記者思維逐漸發生了轉變,他們開始接受新事物,嘗試新技術,樹立服務意識,把更多的話語權交給觀眾,從傳統的“我拍你看、我寫你讀、我說你聽”的模式中分離出來,從而更好地向綜合型傳媒人才轉型。
四、以人為本,立足內容,匯聚社會正能量
重大突發事件往往也是媒體影響力的“試金石”,及時傳遞權威消息,回應社會關切,消除民眾的恐慌,是主流媒體的責任。在突發事件的報道中,媒體在搶占時效性的同時,更要關注內容本身的質量,用真相來釋疑,用真心來聚力,才能做好輿論導向工作,維護社會的穩定。
疫情發生后,蘇州廣播電視總臺在手機客戶端迅速開設了“防疫科普”“防控動態”等辟謠平臺,推出《加 500元半小時出核酸結果?這些新詐騙手段要警惕!》《蘇州工業園區要“封城”?謠言!》等多篇原創辟謠報道,及時解釋疫情防控中的諸多疑問,揭露疫情防控幕后工作,讓民眾加深對疫情的了解,減少對未知的焦慮。
在新聞報道中充分強調關注事件中的正能量故事,展現向善向美的力量,采編隊伍沖鋒一線,勇做蘇州戰疫宣傳的排頭兵、主力軍。對內對外加速傳遞蘇州戰疫正能量,攝像記者把鏡頭對準一線醫護、社區工作者、各行各業志愿者等,高頻次宣傳典型人物、暖心故事,讓戰疫暖流匯聚成為凝心聚力的一股洪流。如《不停被打斷的采訪 記錄抗疫一線的忙碌》,記者進行了三天連續跟蹤,拍攝了400多個鏡頭素材,記錄下了這些細節:書記喇叭、手機、對講機不離身;拍攝下了這些辛苦:志愿者們站著吃飯、年輕的社工想多分擔一點全天不休;遇到了這些溫暖:愛心企業送物上門、社區居民遇到忙碌的社工總要說一聲辛苦了。《蘇州人把艱難日子,過成了詩意江南》,記者敏銳地捕捉到一組蘇州人在櫻花雨中打傘測核酸的畫面,迅速在全國火出圈。這些走心、暖心的報道,展現了蘇州人民在疫情面前積極樂觀的態度,凝聚了共同抗擊疫情的強大精神力量,也達成了“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時代使命[3]。
五、結語
突發公共事件考驗著社會各方的應變能力,檢驗著新聞媒體的反應能力、報道能力,在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新聞報道工作中,促進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有效融合,能夠顯著提高新聞報道的反應效率和傳播影響力。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大考,蘇州廣播電視總臺充分發揮潛能,打好媒體深度融合的“組合拳”,堅持創新為先、融合為要,做大做強主流輿論,形成了反應迅速、管理靈活、內容多元、功能全面的傳播與服務體系,努力建設具有強大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與公信力的新型主流媒體,更好地承擔起社會責任和擔當。
參考文獻:
[1] 曾其勇.戰“疫”宣傳大考下地方廣電融媒傳播策略探析:以惠州市廣播電視臺為例[J].視聽,2021(8):179-180.
[2] 張瑜,梁波.突發事件報道“組合拳”創新范式初探:以現代快報在突發事件報道中的實踐為例.[J].中國報業,2021(10):19-20.
[3] 曾光偉.融合時代突發性公共事件新聞報道模式探索與創新[J].新聞文化建設,2021(11):78.
作者簡介 張瑩,碩士,記者,蘇州市廣播電視總臺《新聞夜班車》欄目責任編輯,研究方向:新聞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