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振華
【摘要】要想創作優質的電視紀錄片,需要考慮許多要素。對創作者的創作與拍攝技巧也有著較高的要求。只有創作者具有一定的知識儲備與較高的文學素養,才能創作出更加優質的電視紀錄片。基于此,本文針對電視紀錄片的創作與拍攝技巧進行了研究,期望能夠推動我國電視紀錄片質量的提升,為廣大同行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電視紀錄片;創作;拍攝技巧
中圖分類號:J9?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2.07.073
電視紀錄片指的是一種利用電子采集方法,客觀記錄、濃縮并提升人類活動、世界萬物的行為過程。電視紀錄片由多種要素構成,如音樂、色彩、繪畫、聲光等,其屬于一種綜合類藝術項目。在上述多種要素的互相作用下,即可形成一個完善的視覺藝術作品。與電視專題片不同,電視紀錄片可以融入創作者的個人色彩,提倡在滿足特定主體的基礎上發揮創作者的個性。創作者在創作電視紀錄片時,有著比創作電視專題片更大的自由發揮空間。基于此,本文針對電視紀錄片的創作與拍攝技巧進行了研究,具體內容如下。
1. 電視紀錄片創作的要點
1.1 立意
創作者在觀察現實生活后,會對現實生活所產生的深層次感悟。創作者要想將自己的感悟表現出來,就需要突出某一事物或人的美感與影響價值。這種主觀創作與客觀記錄相結合的夙愿,就是電視紀錄片的立意。電視紀錄片的立意與傳統意義上的立意有著一定的差異。傳統意義上的立意通常是先有主題思想,再進行素材收集。而電視紀錄片的立意是先有素材,再確認主題思想。二者的創作過程存在一定差異。
1.2 選材
對于電視紀錄片而言,選材是最為重要,也是最為基礎的要素。選材是確認電視紀錄片拍攝對象的重要環節。在選材環節,創作者需要確認:什么樣的人或事物適合作為動感影像進行呈現?問題的答案通常會受到創作者的主觀感受的影響,由創作者的結構規劃與畫面構思所決定。即創作者想要敘述什么樣的事情,就需要采集什么樣的基礎畫面元素,進行相應的現場抓取。利用情景模擬、抓取、等待等方法,實現人或事物的再現。
1.3 拍攝方式與流程
電視紀錄片的拍攝需要考慮諸多因素。拍攝的季節、拍攝的天氣、拍攝的地點、拍攝的路徑、拍攝的器材與設備都是電視紀錄片拍攝時應該考慮的要素。以拍攝的器材與設備為例,有的創作者為了提升抓拍與跟拍活動的效率,在拍攝現場會優先選擇一些小型拍攝設備,但是在應用小型拍攝設備的過程中,忽略了收音效果的優化,導致后期成片出現音質效果不佳的問題。因此,在確定電視紀錄片拍攝方式與流程時,必須考慮到一切可能對電視紀錄片拍攝質量產生影響的因素。提前準備好相應的拍攝經費、拍攝設備,確保現場拍攝能夠順利開展。
電視紀錄片的拍攝方式與流程也并非是固定不變的,在拍攝的工程中,應該根據題材的特性,進行適當的調整與改動。例如畫面的基調、基礎性構圖方式、色彩背景、用光特征等,都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改動。在拍攝形式的應用上,應該優先采用多角度的拍攝形式。為后期紀錄片的制作提供更多的拍攝素材,使紀錄片在制作時有著足量的參考畫面與鏡頭,有助于更好的展現人或事物。除此之外,在拍攝時還要做好現場的場記工作,錄制好現場同期聲,為后續的工作夯實基礎。
1.4 明確文稿與畫面的關系
對于創作者而言,在創作紀錄片時,通常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是先寫文稿,再拍攝?還是先拍攝,再寫文稿?這是一種文稿與畫面之間的矛盾,是創作者在創作電視紀錄片時,經常會產生的疑問。大多數情況下,創作者會先寫文稿,再進行相應的拍攝。因為文稿腳本是判斷電視紀錄片質量的重要因素。提前寫好相應的文稿能為后期的拍攝提供相應的拍攝提綱與文字稿。在后期拍攝時,只需要將文稿與實際情況相結合,即可完成開機拍攝。在文稿的基礎上進行拍攝,能夠保障鏡頭的連貫性與可靠性,會有效提升畫面的邏輯性、流暢性與完整性。有助于觀眾更好的理解電視紀錄片的立意。但是先寫文稿,再拍攝也存在著一定的缺陷,那就是電視紀錄片的生動性會因此受到影響。在文稿的限制性,作品可能會存在缺乏生動性的問題。
因此,有的創作者為了提升電視紀錄片的生動性,為電視紀錄片賦予更多靈氣,會選擇先拍攝,后寫文稿的方法進行拍攝。在這種情況下,文字與鏡頭更多的呈現出一種相互補充、相互銜接的關系。當文稿服務于畫面時,創作者能夠放開手腳,拍攝出更多具有沖擊力與視覺效果的畫面,能夠利用畫面吸引更多的會關注。但這種拍攝方法會導致語篇結構松散,在后期電視紀錄片制作的過程中,會出現文稿被迫服務于畫面的現象。可能會導致文稿與作者最初立意差距較大的問題,觀眾在觀看時會產生意猶未盡的觀感。
基于此,筆者認為,應該吸收兩種拍攝方法的優點。在拍攝畫面前,提前列出拍攝提綱,根據提綱進行畫面的拍攝。再在拍攝的過程中,根據畫面的內容撰寫文稿。這樣既實現了文稿保障畫面,又實現了文稿服務于畫面的目的。在應用文稿時,還可以用文字補充畫面所無法展示的一些細節,為觀眾提供聯想、反思的空間,深化電視紀錄片的立意,提升電視紀錄片的質量。
1.5 后期制作
后期制作同樣也是電視紀錄片創作的重點,后期制作由多種因素構成,其中包括了畫面、解說詞、音樂、片頭、配音等因素,具體內容如下。
1.5.1 畫面
畫面是電視紀錄片后期制作的首要因素,后期制作的其他要素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服務于畫面。電視紀錄片的畫面應該具備一定的流暢性與邏輯性,應避免畫面突然跳躍現象的出現。如果用文章、句子、詞匯、文字的關系形容畫面,單個畫面類似于文章中的文字,多角度畫面類似于多個文字所組成的詞匯,一組畫面類似于多個詞匯所組成的語句,多組畫面類似于多個語句組成了一個完整的段落。一部完整的紀錄片就像一篇完整的文章,由多個畫面組成。如果其中有較為突兀的畫面,就會顯得整個電視紀錄片不夠流暢、細膩與柔和,很容易讓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產生違和感,影響電視紀錄片的質量。
1.5.2 解說詞
解說詞是服務于畫面的重要因素。解說詞應該具備一定的節奏感,要能夠做到與畫面一一對應。解說詞并非機械式的對畫面進行標注,要做到與畫面相輔相成。解說詞不僅要做到解釋畫面,還要做到豐富畫面。因此,對于解說詞的表現力也要有一定的要求。畫面不能多于解說詞,解說詞也不能多于畫面,二者應該錯落有致,讓解說詞對畫面進行補充的同時,還要為觀眾留下聯想的空間,做到此消彼長、相互映射。
1.5.3 音樂
音樂是豐富電視紀錄片體驗的重要因素。音樂有著烘托氛圍的作用,是電視紀錄片轉場、過渡的重要工具。在電視紀錄片中,應該適當的加入背景音樂、音效等要素,奠定電視紀錄片的情感基調。但是在應用音樂時,也要注意:不能讓音樂蓋過畫面,讓觀眾將注意力過多地集中在音樂上。音樂對于電視紀錄片而言,仍起著一個輔助的作用。所以在應用音樂時,切忌本末倒置,不能讓音樂搶占畫面的風頭。
1.5.4 片頭
好的片頭是吸引用戶持續觀看電視紀錄片的重要因素。片頭對于電視紀錄片而言發揮著重要的引導作用,其對于激發觀眾興趣有著重要的作用。片頭類似于商品包裝的封面,要集中展示商品的特色,吸引用戶購買商品。因此,創作者在制作片頭時,也應該在片頭集中展示電視紀錄片的精彩部分,用精彩部分吸引觀眾對整部電視紀錄片的興趣。發揮片頭的作用,吸引更多的觀眾觀看電視紀錄片。
1.5.5 配音
好的電視紀錄片需要許多工作人員的共同努力,是創作者和工作人員的心血。配音是為電視紀錄片賦予靈魂的重要環節,如果播音員的配音缺乏感情、單調無味,那么電視紀錄片的畫面格調也會因此受到影響。創作者應該與播音員加強溝通,和播音員明確某一畫面配音的感情基調。讓播音員反復、多次觀看畫面,理解畫面感情基調后,再投入飽滿的情感與情緒進行配音。
1.5.6 其他要素
電視紀錄片由多種要素組成,其包括但不限于上文中所提到的要素,電視紀錄片還包含了很多其他要素。例如:圖表數據、動畫、字母等都是電視紀錄片中需要用到的要素。配音員在應用這些要素時,要充分理解這些要素的輔助作用,利用這些要素彌補畫面中存在的不足,使電視紀錄片的整體觀感得到有效提升,提升電視紀錄片的解讀力,為電視紀錄片營造良好的情感氛圍。
2. 電視紀錄片的拍攝技巧
創作者在創作電視紀錄片前,應該注重提升自身的拍攝技巧。只有創作者具備較高的拍攝技巧,才能夠保障電視紀錄片的拍攝質量。
2.1 借鑒其他優質紀錄片的拍攝技巧
創作者應該保持謙虛的好學之心,不斷的學習與借鑒其他優質紀錄片的拍攝技巧。多觀看其他優質的紀錄片,學習優質紀錄片的拍攝經驗。記錄、分析、總結其他紀錄片的畫面拍攝手法、情感表達方法、鏡頭表現風格,學習不同畫面的轉場與銜接方法。學習如何用一部電視紀錄片講好一個故事。保障電視紀錄片的完整性,使電視紀錄片有起有伏,有開頭、有過渡、有高潮、有結尾,讓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不會感到無趣、無聊。
2.2 保持堅持不懈的拍攝意志
好的電視紀錄片需要創作者不斷的付出努力。要想拍好電視紀錄片,就必須對被拍攝的事物保持足夠的熱愛。從事電視紀錄片拍攝的創作者應該具備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美好品質,如果創作者缺乏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熱情,在這種情況下所拍攝出的電視紀錄片必然缺乏感情,缺乏細節。只有創作者具備堅持不懈的拍攝抑制,能夠發現生活中有趣的人與事物,能夠發現生活中的美,才會全身心的投入到電視紀錄片的拍攝工作中。創作者在被電視紀錄片中的人與事物感動時,會更加愿意將這種令人感動的人與事物分享給廣大觀眾。這種堅持也是成就優質紀錄片的重要基礎。
以《航拍中國》系列紀錄片為例,《航拍中國》的創作者必然對祖國的美好江山有著非常強烈的感情,才能以航拍的角度為人民群眾展現不同角度的美好河山,奠定了該系列紀錄片成功的基礎。以《舌尖上的中國》系列紀錄片為例,《舌尖上的中國》的創作者必然有著對美食的熱愛,有著一雙發現生活中民間美食的眼睛,才能夠在紀錄片中呈現全國各地民間的不同美食。堅持不懈的拍攝意志需要熱情的支撐,創作者在創作電視紀錄片時,要積極地融入自身的價值觀,展現自身的品德素養,讓觀眾在觀看紀錄片的過程中,感受到創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熱愛。這樣才能利用電視紀錄片講好故事。
2.3 加強鏡頭的把控能力
穩固的鏡頭能夠還原真實的畫面。以新聞拍攝者、電視專題片拍攝者為例,如果這類拍攝者需要轉行電視紀錄片的拍攝,就需要改掉以往的拍攝習慣。學習電視紀錄片的取景與構圖。在拍攝電視紀錄片時,必須對畫面中的一切事物進行觀察,抓住畫面中的重點,選擇最佳的構圖點,對畫面進行取舍。只有具備這樣的鏡頭把控能力,才能拍攝出優質的畫面,避免多余痕跡對電視紀錄片的影響。
2.4 具備深厚的文化功底素養
電視紀錄片的創作建立在畫面拍攝與文稿創作之上。創作者只有具備一定的文學修養,才能夠將自己的情感有效的傳遞給觀眾,用文字對場景進行有效敘述。要注意的是,解說詞的寫作與傳統的文字創作有著較大的差異,傳統的文字創作沒有畫面的輔助,提倡用文字描繪出畫面。而解說詞與畫面之間是相互補充、相互支撐的關系,創作者在進行文字創作時,要一改以往的文字創作習慣。在解說詞的創作上做到深入淺出、簡明易懂、情感飽滿,與電視紀錄片畫面相輔相成。創作者的文化功底素養能夠為電視紀錄片賦予靈魂,是電視紀錄片創作的重要基本功。只要高水平的文字才能夠為電視紀錄片增光添彩,推動電視紀錄片質量的有效提升。
2.5 統一電視紀錄片的基調
電視紀錄片的創作可能橫跨多個區域、經歷漫長的時間。因此電視紀錄片內所采用的材料、素材可能存在著關聯性不強的問題。在應用這些素材時,如果沒有進行有效的銜接,就會出現基調不統一的問題,給觀眾帶來強烈的突兀感與違和感。統一的基調是保障電視紀錄片流暢性的基礎,在實際應用跨區域、跨時間材料與場景時,也要統一不同材料與場景的基調。雖然拍攝的時間與場景十分廣泛,但整個紀錄片仍要保持統一的基調。統一的基調能夠幫助觀眾更好的感受創作者想在電視紀錄片中表達的情感。歷史、地理、人文等內容是電視紀錄片的常見題材,橫跨空間、時間的現象非常常見,如果創作者無法統一基調,在電視紀錄片中注入自己的情感,就很難讓觀眾產生共鳴。所以,創作者在創作電視紀錄片時,要抓住環境、任務、事件之間的關聯性,利用合理的過渡與銜接,承上啟下,引導觀眾發現不同事件、不同場景、不同事件的關聯性。以歷史類紀錄片為例,在記錄不同朝代戰爭、動蕩的同時,可以注入“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基調,表達痛斥戰爭或歌頌統一的情感。
本文首先闡述了電視紀錄片的創作要點,其次探究了電視紀錄片的拍攝技巧。電視紀錄片由多種要素構成,要求作者在創作的過程中準確把握各個要素之間的關系,確保電視紀錄片作品的情節有起有伏,讓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創作者的情感,理解紀錄片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創作者要想創作出優質的電視紀錄片,應該不斷地提升自我,提升自身的文化功底、鏡頭把控能力、個人意志,在電視紀錄片創作時注入自身的情感,才能創作優質的電視紀錄片作品。
參考文獻:
[1]王冠.電視紀錄片的創作與拍攝技巧[J].記者搖籃,2020(11):114-115.
[2]桂云濤.淺談電視紀錄片的創作與拍攝技巧[J].記者搖籃,2020(11):129-130.
[3]秦云笑.電視紀錄片的創作與拍攝技巧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20(03):94-95.
[4]李文專.基于電視紀錄片的創作與拍攝技巧分析[J].中國新通信,2020,22(0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