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建民
2021年5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給《文史哲》雜志編輯部全體人員回信,對辦好社科學術期刊提出明確要求,寄予殷切期望。5月18日,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了《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主管部門首次就學術期刊出臺專門的指導性文件。總書記的回信和《意見》的出臺,體現了黨和國家對學術期刊工作的高度重視,為辦好學術期刊指明了方向,令全國學術期刊界深受鼓舞、備感振奮,也標志著我國學術期刊即將迎來一個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
中國社會科學院是黨中央直接領導的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綜合研究中心,是學術研究的重鎮,也是學術出版的重鎮。截至目前,全院共主管持有國內統一刊號(CN)的報刊類出版物108種,其中學術類期刊92種,是國內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規模最大、學科結構最完整、綜合實力最強的原創型學術期刊群。全院有38種期刊獲得國家社科基金資助,占社科基金資助期刊總數的五分之一。11種期刊獲評全國“百強社科期刊”,占學術類“百強社科期刊”的四分之一。根據國內各大學術期刊評價機構的評價結果,全院有核心期刊70余種,其中頂級期刊3種,權威期刊25種。
學術期刊被譽為中國社科院的“金字招牌”。黨的十八大以來,院黨組持續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學術期刊建設,加大支持力度,實行規范管理,全院學術期刊陣容不斷壯大,質量穩步提升,影響力日益擴大,保持了國內社科學術期刊第一方陣的地位。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推動理論武裝和理論創新。中國社科院高度重視學術期刊的意識形態陣地建設,從2017年起,院黨組要求全院期刊設立或創造條件設立馬克思主義專欄,刊發一定比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文章和批判錯誤思潮文章,這在全國學術期刊界是獨樹一幟的。黨的十九大以來,院屬期刊將研究、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重大戰略任務,開設專欄專題,策劃和發表一大批研究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高質量學術文章,服務黨的理論創新。近年來,圍繞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祝建黨100周年等重大活動和事件,做好期刊主題宣傳,以學術方式服務黨的宣傳思想工作。2021年11月,中宣部出版局公布了第五屆“期刊主題宣傳好文章”推薦活動結果,在93篇(組)入選文章中,中國社科院期刊占了9篇(組)。
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積極發揮國家高端智庫作用。資政育人、服務社會,是黨和國家對哲學社會科學期刊的基本要求。中國社科院期刊牢牢把握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圍繞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積極回應時代呼聲和人民關切,發表了大量面向現實問題的對策性文章,為有關部門決策提供了有益參考。“一帶一路”倡議、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南海問題與海洋權益、中美貿易沖突應對、老齡化與養老問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與后疫情時代的世界、“十四五”規劃制定等一系列黨和國家關注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都能在中國社科院學術期刊上找到高水平回應,一些文章觀點或對策建議被有關部門采納。
堅持高起點、高標準,不斷提高期刊學術質量。質量是學術期刊的生命。院屬期刊能夠立足國內外學術前沿,聚焦本學科領域的重大和熱點問題,有針對性開展選題策劃,運用新視角、新方法,提出新觀點、新思想,刊登一大批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文章,推動了中國特色學科體系與研究范式創新。如《中國社會科學》2021年第一期在廣泛征求意見建議的基礎上,提出11項跨學科重點選題并公開發布,都是繁榮中國學術、發展中國理論、傳播中國思想最重要的課題,有助于引導學術界思考和討論。可以說,中國社科院期刊刊發的文章水平基本代表了國內學術研究的較高水平。高度重視編審制度建設,院屬期刊普遍建立了“雙向匿名”評審、“三審三校”等制度,以嚴格完善的制度確保辦刊質量。2020年,院務會議通過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期刊采編指南》,使中國社科院期刊規范化管理邁上新臺階。

積極開展學術研討活動,推動學術繁榮發展。學術期刊是開展學術研討活動的重要平臺。中國社科院學術期刊在學術領域十分活躍,每年主辦和參與主辦的各類學術活動達五六百場之多,吸引了國內外大批一線學者、學術大家參加,受到廣泛關注,成為具有重要影響的學術品牌。《經濟研究》與高校聯合,陸續組建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發展與創新論壇、農業經濟理論前沿論壇、國際經濟學前沿論壇等近20個學科論壇。《抗日戰爭研究》雜志主辦的抗戰學術研討會開到了英國的牛津大學、日本的早稻田大學。中國社科院學術期刊組織的學術研討活動,凝聚了學術共同體,活躍了學術氣氛,推動了學術創新。
創新辦刊方式,提高期刊傳播力、影響力。中國社科院學術期刊普遍重視與學術界的聯系與溝通。有的期刊在不同地區召開“讀者、作者、編者懇談會”、“稿約論文研討會”、“優秀論文品鑒會”,就辦名刊、辦好刊的舉措求教于讀者作者。有的期刊深入高校舉辦編輯工作坊,將編輯部搬到了高校師生中間,加強刊物與讀者、作者的相互理解,幫助作者提高投稿精準性和論文寫作水平。中國社科院學術期刊普遍重視挖掘和培養人才,一些期刊專門留出版面刊發一定比例的青年學者文章,為他們搭建成長成才的階梯。《世界歷史》、《日本學刊》等近10個期刊每年舉辦青年學者論壇,成為培養青年學者的園地。在辦好紙刊的同時,院屬期刊還加強了網站、采編平臺及新媒體平臺建設,有力拓展了學術期刊的傳播力和影響力。目前,全院80%以上的期刊開設了兩微一端新媒體平臺,有的期刊微信公眾號的訂戶超過20萬,單篇最高閱讀量達到341萬。微信公眾號已經成為中國社科院學術期刊傳播力新的增長點。此外,中國社科院還十分重視學術期刊的國際化建設,創辦了16種英文刊,其中《中國與世界經濟(英文)》為SSCI收錄期刊。83384D3E-1DE7-462E-AFDC-8E6DD59F57B6
加強和改進期刊管理,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多方籌集辦刊經費,加大投入,改善辦刊條件,穩定編輯隊伍。有了較為充足的經費保證,院屬期刊不收取任何形式的版面費、審稿費,有利于保持期刊質量和良好風氣。重視編輯隊伍建設,科研局每年舉辦主編培訓班、編輯沙龍活動,學習國家出版管理政策法規,研討學術期刊前沿問題,交流辦刊經驗和工作方法,幫助期刊編輯人員提高業務能力和職業素養。為提高編輯人員的職業責任感、榮譽感,開展全院優秀學術期刊和優秀期刊編輯的評選表彰活動,有力地激勵了期刊和編輯人員。科研局按季度召開期刊審讀會議,組織審讀專家分學科對全院80余種中文學術期刊開展審讀評議,向編輯部反饋意見,通過印發《期刊審讀意見通報》,表揚先進,鞭策后進,交流辦刊經驗。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還應清醒地看到,中國社科院辦刊工作還存在一些不足,面臨不少挑戰。如期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意識和能力還有待提高;少數期刊學術質量和影響力下滑,個別期刊編校質量不合格;媒體融合發展水平、國際化辦刊水平,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編輯隊伍建設相對薄弱,編輯崗位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有待增強;期刊集約化改革有待深化,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等。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我國已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時代呼喚哲學社會科學的大繁榮、大發展,也為社科學術期刊的繁榮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和條件。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社科院將認真貫徹落實習總書記給《文史哲》編輯部的回信精神,貫徹落實《意見》精神,進一步加強學術期刊建設,不斷提高辦刊水平,努力把中國社科院學術期刊建設成世界一流、代表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水平的知名學術期集群。
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加強意識形態陣地建設。哲學社會科學具有較強的意識形態屬性,社科學術期刊既是學術傳播園地,也是黨的意識形態陣地,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中國社科院期刊將繼續把研究、闡釋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首要的政治任務和理論任務,精心組織刊發有理論深度和學理厚度的文章,善于用學術講政治,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研究闡釋走向深入。2021年下半年,中國社科院期刊將重點做好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的宣傳和闡釋工作,努力推出有思想穿透力的精品力作,書寫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學術經典。進一步守好院屬期刊意識形態陣地,堅持正面宣傳和敢于“亮劍”相結合,繼續結合學科及辦刊實際,發表馬克思主義理論文章和批判錯誤思潮文章。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和“一票否決制”,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
堅持正確學術導向,提高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能力。中國社科院期刊將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心系“國之大者”,關注國之大局、國之大要、國之大事、國之大計,堅持問題導向,聚焦新時代新發展階段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聚焦黨中央關心、強調的戰略和政策問題,聚焦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強化選題策劃,引導學者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緊密服務黨和國家中心工作和戰略任務。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給《文史哲》編輯部回信精神,引導學界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角度,深入闡釋如何更好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讓世界更好地認識中國、了解中國。
服務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建設,努力打造精品學術期刊。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服務,是中國社科院學術期刊的中心任務,也是提高辦刊水平的必由之路。院屬期刊將圍繞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加強設置議題,引導學術界以重大現實問題研究推動基礎理論研究,以基礎理論研究深化重大現實問題研究,努力推出一批具有主體性、原創性和思想穿透力的標志性成果,成為推動“三大體系”建設的重要平臺。院屬期刊將堅守初心,引領創新,通過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優秀學術人才成長,努力成為高品質的學術期刊。
勇于改革創新,增強學術期刊的自我發展能力。數字化、國際化代表了未來學術期刊的發展趨勢,也是中國社科院學術期刊需要重點加強的方面。按照媒體融合發展的要求,建設好院屬期刊網站、新媒體傳播平臺、網絡采編平臺,推進選題策劃、論文采集、編輯加工、出版傳播的全鏈條數字化轉型升級。深化與專業學術傳播機構合作,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探索網絡優先出版、數據出版、增強出版、全媒體出版等新型出版模式,占領網絡時代學術傳播制高點。加強學術期刊國際化建設,根據學科發展和學術交流需要,創辦外文或雙語學術期刊,辦好學術期刊外文或雙語網站。提高國際議題設置能力,打造易于為國際學術界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引導國際學術界展開研究和討論,積極參與全球學術治理。
堅決抵制學術不端,營造良好學術出版生態。中國社科院將始終堅持學術期刊出版的公益性質,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不收取任何形式的版面費、審稿費。嚴格執行“三審三校”等內容把關制度,正確發揮同行評議作用,實行陽光下的采編,抵制人情稿、關系稿、有償稿,確保稿件刊發的嚴肅性、公正性和高水準。加強編輯檔案建設,做到審稿記錄長期可追溯、可核查,杜絕各類學術不端行為。堅持“開門辦刊”,將文章質量作為選用文章的唯一標準,重視青年學者的培養。

改進管理和服務,為學術期刊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加強期刊編委會建設,定期召開編委會會議,充分發揮編委在辦刊方針、選題策劃、稿件組織、內容把關等方面的重要支持作用。深化辦刊體制改革,鞏固“五統一”(社科院學術期刊統一管理、統一經費、統一印制、統一發行、統一入庫)成效,提高期刊管理和服務水平,解放和發展學術出版生產力。繼續多渠道籌集辦刊經費,加大投入,改善辦刊條件。在確保合規的前提下,改革期刊經費管理,提高經費使用效益。加強編輯隊伍建設,提高編輯人員的政治素質、業務能力和職業素養,造就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的高水平辦刊隊伍。發揮編研結合辦刊體制優勢,把優秀學者、科研人員引入編輯部,建立科研人員與編輯人員雙向流動機制。提高編輯人員的地位和待遇,解決編輯人員普遍關心的問題,增強編輯崗位的吸引力,動員更多優秀人才從事編輯工作。加強對編輯人員的激勵,繼續開展好優秀學術期刊和優秀學術期刊編輯評選表彰活動。
作為黨領導下的國家哲學社會期刊的第一方陣,中國社科院期刊將不辜負黨和國家期待和重托,以學習貫徹《意見》精神為契機,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努力建設世界一流學術期刊,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為傳播中國文化、中國學術、中國思想,作出社科院學術期刊應有的貢獻。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局長
【編輯:魯艷敏】83384D3E-1DE7-462E-AFDC-8E6DD59F57B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