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寶瑞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高屋建瓴,對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學科體系、話語體系和知識體系做出了系統、完整、全面、科學的論述。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提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話語體系的歷史命題;2021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給《文史哲》編輯部的回信中要求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增強做中國人的底氣和骨氣”、“深入理解中華文明,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角度深入闡釋如何更好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2022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到中國人民大學考察,再一次明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進一步要求“要以中國為觀照、以時代為觀照,立足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使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真正屹立于世界學術之林”。這三次深刻論述,一脈相承、層層遞進、步步深入,為新時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全面發展,在世界上確立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中國尺度的哲學社會科學學派,回答中國之問、時代之問、人民之問、世界之問,指明了發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賦予了歷史使命。
建設世界一流學術期刊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支撐力量和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大期刊工作者的殷切期望,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發展、學科體系建設、知識體系建設的迫切需要,也是廣大期刊工作者發自內心的共識,必須勇于承擔的神圣使命。
建設世界一流學術期刊,最關鍵的要素是具備中國特色。中國特色絕非貼在外表、展示給西方的外在標簽,而是我們應當當作理念上思考、理論上把握、行為中遵循的內在尺度。這個尺度就是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深刻領會學習運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立足當下中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偉大社會變革,聚焦于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獨特的創新實踐,承續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傳統,汲取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尋求民族解放、國家獨立、社會建設、改革開放,特別是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時代以來的理論和思想創新,構建出一套有異于西方的一流學術期刊發展體系和評價體系。
要切實關注學術期刊創新、發展和建設的系統性和完整性,需要迫切解決的是兩個層面的問題。一是推動理論創造、知識創新。一流的學術期刊,要根據學術期刊的特征和學科歸屬,積極推進創新性學術研究成果的涌現,只有一流的成果作為支撐,才會有一流的學術期刊存在。理論研究成果必須經過系統性的闡釋,反復的積淀與提煉,才能夠固化為公認的、能夠為社會發展和進步提供力量的新知識,學術期刊只有在某種學科領域扎實為功、綿久著力,才能完成知識創新的全過程,不斷地反復實踐這一過程,學術期刊就會成為公認的知識創新的中心和推動力量,自然也就成就了一流學術期刊的地位。二是促進學術研究成果傳播,有力地向世界闡釋中國、說明中國,有效解決經濟發展、社會繁榮、國家安全、人民安康的實際問題,造福國家、社會和人民。這是一流期刊建設發展的本體使命。學術期刊要與學術研究界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端建立共同的發展架構,暢通有效溝通渠道,第一時間發掘、出版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實現數字化轉型,推進融合發展,拓展傳播渠道,增強傳播效能,是學術期刊邁上一流的必由之路。建設科學、客觀、符合中國實際、能夠有效促進學術期刊質量提升的評價體系是建設一流學術期刊的必要條件。要勇于突破西方評價體系的固化架構,真正確立以學術研究成果評價為核心、同行評議為主導、數據評價為基礎的期刊評價方法和體系。
建設一流學術期刊,要勇于直面學術期刊建設和發展過程中的真問題,僅在理念上闡釋創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概念之間轉換,在理論的賽道上重復輪回,只會停滯不前。要善于總結中外頂級學術期刊鮮活的經驗,增強我國學術期刊建設的理論自覺,提煉創新發展的標識性概念,梳理系統的知識體系,比較中外期刊發展各自不同的路徑和特色,為創新發展提供有效的學理支撐和理論智慧。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原主任、教授617BC4E5-13DD-4894-B481-E0BC6092E2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