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由于工農群眾在政治上翻了身,物質生活得到改善,他們對文化藝術的需求也日益迫切。重慶圖書館館藏西南大區時期(1949—1954年)文學藝術類圖書正是在這個大背景下創造產生的。為了充分挖掘館藏,摸清反映西南大區存續期間文藝發展狀況的圖書存藏情況,更好地揭示和推介文獻內容,文章以館藏西南大區時期文學藝術類圖書為研究對象,經過系統梳理與總結發現這一時期的圖書過百種,散存于民國文獻書庫、基藏書庫及地方文獻書庫。文獻分為黨的文藝政策理論及工作方針、西南人民迎來新生、軍旅題材、生產建設題材、少數民族題材以及西南傳統文藝的傳承與發展等六類,對內容進行詳細介紹以及為重點文獻撰寫提要,著力反映西南大區時期的文藝創作、發展情況,為相關學者研究提供史料依據和參考。
關鍵詞:重慶圖書館;西南大區;文學;藝術;文獻整理
中圖分類號:G25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05-0199-04
一、西南大區的成立及西南人民圖書館的創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曾在全國實行大區一級行政區劃。西南大區轄云南、貴州、西康三省,川東、川西、川南、川北四個行署,以及重慶和西藏。西南大區僅存在短短四年多時間,從1949年解放大西南戰役發動開始,到1954年11月西南軍政委員會撤銷結束。
1949年,隨著劉鄧大軍進軍大西南,西南7000萬人民迎來了新社會,并在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軍政委員會和西南軍區的直接領導下,開展了剿匪肅特、減租退押、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三反五反、民主建政、恢復和發展工農業生產等一系列轟轟烈烈的斗爭和建設。
伴隨火熱的斗爭及建設熱潮,西南大區的文藝創作也邁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與全國其他地區一樣,西南大區在文藝戰線上,堅決貫徹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執行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方針,以飽滿的熱情盡情歌頌新時代、新生活和工農兵大眾。
1950年4月25日,根據西南軍政委員會文教部的指示,“國立羅斯福圖書館”更名為“國立西南人民圖書館”,不久又去掉“國立”二字,更名為“西南人民圖書館”,后經核定,命名為“西南圖書館”。
l954年,隨著全國的發展形勢大好和各行業的蓬勃發展,西南大區撤銷后,西南人民圖書館的領導關系先后轉交四川省、重慶市。
1955年5月,為了適應圖書館事業發展的需要,原來的西南人民圖書館、重慶市圖書館、北碚圖書館合并成立新的“重慶市圖書館”。
1987年,重慶市圖書館更名為“重慶圖書館” [1]。
二、重慶圖書館館藏西南大區時期文藝類文獻概況
重慶是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軍政委員會以及西南軍區的駐寓地,是西南大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重慶圖書館的前身就是西南軍政委員會文教部直接領導的“西南人民圖書館”,得此天時地利之便,該館收藏了大量的西南大區文獻。
據統計,館藏西南大區時期《重慶日報(1952)》《四川日報(1952-54)》《西康日報(1950-54)》《新黔日報(1950-54)》《川東報(1952)》等報紙17種,《西南衛生(1951-52)》《財經通報(1949-50)》《貴州商情(1951-53)》《學習通訊(1953-55)》《青年生活(1950-51)》等期刊98種,各類圖書853種,其中文藝方面的圖書過百種,散存于民國文獻書庫、基藏書庫及地方文獻書庫。
這些文獻多角度地反映了西南大區時期的文藝創作、發展情況,能夠為從事西南當代文藝史以及新中國文藝史研究的學者提供豐富的史料依據和參考。但令人惋惜的是,這些文獻長期束之高閣,無人問津。資料挖掘整理的匱乏,也直接導致了學者研究的困難和成果的稀少。
三、相關文藝圖書分類研究
文章整理研究重慶圖書館館藏西南大區存續期間(1949—1954年)所產生的反映西南大區文藝發展狀況的圖書。根據館藏實際,按照內容對文獻進行分類整理研究,并為重點文獻撰寫提要。
(一)黨的文藝政策、文藝理論及工作方針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由于工農群眾在政治上翻了身,物質生活改善,他們對文化藝術的需求也日益迫切。為了適應勞動人民的要求,有步驟地在統一計劃下開展文化藝術工作,迎接即將到來的文化藝術高潮,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一九五零年全國文化藝術工作報告與一九五一年計劃要點》指出,解放一年以來,全國文化藝術工作總方針是普及與提高人民新的愛國的文化,而以普及為第一位的任務。在文化上的新舊統一戰線與公私兼顧原則下,一方面鞏固和發展新的文化、藝術事業,另一方面有步驟有重點地改革舊有文化藝術事業;一方面鞏固和發展國家經營的文化藝術事業,另一方面領導私人經營的文化藝術事業,并有重點地扶助這些事業,使其更有計劃性,能與國營的文化藝術事業取得良好的配合。在整個文化藝術工作中,首先選擇那些對于開展普及工作最為重要,在廣大人民群眾中間最有影響力的部門作重點來進行[2]。
重慶圖書館館藏由重慶市人民政府文化局辦公室編印的《文化工作手冊》分為第一輯(1952年)、第二輯調查研究???953年)和第三輯文化館工作專輯(1953年)。
第一輯分兩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收錄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關于電影發行放映工作、戲曲改革等的指示,以及對當前文化藝術工作的總結和經驗;第二部分是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頒發的對珍貴古跡、文物、圖書、建筑等的保護辦法,以及對出版業、印刷業、期刊登記、電影院、劇場、廣告等文化藝術行業的管理條例。
為弄清重慶市文化工作的基本情況,1952年8月,重慶市文化局成立了重慶市文化工作調查研究委員會,就1950年1月到1952年10月的全市電影、藝術、社會文化、出版發行等工作做了一次深入的調查,并分情況進行總結整理,形成了《文化工作手冊第二輯·調查研究??贰T撦媽?涍^兩個多月,調查了全市七個區、五個縣(市)的文化事業單位、群眾團體、工廠礦場和重點鄉村,直接動員群眾300余人,對重慶市電影院映出情況、各劇團演出情況、戲曲班社藝人情況、工人文化藝術活動情況、戲劇活動發展情況、群眾文化藝術活動情況、各區文化室情況、印刷廠情況等作了詳盡統計[3]。
第三輯文化館工作專輯收錄的是重慶市文化局文化館工作報告以及文化館音樂工作、美術工作、幻燈工作和農村圖書館推廣工作的開展情況。
《文藝工作參考資料》第一輯、第三輯、第四輯,西南軍區政治部編印,1950年發行。這是一套匯集領導干部關于文藝工作的講話和文藝工作者關于文藝創作、理論、經驗的小冊子,包括《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毛澤東)、《新的人民的文藝——在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上關于解放區文藝運動的報告》(周揚)、《文藝創作的問題》(茅盾)、《戲劇創作中的幾個問題》(賀敬之)、《文藝作品必須善于寫矛盾和斗爭》(何其芳)、《民歌與中國新興音樂》(冼星海)等。
《一九五一年下半年全軍區文藝工作者學習文集》,西南軍區政治部編,1951年發行。該文集是為了有計劃地執行總政關于全軍文工團隊干部學習的規定,幫助部隊文藝工作干部提高思想,特別是提高創作思想,進一步明確文工團工作方向而編印。
館藏此類文獻還有《關于<武訓傳>的討論和批判》(西南人民出版社編輯部編,1951年,西南人民出版社)、《應當重視電影<武訓傳>的討論》(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編,1951年)、《關于<紅樓夢>的討論》(中國作家協會重慶分會、重慶市文學藝術工作者聯合會編,1954年,重慶人民出版社)等。
(二)西南人民邁入新時代
1.新社會的謳歌
西南解放后,工人階級帶頭,全社會各行各業文藝創作熱情高漲。他們通過解放前后的切身體會、新舊社會的鮮明對比,表達解放的喜悅和對未來寄予的期望。館藏代表作品有鄧小平同志題寫書名的報告文學集《解放一年》(中華全國文學工作者協會重慶分會,1951年)、《我向毛主席宣誓(工人文藝創作)》(重慶市總工會籌備委員會,1951年)、《西南人民勝利大歌舞》(西南軍政委員會文教部文藝工作團,1950年)等。
2.舊思想的轉變
這類文藝作品主要反映了在《婚姻法》的宣傳和農業互助合作化運動中,表現出的新舊兩種思想價值觀念的矛盾和沖突,描繪了在新的社會環境中出現和成長的新人形象,以及他們身上體現出的新的思想境界和道德面貌。這類作品有獨幕話劇《桂枝和大有》(王肇翰,1953年),短篇小說《喜期》(石果,1952年)、《王大蘿卜》(毛錦生,1952年)、《社務委員》(揚禾,1954年)、《熱愛祖國的人》(遙攀,1951年)、《姜老三入黨》(李南力,1950年)等。
(三)軍旅題材文藝作品
1.人民解放軍進軍大西南文藝作品
1949年11月—1950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及第一、第四野戰軍各一部,采取大迂回、大包圍的作戰方針,迅速殲滅了殘存于西南的國民黨軍,解放了四川、云南、貴州三省及西康省大部地區。隨著解放軍進軍大西南,涌現出了一大批文藝作家,他們創作了詩歌、小說、散文、音樂、美術等諸多優秀文藝作品。重慶圖書館藏有報告文學集《進軍西南實錄》(穆欣,1950年)、《戰斗紀程》(杜炳茹,1950年)、歌曲集《進軍大西南大合唱》(陳大熒等,1949年)、美術集《進軍西南木刻集(美術作品集)》(艾炎等,1951年)等。
2.和平解放西藏及其建設文藝作品
為了完成祖國大陸的最后統一,人民解放軍在兩年多的時間里,跋涉2000多公里,翻越十幾座4500米以上的雪山,跨過幾十條大小冰河,穿越渺無人煙的原始森林和沼澤草地,克服重重困難,付出巨大犧牲,終于在藏族人民積極支持和熱烈歡迎下,在祖國的邊疆筑起了一道鋼鐵長城。
反映戰士們進軍西藏的戰斗和生活的館藏文藝作品有《康藏高原上的開路先鋒》(新華社重慶,1950年)、《進軍西藏的第一仗——記西南軍區工兵部隊英勇修建新(四川新津)、甘(甘孜)干線》(人民日報,1950年)、《與雪山冰河搏斗,向西藏堅決進軍》(新華社重慶,1950年)、《突破空中的禁區——記人民空軍在進軍西藏中的空運工作》(新華社,1950年)、《梅里雪山的日日夜夜》(1952年)、《雪山進軍》(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軍區政治部,1953年)、《康藏高原詩選》(吳忠,1952年)等。
3.抗美援朝文藝作品
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人民志愿軍為了保家衛國赴朝參戰,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用血肉之軀打破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為新中國贏得了勝利和尊嚴。同時,一系列抗美援朝戰爭題材的小說、詩歌、歌曲應運而生。館藏代表作品有表現普通民眾對抗美援朝的熱情支持、送子上前線的短篇小說《歸來》(沙汀,1951年)、《這就是力量》(吳恩楠,1952年),抗美援朝歌集《保衛和平力量大:川東軍區創作歌集之一》(重慶聯合圖書出版社印行,1951年)等。
(四)生產建設題材文藝作品
1.產業工人樂觀精神
解放初期,西南原本就落后的工業生產在遭到國軍潰逃時的破壞后變得奄奄一息,很多工廠都只剩殘垣斷壁。但是經過勤勞智慧的工人群眾兩年來的努力,西南工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復和發展。
獨幕四川方言話劇《老當家》(李興榮,1953年)、獨幕話劇《咱們是主人翁》(呂融,1953年)、紀實散文《在九龍坡的碼頭上——記第一部整體客車的起卸》(邱秦,1952年)、小說《找到了竅門》(楊建民,1952年)與《我是一個泥水工——一個青年工人的筆記》等從不同角度反映出解放初期大西南的工人群眾對于社會主義建設與生產的極大熱忱,以及青年知識分子參加工業建設后的心理轉變過程,表現了新社會的工人群眾一種特殊的感情,當困難帶給人極大的壓力時,人反而會表現出鋼鐵般的意志。
2.重點基建工人忘我精神
成渝鐵路和寶成鐵路作為解放初期西南的兩項重大交通工程,是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興建的,它們的建成對西南地區的資源開發和物資運輸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
紀實散文《征服》(張曉,1952年)、《當隧道打穿的時候》(劉滄浪,1954年)、《老工長》(雁翼,1954年)、《老許》(李敏、四維,1954年)、《紅旗落在刻印組》(胡錫純,1954年),詩歌集《戰斗在千山萬水間——寶成鐵路工地詩歌集》(鐵道部第二工程局政治部宣傳部,1954年),通訊集《戰斗在寶成鐵路工地上的英雄們》(匡于中,1954年)、《在勝利前進中的寶成鐵路》(鐵道部第二工程局政治部宣傳部,1954年),圖片集《修筑寶成鐵路的人們(寶成鐵路工地素描集)》(呂琳繪,劉滄浪作詩,1954年)等以成渝鐵路和寶成鐵路建設為背景,描寫了勞動人民在和平建設時期面對困難熱情高漲,積極學習各種技術,憑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提高了工效,順利完成工期,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3.農業生產新發展
這類作品通過新中國成立前后農民生活的對比,表現和歌頌農村新生活、新氣象和農民群眾新的精神面貌?!顿F州農民翻身影集》(貴州省文學藝術工作者聯合會、貴州省人民政府文化局美術工作室,1953年)、四川方言話劇《芭蕉頭》(楊奇,1953年)、短篇小說《新的孔村》(李南力,1946年)等表現了翻身農民在自己的土地上辛勤工作,努力把日子越過越好。
(五)少數民族題材文藝作品
1.民族同胞迎來新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西南邊疆少數民族徹底擺脫了壓在身上的重重大山,實現了民族的解放,他們不僅在政治上翻了身,經濟生活也得到了改善,并開始追求文化上的進步和提高。短篇小說《當蘆笙吹響的時候》(彭荊風,1953年)、通訊集《兩年來的西康省藏族自治區》(王甸,1954年)與《活躍在祖國邊疆上的西康青年》等生動地介紹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輪廓,展現了少數民族同胞在政治、經濟、文化生活各方面的新面貌。
2.民族融合的新面貌
西南是我國少數民族最為集中的地區,解放初期,西南7000多萬人口中,少數民族約有1000多萬。在當時的幾個大行政區中,西南是民族問題最突出的區,而且情況相當復雜[4]。時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書記的鄧小平提出,“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務是搞好團結,消除隔閡”。在進軍西南的過程中,解放軍積極團結少數民族,在少數民族同胞的支持和共同努力下,西南得到了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央及地方政府又派遣民族工作隊,組織教師、醫生以及農林牧等各方面的人員進駐少數民族地區,幫助少數民族群眾發展生產,改善生活[5]。散文《西康藏民支援我入藏部隊》(新華社,1950年)、《訪問康北》,短篇小說《第一次醫治》、《牛》(李喬)、《為了生命》(洋溢)、《一面錦旗》(梁劭沖)、《奪噶吉運軍糧》(王偉)等文藝作品真實、樸素地反映了邊疆少數民族軍民的生活,體現了邊疆人民的高度覺悟精神,表現了漢族和少數民族互相信任、互相幫助、團結友愛的民族情誼。
(六)西南傳統文藝的傳承與發展
西南地區民族眾多,山川縱橫,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孕育了包括歌謠、舞蹈、服飾、語言、樂器、建筑、手工藝等在內的豐富多彩又別具一格的傳統文化藝術。重慶圖書館所藏此類文獻資料主要有地方戲曲、四川竹琴、云南民歌、民間剪紙藝術和少數民族圖案等。
地方戲曲:《白毛女:川劇》(胡裕華改編,1951年)、《柳蔭記:川劇》(西南川劇院,1954年)、《望娘灘》(李明璋,1954年)、《四川戲曲曲藝音樂選集》(重慶市人民政府文教局,1950年)等。
四川竹琴:《四川竹琴·第一集》(重慶市人民政府文化局,1954年)選擇了其中較有特色的三國故事唱段,大部分是根據藝人的底本和口述本整理而成,還有一部分是根據收集的坊間刻本整理而成,基本上保持了原來的面貌。
云南民歌:《云南民歌·第一集》(昆明文聯、音協,1951年)分上、下兩輯,上輯是漢族民歌,共99首,包括山歌和小調兩類,下輯是少數民族民歌,包括18個少數民族地區的歌曲75首,內容主要是歌唱愛情、贊美勞動、歌頌民族光輝歷史。《云南民間音樂:花燈·第二集》(昆明音樂工作者協會,1952年)是花燈調和少數花燈里面的舞曲,包括昆明、玉溪、彌渡、滇東北四個地區的150多首花燈音樂材料。
民間剪紙藝術:《四川民間剪紙刻紙集》(成都藝術??茖W校研究室、四川人民出版社編輯部,1953年)收集了在四川廣大農村流傳的民間裝飾藝術中最受勞動人民喜愛的“鉆子花”和“剪紙”共118幅。這些作品是民間藝人用高度的智慧創造出來的,流露出農民對于勞動生活的熱愛。
少數民族圖案:《西南少數民族圖案集》(西南美術專科學校實用美術系,1954年)所介紹的少數民族圖案是根據西南民族學院(現西南民族大學)搜集的西南少數民族文物摹繪的,包括服飾花紋、刺繡、挑花、編織、蠟染等,其中以苗族的圖案最多,布依族、羌族、彝族、傣族、藏族、壯族、侗族等的圖案數件。圖書為彩色印制,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四、結語
從文藝史的角度而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文藝作為新時期文學的開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文藝史鏈條上承上啟下、不可或缺的環節;西南大區文藝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文藝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文藝從新民主主義文藝向社會主義文藝過渡的一個區域縮影,值得文藝界和學術界深入整理與研究。
參考文獻:
[1] 重慶圖書館.重慶圖書館館史(1947—2007年)[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12.
[2] 重慶市人民政府文化局.文化工作手冊:第一輯[M].重慶:重慶市人民政府文化局辦公室編印,1952:7.
[3] 重慶市人民政府文化局.文化工作手冊:第二輯·調查研究??痆M].重慶:重慶市人民政府文化局辦公室編印,1953:48.
[4] 謝撼瀾.建國初期鄧小平對西南少數民族工作的開創性貢獻[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4,28(9):101-106.
[5] 張曉瓊.建國初期黨在西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分類指導政策[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7(4):15-20.
作者簡介 周黎,本科,館員,研究方向:圖書資料、信息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