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雨 武峻
【摘要】作為舶來品,街舞自從傳入中國以來,一直處于小眾、地下、邊緣的地位。直到2018年,優酷和燦星制作聯手制作的《這!就是街舞》的播出,街舞文化才真正進入到大眾視野,在整個社會文化中形成了一種媒介景觀。本文以亞文化為研究視角,通過對《這!就是街舞》這一現象級網絡綜藝節目作為個案進行研究,探究青年亞文化在網絡綜藝節目中的風格呈現與收編。
【關鍵詞】青年亞文化;街舞文化;《這!就是街舞》;收編
中圖分類號:G241?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2.06.082
自2018年以來,街舞文化在網絡綜藝節目中全面爆發。優酷、愛奇藝相繼推出了聚焦于街舞文化的網絡綜藝節目《這!就是街舞》、《熱血街舞團》,兩檔節目風靡網絡,一時間內街舞成為了一種全民熱捧的舞蹈形式。《這!就是街舞》連續推出了4季節目后,微博話題#這就是街舞#閱讀量高達535億,討論次數達2.7億。《這!就是街舞》第三季被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評定為2020年度優秀海外傳播作品。可見,《這!就是街舞》儼然已成為口碑與收視雙高的綜N代節目。而街舞文化作為青年亞文化的典型代表,在網絡綜藝節目的創作中并非對其照單全收,而是通過收編手段凈化亞文化對主流文化的抵抗意義,在節目制作和傳播過程中將亞文化整合至自身框架。
1. 街舞作為青年亞文化的外在呈現
街舞,源自20世紀60年代末的美國黑人青少年,與DJ、說唱、涂鴉共同構成了“嘻哈文化”。這種來自社會底層的街舞文化,根植于亞文化群體,有著街頭的風貌,表達了黑人群體的內心需求,它以反叛的形式顛覆了人們傳統的藝術觀念,以個性化的風格凸顯了這一群體的姿態和聲音。在網絡綜藝節目《這!就是街舞》的場景、服飾造型及競賽規則的設計上還原了大量的街舞審美符號,展現出來了街舞的亞文化個性。
1.1 場景呈現
街舞文化本就誕生于美國貧民窟的戶外街頭,其表演場景具有典型的街頭氛圍。《這!就是街舞》節目在場景設計上便是迎合了街舞誕生之初的街頭氛圍,將“街道”作為核心元素,分為四條風格各異的街道:沉浸式體驗的魔都國潮街區、機能風未來街區、OldSchool風格的美國西海岸滑板街區、動漫風的日本碼頭街區。在街道場景設計中融入了滑板、動漫、機甲、涂鴉等景觀符號,從而烘托出街舞的自由、無拘無束的特征。
1.2 服裝造型呈現
《這!就是街舞》節目在選手及導師的服裝造型設計上基本符號街舞舞者的裝扮。街舞舞者的裝扮本身是融合了美國工人階級文化、印第安文化以及黑人文化的產物,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印度教和印度文化的影響而具有一部分亞洲民族特征。其代表性的服裝為寬大的牛仔褲、夸張的短袖工恤、顏色大膽,穿滑板鞋或者籃球鞋,部分舞者蓄起長發,梳爆炸頭和臟辮,經常還會使用發帶或用頭巾等頭飾,或戴棒球帽。節目中選手的服飾造型元素基本符合,服裝以寬大而鮮艷的工恤、背心、運動夾克、滑板褲、運動鞋為主,拉鏈、流蘇、破洞、不對稱的設計細節和豹紋、迷彩等圖案的使用展示出嘻哈的時尚風格,搭配棒球帽、頭巾、護腕等配飾,不少選手蓄有黑人色彩濃厚的臟辮、爆炸頭等發型,遵循了街舞的獨特審美。
1.3 競賽規則呈現
在街舞文化中,舞者之間的競爭稱為Battle,即斗舞。斗舞的最初形態是美國黑人青少年幫派之間爭奪地盤的尋釁。青少年們用舞蹈對決代替真正的斗毆,減少了流血打斗,使得街舞不可避免地帶上了針鋒相對的色彩。在《這!就是街舞》的競賽規則設計中,節目組則引入了街舞文化中的Battle文化。在第三季節目中的第二賽段,即105進70的比賽中,更是將“不服挑戰”作為了核心的競賽規則,鼓勵選手之間互相挑戰,允許競爭對手之間在舞臺上進行適度的氣勢壓制和互相嘲弄,保留了街舞競技的沖突氛圍。
此外,節目在道具的選取上也對街舞競技的氛圍進行了還原。比如用丟毛巾的方式對選手的表現進行投票選擇,用旋轉可樂瓶(啤酒瓶)的方式決定選手的表演順序等。毛巾、可樂瓶(啤酒瓶)等道具是美國街頭青少年們在街舞競技中實際使用到的物品,這些道具的選取與還原也突顯了街舞的草根身份。
2. 主流文化對街舞亞文化的收編
伯明翰學派提出了主導文化對于亞文化的收編方式:“一是將亞文化符號(服裝、音樂等)轉化為大量生產的物品;二是支配的團體(如警方、媒體、司法系統)對越軌行為‘貼標簽’和重新界定。”即為商品收編和意識形態收編。
2.1 意識形態收編
近年來,隨著網絡綜藝節目的數量與規模逐漸壯大,其內容質量與價值導向也引起了強烈的政策關注。2017年7月,廣電總局針對真人秀節目提出:對于社會廣泛參與選拔的才藝競秀類節目,要組織專家從主題立意、價值導向、思想內涵、環節設置等方面進行嚴格評估,確保節目導向正確、內容健康向上方可播出。2020年2月,廣電總局又發布了《網絡綜藝節目內容審核標準細則》,對于人員選用及言行舉止、節目制作等方面都提出了具體的指導性要求。
《這!就是街舞》將節目口號設定為“為愛而戰”,將街舞文化的核心打造成為了“和平、尊重與愛”,有意識地對街舞的風格意義進行積極的重新詮釋,來減輕街舞的抵抗性制造的文化噪音。
首先,在節目的創作中,在主流文化下重新界定街舞文化。比如,由于廣電總局曾在2018年提出的“四個堅決不用”標準,節目在表演過程中不允許選手漏出紋身,不能穿帶有禁忌符合的衣服等等,這些都使得原本將街舞抵抗情感具像化的物質載體被直接消除。
第二,在包裝制作中,節目組通過置換能指、打破符號意義等多種手段轉移觀眾的注意力。街舞作為一個文化符號,任何能指的替換都會使其原本的所指發生偏移,從而無法準確到達意義的源頭。《這!就是街舞》節目組在選手進行街舞表演的過程中添加了大量的“名詞解釋”式花字,對選手的街舞動作進行介紹。觀眾接收到的是沒有語境的詞語和“街舞”這一形式,是浮于表象的娛樂化產物,而其精神內核則被隔絕在外。這種通過“名詞解釋”式的花字科普在一定程度上使不熟悉街舞的觀眾避免與節目內容脫節,滿足了觀眾對街舞的好奇心理,符合節目對街舞文化進行大眾化推廣的宗旨,但是又巧妙地將觀眾對街舞的認知控制在了淺嘗輒止的層次。
第三,將傳統文化深度融合于節目創作中。媒體是傳播傳統文化的主力軍,廣電總局對廣播電視媒體提出了“要自覺肩負起弘揚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社會責任,堅持正確導向,突出‘中國夢’主題,體現當代中國價值觀念,提高文化品位,反映現實生活,引導全社會樹立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的精神”的要求。《這!就是街舞》在音樂的選擇、舞蹈主題、編排、道具等多個方面都融入了大量的中國元素。比如第三季第六期節目中,張藝興戰隊的考核主題定為“陰·陽”,緊扣“中國風”的主題,他提到“我們最內心、核心的東西是我們中國民族的東西,這也是我們這一代街舞人,應該更多地去學習好的、新鮮的文化,然后融合我們國家自己的文化,把不一樣的街舞風格慢慢體現出來。”在《俠隱》《丹青》兩支舞蹈表演中,融入了中國傳統服飾、琵琶、毛筆等傳統文化元素,并且在舞蹈編排中刷新了街舞概念,將俠客之魂與文人之韻展現地淋漓盡致。在第四季節目中,節目組更是呈現了來自國外選手,比如布布等人的中國風街舞。街舞不僅有了中國化的表達方式,更是以中國元素為主打賣點,推向了世界的舞臺之中。
第四,街舞不僅是一種舞蹈形式,同時也是一種可以表達某種特殊意義的象征載體。在《這!就是街舞》中,主流文化通過對街舞象征意義的征用,使得街舞的象征意義“主流化”。節目中的街舞競技和街舞專業賽事之間有所不同,節目將0ld School的Freestyle Battle和New School的編舞齊舞對決納入同一個競技體系中,要求舞者突破原本術業有專攻的界限,通過快速學習學握新技能。并且,節目中常以設置主題、限制時間、規定人數等方式為選手準各舞蹈的過程放置陷阱、制造困難。在制作的過程中,除了節目競技現場的街舞表演之外,還用真人秀的形式展現選手在臺下的準備過程。從而將街舞符號指向“夢想”“堅持”“樂觀”“堅強”等主流色彩的價值觀念,弱化了街舞動作中的批判和反思的內核。
2.2 商品收編
赫伯迪格在《亞文化:風格的意義》中指出,商品經濟的生產邏輯不是依賴同樣的產品無休止復制,而是依靠邊緣文化或對立文化的異己能量所提供的東西來維持。資本通過對亞文化風格進行整理、簡化、有時甚至多樣化,以供市場需要,在刺激自己市場的同時還吸收亞文化獵物中的能量。亞文化群體通過消費賦予特定意義的商品形成自我風格,形成社會上看得見的一種特殊的存在形態之后,商業主義對其的滲透和利用就會接踵而來,“商業收編”就是最主要的結果。
節目中設置的商業邏輯使得街舞的符號走向了時尚市場。承載著反叛精神的符號元素,一旦成為商品,就轉向為面對普及化的消費市場,也就失去了階級考量,和原本的亞文化情境互相分離了,使得亞文化成為一種同質的整體文化。不論是街舞,還是街舞舞者,都成為生意鏈條中的一環,街舞的風格和街舞舞者的不同人格,都成為一種新奇的賣點,交易價值代替了其本身的價值。
2020年7月,由阿里魚運營的“這就是街舞官方旗艦店”在天貓正式上線,在2021年《這!就是街舞》第四集節目開播時,天貓店內上新了4大戰隊的戰隊毛巾、項鏈、馬克杯、帽子、滑板、徽章等戰隊專屬周邊產品,甚至還推出了戰隊聯名螺獅粉等衍生產品,給觀眾帶來了全方位、多元化的IP體驗。
3. 結語
街舞在20世紀80年代傳入中國后,受到主流價值觀的束縛,街舞并不能夠為大眾廣泛地理解和接受,正如原來曾經流行過一句話:“抽煙、喝酒、跳霹靂”,在2000年以前,是典型“壞孩子”的標志。而在20年后的今天,《這!就是街舞》通過對街舞文化的挖掘激發了街舞文化在中國的潛力和市場,帶動了街舞文化的市場和活力,豐富了主流文化體系,對于我國主流文化的補充和網絡娛樂節目類型的完善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作者簡介:王天雨,1993,女,漢族,河北衡水人,碩士學歷,河北傳媒學院新聞傳播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影視理論與創作;
武峻1990,男,漢族,河北保定人,碩士學歷,河北傳媒學院新聞傳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普通話語音與發聲、節目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