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們的物質需求得到了極大滿足,越來越多的人渴望獲得更高品質精神文化方面的滿足,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的發展。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是現階段受到廣泛關注與歡迎的電視綜藝節目類型,在節目的定位上,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以儀式感、文化性和情感認同構建的價值體系引領價值風尚,從而起到良好的傳播作用,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廣泛地對外傳播,與其所具有的更大的、更好的傳播價值有關。作為肩負傳播民族文化、展現文化魅力和科普文化知識重任的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其傳播路徑創新正在成為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文章主要分析討論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傳播路徑創新的相關內容,希望對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的發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文化;綜藝節目;對外傳播;路徑;創新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05-0175-03
現階段傳統媒體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并存,以電視媒體為代表的傳統媒體的權威性正在受到新媒體的沖擊。電視綜藝節目因其娛樂性受到了廣泛的歡迎與關注,是現階段電視媒體在各類節目中發展的重點,而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因在娛樂性的基礎上結合了文化性,使節目的內容與形式都上了一個檔次,成為時下的寵兒。因此在新媒體環境之下,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的傳播創新路徑就有了更多選擇。
一、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的特點
現階段我國的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更加注重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展示,更加注重滿足人民群眾日益高漲的文化需求與電視媒體在新媒體環境中的發展需求,而這也是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的顯著特點。
(一)更加注重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展示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詩詞大會》《國家寶藏》《聲臨其境》等,這些現象級的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所呈現的核心理念就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展示,漢字、詩詞、配音、文物等都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對于這些傳統文化藝術形式與載體的展現,是一種文化自信的體現。
在傳承與展示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更像是電視綜藝節目中的一股清流,不過分娛樂化,反而更注重內容上的厚重感與形式上的儀式感,很好地將對節目效果的追求與電視媒體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相融合,真正發揮寓教于樂的作用。而且,通過觀眾的反應來看,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往往能收獲更多好評,吸引更多關注,同時兼備話題性與熱度,這在另一個方面也體現出人民群眾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與重視,體現出人們對高品質精神文化的追求。
(二)更加注重滿足人民群眾日益高漲的文化需求
每一檔電視綜藝節目產生與發展的背后,一定是市場的需求與觀眾的需要,只有人民群眾希望看到這樣的電視綜藝節目,電視綜藝節目才能獲得可觀的收視,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之所以能夠廣受關注,好評如潮,正是因為人民群眾日益高漲的文化需求。
現階段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的制作播出,更加照顧到現代人的思維意識與觀看習慣,很多節目致力于解決現代人在文化方面的困境,比如提筆忘字、對文化一知半解等。在各類學習文化、了解文化的方式中,觀看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顯然是更加輕松、直接的,更符合大眾審美習慣,能夠在極大程度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高漲的文化需求。
(三)更加注重電視媒體在新媒體環境中的發展需求
在新媒體環境中,信息內容的同質化與淺層化是各類媒介存在的普遍不足,這類問題在電視綜藝節目中也普遍存在,往往同類型的電視綜藝節目在同時期內就可能出現多檔。但是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因其策劃制作的要求較高,往往具備較大的模仿難度,容易使觀眾在第一時間捕捉到該節目的獨特之處,從而增強觀眾的黏性[1]。
總體上來看,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是電視媒體在新媒體環境中堅持“內容為王”原則的勝利,有利于滿足電視媒體在新媒體環境中求生存、謀發展的迫切需求。同時,相比于其他傳統媒體,電視媒體具有更加權威、更加直觀的優勢。在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播出時,這些特點能夠有效促進節目效果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電視媒體能夠通過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重新樹立媒體形象,從而實現與時俱進并再次樹立權威。
二、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對外傳播的價值
新媒體時代,文化學習氛圍的欠缺與主流價值觀的傳播受阻等問題正不斷凸顯,容易造成民眾在看待部分問題時產生偏執,從而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而解決文化學習氛圍欠缺與主流價值觀傳播不足等問題,正是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價值傳播的體現。
(一)解決文化學習氛圍缺失的問題
對于文化的獲得,一是加強學習,二是潛移默化地影響,這兩點都可以通過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而實現。以《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為例,漢字是人們無時無刻不在使用的工具,是最具我國文化特征的符號。在《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能堅持到最后的是極少數人,看似簡單地聽寫,其實暴露了現代人對漢字文化學習的缺失與基礎的不牢靠。《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不僅在全民中掀起了學習漢字的熱潮,更創造了更有益的寓教于樂學習漢字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優化了整個社會的文化學習氛圍,引發了針對漢字文化學習的思考,而且這種氛圍的營造與思考的引發是具有廣泛性與基礎性的[2]。在堅定文化自信已成各方共識的背景之下,對于文化學習氛圍的營造就顯得更有意義,也在很大程度上凸顯了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對經濟社會進步發展的作用。
(二)解決主流價值觀傳播不利的問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國的主流價值觀,而它的由來正是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優秀傳統文化在對人性格的塑造與行動的指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個人只有具備良好的性格與行為習慣,才能夠在社會中得到較好的發展。
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能夠對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行傳播,同時也是對主流價值觀的傳播,是對人們性格的塑造與行動的指引進行的正面幫助[3]。
三、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傳播的問題
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在與其他電視綜藝節目進行比較的過程中,因其所具有的特點與傳播價值,往往能呈現出更好的優越性,從而在一段時間內成了電視媒體重點打造的電視綜藝節目類型。但是隨著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節目被制作出來,而觀眾在觀看這些節目的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削弱觀眾觀看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的興趣與耐心,也進一步影響到了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的傳播效果。
(一)節目涉足的文化領域有限
現階段,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涉足的領域較為有限,而且存在跟風的情況,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對同一文化領域的呈現出現了趨同性,還存在內容的同質與形式的僵化,使得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起初給到觀眾的新鮮度正在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審美的疲勞。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出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在創新方面的動力不足。
(二)節目出現“泛娛樂化”不良現象
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本質上屬于綜藝節目,是綜藝節目就要滿足娛樂化的需求,因此部分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會邀請知名的明星參與到節目錄制當中。但是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會因為明星嘉賓自身的流量效應而使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出現“泛娛樂化”的不良現象,特別是經網絡渠道傳播時,碎片化、片段化的網絡傳播很難保證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文化主題展現的完整性,傳播的內容更多聚焦明星嘉賓的舉動表現,使得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的文化傳播效果大打折扣。
(三)節目傳播的連續性不足
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往往存在傳播連續性不足的情況,剛剛播出的時候呈現大熱態勢,而隨著播出的結束,節目的傳播也就到此為止,不會再有連續性,這主要是因為現階段的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無法產生“破圈”效應,只是單純地就文化論文化,文化本身的嚴肅性不適合過多的討論與評價。另外,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的形式普遍簡單化,所涉及的內容也較為直接,缺乏一定的韻味與新意,這也是導致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傳播連續性不足的原因之一。
四、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傳播路徑創新分析
現階段,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正迎來發展的黃金時期,無論是現階段對傳統文化傳承與展示的重視,還是對人民群眾日益高漲的文化需求的滿足,以及電視媒體在新媒體環境中的發展需求,都對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的發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在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發展的過程中,如何實現傳播路徑的創新成為關鍵。
總體來說,結合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自身特點,結合新媒體時代變革與發展的特征,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傳播的創新主要包括以下三條路徑:實現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傳播形式的多元化,實現全媒體生產機制的變革,組建可用于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傳播的多媒體矩陣。
(一)實現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傳播形式的多元化
目前看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涉足的文化領域是漢字,《中國詩詞大會》涉足的文化領域是詩詞,《聲臨其境》涉足的文化領域是配音,《國家寶藏》涉足的文化領域是考古,基本涵蓋了人民群眾見過、聽過、關注過的文化領域。針對這些人民群眾關注或者了解的文化領域,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應該在傳播形式上呈現多元化,以匹配這樣的關注程度。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現階段新媒體環境當中,年輕一代正在成為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的主要觀眾人群,他們受新媒體信息接收方式與閱讀習慣的影響,更適應于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傳播形式。為此,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應該在這個方面實現突破,只有把握住了年輕一代觀眾群體的特點,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才有未來。
(二)實現全媒體生產機制的變革
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的全媒體生產機制變革,主要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第一,要通過新電視技術的運用,改變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形式簡單直接的現狀,真正實現“文化”與“綜藝”的默契融合。第二,以開放進步的眼光看待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的制作策劃,在深入挖掘和集中展示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注意為傳統文化賦予新的時代意義,緊跟潮流,使傳統文化能夠與時俱進[4]。第三,借助新媒體技術,搭建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傳播矩陣,建立符合現階段傳播需求的宣發體系,以宣發渠道的多樣、多元保障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傳播的有效性,從而實現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的全面化傳播與展現。第四,要大膽嘗試VR、AR等新興技術,在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中營造具有科技感的氛圍,借助這些新技術實現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制作水準的提高以及傳播效果的提升。第五,要加強對可視化場景環境的優化,在思想上高度重視在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中對視覺場景環境的營造,使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更具趣味性與直觀性,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構建觀看文化類綜藝節目的沉浸式體驗。
(三)組建可用于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傳播的多媒體矩陣
在新媒體環境中,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要想實現對外傳播的路徑創新,就一定要建立可用的多媒體矩陣,從而打通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傳播的壁壘。從總體上來看,對于組建可用于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傳播的多媒體矩陣,有兩方面的要點需要注意。
第一個是利用華文媒體,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展現,是對我國文化實力的直觀展現,這樣的文化傳播對于海內外的華人都是有益的,能夠增強民族認同感與文化自信心。特別是在利用國外華文媒體進行傳播時,要注意將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入國際主流的傳播文化當中,形成自身的品牌效益與影響力,使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可以通過新媒體矩陣擁有更大的傳播空間和更好的傳播效果,從而進一步提升我國優秀文化參與國際文化市場競爭的硬實力[5]。
第二個是注意用好新媒體矩陣的互動功能與社群效應,不僅僅是對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進行內容的傳播,更要重視對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文化內涵與時代意義的新媒體討論,只有加強討論才能制造熱度,只有“燃燒”熱度才能確保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能夠長久傳播下去。而且,在討論的過程中,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會成為一種現象,從而實現吸引更多人加入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了解、觀看、討論的行業當中,進而實現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傳播路徑的創新與效果的提升。
五、結語
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在傳播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群眾日益高潮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對于重塑主流價值體系具有重要意義。在如今特別強調文化自信與文化競爭力的情況下,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要把握時代特征,突出文化優勢,整合文化資源,打破傳播壁壘,建立傳播矩陣,從而實現傳播效果的有效提升,真正做到對中華文化與中華文明的集中展示。
參考文獻:
[1] 章蕊.打造原創節目彰顯文化自信:淺談文化綜藝節目的創新與發展[J].數字傳媒研究,2021(5):9-13.
[2] 劉波,蔣瀟瀟.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對外傳播的路徑創新[J].中國電視,2021(10):20-23.
[3] 馬浩藝.中國文化類綜藝節目在跨文化傳播中面臨的窘境與突破:以CCTV《國家寶藏》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20(2):221,223.
[4] 蒲進,韓瑞雪.文化產業視域下文化類綜藝節目發展和影響探析[J].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2):69-71,79.
[5] 楊曉茹.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的升級之路:基于《上新了·故宮》的創新分析[J].電影評介,2019(23):181-184.
作者簡介 謝麗亞,本科,編輯,研究方向:節目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