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瑩
自信心培養有利于高中生正確認識自我,促使學習進步,增強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社會認知理論的核心。許多學者認為自我效能感是一個與能力有關的概念,指個體是否能利用已經習得的技能去完成某項任務的自信程度,它是個體對自己能力的主觀感受,而不是能力本身。自信的高中生能夠對自我有較準確定位,對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有較充分的認識,對自身各方面的能力有較客觀的評價;自信的高中生可以揚長避短,利用自身的優勢,不但在學習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培養自己獨立思考問題 、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鍛煉自身的意志力及培養良好的品格。這樣,高中生具備了抽象思維能力、堅韌不拔的意志和樂觀開朗的性格,就會使得他們在學習中積極進取,促使學習進步,增強自我效能感。
一、高中生自信心不足的心理成因分析。
(1)高中生獨立意識增強,導致人際關系不和諧。高中生步入青春期。生理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身體增高,精力充沛.極力表現出成人般的作風和氣魄。甘愿承擔一定的風險和責任:在心理上,要求別人尊重他們的意志,企圖擺脫成人的束縛。可是,高中生還缺乏社會經驗和能力,有些行為往往帶有很強的盲目性、逆反性,盲目追求無約無束的自我。對老師的權威敢于挑戰甚至蔑視,用逆反的心理來顯示自己的“高明”,導致師生關系緊張。而不和諧的師生關系,則會影響他們的學習、阻礙他們的成長。當他們在學習上受挫或生活上受苦時,得不到老師的幫助與理解。則會使原本細微的問題演變為學習、生活上的大難題。同時有“我是失敗者”、“我不行”的消極自我暗示,加深其自卑感。
(2)高中生自我認識不足,產生自卑、自負心理。 處于青年期的高中生.在身心發展 突變的主觀 因素和社會環境變化的客觀 因素的雙重作用下,自我意識不斷增強,表現為強烈的自尊和自信的獨立人格,可由于生理與心理成熟度不平衡,他們對自己內心世界的發現比較粗淺。往往不能正確地認識自身的長處和不足,或者過于高估自己的能力,將學習目標以及學習期望設置太高,給自己施加壓力,從而喪失學習的興趣,缺乏學習的信心;或者過于自卑,不能充分認識到自己的能力,妄自菲薄。
二、培養高中生自信心,增強自我效能感
(1)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助于培養高中生的自信心。我國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提醒教師: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頓,在你的譏諷中有愛迪生。在現代教育理念下,提倡教師要以學生為本,尊重、欣賞學生,構建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
首先,老師學會關愛學生。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校里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里裝到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接觸 如果老師做到了語言上多安慰、鼓勵,生活上多關心,學習上多幫助,用愛的情感去滋潤學生的心田。學生的心扉就一定會打開,良好的師生關系也能夠建立。
其次,老師還應學會尊重學生。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我們越是深入 學生的內心世界,體驗他們的思想情感,就越會體會到這樣一條真理:在影響學生的內心世界時,不應該損傷他們心靈中最敏感的一個角落——人的自尊心。”因此,老師應允許學生在思想感情和行動中表現出一定的獨立性,給他們提供更大的活動空間,尊重他們的意愿,善于傾聽他們的意見。
再者,老師還要學會欣賞學生。心理學家威廉.杰姆士說過:“在人的所有情緒中,最強烈的莫過于渴望被人重視”。老師對學生的評價恰當與否是他們情緒的睛雨表。如果學生的行為得到老師及時而中肯的評價,他們就會感到自己被欣賞,就會感到愉快,從而增強自信心。因此,老師用欣賞的眼光對待不同性格的學生,挖掘每個學生的閃光點及潛能,逐漸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形成樂觀進取的人生態度。和諧的師生關系的建立,還會促使一種溫馨、和睦的班級氛圍和校園文化形成,在這樣寬松、自由、溫暖的環境中,學生不僅能夠輕松、快樂學習,還能學會處理人際關系的技巧與藝術。從而利于同學之間關系的妥善處理,從而增強高中生自我效能感。
(2)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助于培養高中生的自信心。 英國哲學家培根也對習慣有一個精辟的論述: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能使高中生在學習上事半功倍,做學習的主人。首先,明確自己的學習目的。學習目的越明確,學習態度則越積極、主動。因此,高中生應該明確自己學習的目的,懷著積極的態度對待學習,將自己的興趣和熱情投放在學習中。其次,制定合理目標。把自己的學習活動置于科學合理的計劃中,特別是高一新生在入學初期,應遵循心理學上所講的“階梯理論”,不能好高騖遠,一步一個腳印,制定好短期、中期、長期目標,有了目標和方向,努力的干勁更足,學習效率會大增,自信心也會相應提高。再次,做好預習、上課準備。預習是對新的知識的大概認識,做到心中有數。能夠提高聽課的效率。最后,學會記憶。中學生在記憶時,要學會意義記憶,即在理解知識點的基礎上記憶,并且學會將新舊知識融會貫通,達到長時記憶。因此,高中生掌握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效率,就能夠輕松、快樂、自信地學習。從而增強高中生自我效能感。
(3)正確認識自卑與自負,有助于培養高中生的自信心。自卑是一種自我憐憫的心理反應,一般而言,無論是佼佼者抑或平凡之輩,在他們內心深處,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適度的自卑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個人前進的動力。因此,高中生應學會正視自卑,敢于面對自我,既要如實地看到自己的短處,也應恰如其分地發現自身的優點,學會揚長避短、學會自我激勵、學會自我暗示。將消極情緒轉化為積極情緒,提高自我效能感,增強自信心。所以,正確認識自卑與自負,建立積極情緒,從而增強自我效能感。
(4)開設心理健康課,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培養高中生的自信心。開設心理健康課,心理健康教師,可以運用自身的專業素養,指導學生積極調整與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態度與行為方式,以發展良好的人際關系。它對中學生自信心的培養有顯著的效果。高中生能夠通過他人的評價、發現自己在學習、創造、行為等方面的優點,對自己的認識更深刻,對自己的能力更了解。在自己能力范圍內嘗試新的挑戰,較容易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提高自信心、增強自我效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