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瑜 王煜 邱梓洛
摘要:脫貧攻堅戰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提供了減貧治理的中國樣本,為全球減貧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本文采用大數據文本分析技術對海外媒體關于中國脫貧攻堅的報道進行分析,研究發現海外媒體高度關注中國脫貧攻堅戰,對脫貧攻堅的形象建構采用多元議題模式,情感傾向以積極正面為主,報道特征隨脫貧攻堅的深入推進而發生有邏輯地轉變。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對我國脫貧攻堅報道在主題焦點、詞匯選擇、情感傾向等方面存在諸多共性與差異,可以為我國對外傳播工作提供實踐參照。
關鍵詞:脫貧攻堅 國際輿論 對外傳播
2021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莊嚴宣告,我國實現了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極大振奮了正在與貧困進行斗爭的國家與人民,在減貧實踐中探索形成的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和中國特色減貧道路,也為人類反貧困事業提供了內涵豐富、切實有效的中國方案。
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實現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重大任務,是事關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的重要問題。脫貧攻堅戰略所蘊含的執政理念、價值指向、組織機制、實踐路徑與不斷涌現的脫貧攻堅成果,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生動體現。因此,面對風云詭譎的國際外交形勢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脫貧攻堅在國際輿論場上獲得準確全面的內涵解讀與形象建構,對于新形勢下提高我國的國際傳播影響力、國家形象親和力和國際輿論引導力具有重要意義。作為國際社會了解中國的重要途徑,各國主流媒體對中國脫貧攻堅的新聞報道將直接影響海外民眾對中國扶貧事業的認知與評價。全面把握海外媒體對脫貧攻堅的報道特點,有利于理性審視并比較不同國家在價值取向和話語表達習慣方面的差異,為更好進行中國脫貧攻堅對外傳播提供實踐參照。
已有的海外研究多以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的主流媒體作為研究對象,這種思路在脫貧攻堅海外報道的研究方面存在邏輯缺陷。因為顯而易見的是,中國扶貧實踐經驗對發展中國家更具有參照價值。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對反貧困議題所存在的政治經濟利益差異,可能影響其對中國脫貧攻堅戰的報道取向。因此,本文使用道瓊斯Factiva數據庫,采集黨的十八大以來所有海外英文媒體對中國脫貧攻堅戰主要時期內的全部報道,并根據媒體所屬國家,分類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進行比較研究,分類標準參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于2018年10月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World Economic Outlook)。檢索時段為2012年11月8日至2021年2月25日,在檢索關鍵詞的設定上,選取“poverty”以及若干表達精準扶貧、脫貧攻堅的詞匯,如“alleviation”、“reduction”等,且要求報道中出現“China/Chinese”的頻率不少于三次。經過人工篩選排除重復文本后,共獲得10513篇報道文本。
此外,考慮到隨著脫貧攻堅的深入推進,海外媒體的議題焦點和價值取向可能發生轉變,因此對脫貧攻堅戰進行階段性的劃分,以便結合脫貧實際對媒體報道的變化進行解釋分析?;邳h中央在頂層設計、政策創制、組織動員等方面的戰略部署以及基層具體實踐成果,可以把我國脫貧攻堅戰劃分為三個時期:發展期、突破期、沖刺期。
第一階段為發展期(2012年11月8日—2015年11月22日)。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扶貧開發工作,把脫貧攻堅擺到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考察時作出“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并在多個重要場合進一步系統闡述精準扶貧理念。黨中央全面摸排貧困人口情況,詳細規制精準扶貧工作模式、完善精準扶貧政策措施,極大豐富了脫貧攻堅戰役的內涵。
第二階段為突破期(2015年11月23日—2017年10月17日)。2015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隨后的11月27日—28日,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吹響了脫貧攻堅戰的戰斗號角,全國上下掀起了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動全民共同富裕的世紀之戰。
第三階段為沖刺期(2017年10月18日—2021年2月25日)。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六千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百分之十點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經歷良好開局后,精準脫貧舉措扎實落地,脫貧攻堅在力度、廣度、深度和精準度上達到一定水平,但還存在深度貧困地區脫貧難度大等問題,仍需重點攻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任務,脫貧攻堅到了最后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階段。
脫貧攻堅戰啟動以來,海外媒體對中國扶貧工作予以密切關注,脫貧攻堅主要時期內,共有10513篇相關主題報道(如圖1)。報道密度在脫貧攻堅戰的各個階段呈現不同特征。發展期內,中國已經在扶貧開發工作中形成了特色扶貧道路,到2015年基本實現了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對此海外媒體進行了一定的報道,但報道量較少。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精準扶貧理念后,部分海外媒體迅速進行了報道,報道量快速增長。進入突破期后,中國發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號令,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扶貧政策措施,海外媒體察覺到新一屆政府對扶貧工作的堅定決心,相比發展期,報道數量有所提升。黨的十九大召開之后,脫貧戰役進入“啃硬骨頭”的沖刺期,國際社會已經被中國扶貧工作的決心與成果所震撼,同時對中國能否克服困難、如期完成脫貧任務保持高度關注,報道數量實現大規模增長,單月最高報道數量達245篇。從不同國家類型的報道數量來看,發達國家的報道數量占比達54.9%,發展中國家占據了45.1%的報道量,兩類經濟體的報道數量差距并不大。隨著脫貧工作不斷向縱深推進,兩類經濟體報道總量逐漸攀升,在第三階段的沖刺期迎來報道數量的飛躍。

從海外媒體主體角度來看,共有967家海外媒體參與了中國脫貧攻堅報道。表1梳理了報道數量最多的20家媒體信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各占據10家。發達國家方面,美國和英國各占據4家,新西蘭1家,新加坡1家,其中包括英國廣播公司(BBC)、路透社(Reuters)、衛報(The Guardian)等老牌西方報刊。發展中國家方面,巴基斯坦媒體最多,占據7家,南非1家,菲律賓1家,印度1家,這些媒體在各自所屬區域大多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從報道媒體所屬國家或區域來看,共有97個國家的媒體對中國扶貧工作進行了報道,其中發達國家24個,發展中國家共73個(見表2)。報道數量在500篇~2000篇的國家包括美國、英國、新西蘭、巴基斯坦、印度和南非,這六個國家的報道數量遠超其他國家。在報道超過100篇的12個國家中,有5個發達國家和7個發展中國家。綜合來看,中國脫貧攻堅戰的理論與實踐經驗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中都獲得了廣泛關注,在國際社會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LDA主題模型可以從由多類文檔組成的大數據語料庫中提取不同的主題,并將相似文本歸入同一主題中,實現主題聚類。分別將所屬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報道文本進行分析,可以提取出五大主題:中國脫貧實踐、中國以外的全球脫貧實踐、國際合作、社會民生、經濟金融(見表3)。中國脫貧實踐主要觀察中國本土的宏觀脫貧實踐;中國以外的全球脫貧實踐落腳于世界各國脫貧工作實踐,可認為是某國脫貧工作與中國脫貧實踐的對比,或借鑒了中國脫貧模式;國際合作概括的是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往來;社會民生泛指衍生于社會發展、人民生活中的各類問題,更多討論脫貧工作中的微觀舉措;經濟金融則重點聚焦財政、金融、產業等方面在脫貧中的作用。
各大主題占比方面,中國脫貧實踐和中國以外的全球脫貧實踐主題占比最高,國際合作主題占比緊隨其后,體現中國脫貧攻堅與國際反貧困事業的深層次交流;社會民生、經濟金融主題占比類似,相對較低,可見海外媒體總體對中國脫貧工作的報道視域相對趨于宏觀,對微觀要素的探索相對較少。從經濟體內部的主題占比來看,兩類經濟體具有顯著差異。發達國家最關注中國以外的全球脫貧實踐(32.9%),其次分別是社會民生(22.3%)、中國脫貧實踐(19.4%)、國際合作(19.0%)、經濟金融(6.4%);發展中國家最關注中國脫貧實踐(28.0%),其次分別是中國以外的全球脫貧實踐(23.9%)、國際合作(22.3%)、經濟金融(20.3%),最后是社會民生(5.5%)。

透視新聞文本內容背后的關鍵詞匯,可以直觀感知媒體報道的關注重心及價值取向。本研究選用在線語料庫索引工具Sketch Engine旗下的Timestamped JSI Web corpus 2014—2020 English語料庫作為參照語料庫,分別將發達國家媒體語料庫、發展中國家媒體語料庫與上述參照語料庫進行對比分析,各選取頻率差異得分最高的前100個關鍵詞,按政治領域詞匯、經濟社會領域詞匯、一般描述性詞匯三大類進行歸類(如圖2)。

政治領域詞匯方面,兩類經濟體均普遍提及中國、世界、國際、區域、和平等全球性政治概念,對美國、巴基斯坦、印度、非洲等區域予以關注,側面體現了中國對外合作交流的廣泛成果;都提及習近平、治理、工人等詞匯,顯示出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精準謀劃脫貧攻堅戰略中的主心骨作用。共性之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報道存在著明顯差異。其一,報道對象存在差異。發達國家著重報道歐洲、香港等地區,政治人物方面著重報道了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發展中國家則著重觀察了斯里蘭卡、菲律賓、孟加拉國等發展中國家,涉及巴基斯坦總理伊姆蘭·汗以及中巴經濟走廊等人物或項目。其二,報道用語存在差異。發達國家常以中國共產黨、共產黨人等詞匯進行主體描述,發展中國家務實地采用部門、代表、大使等相關單位或公職人員。
經濟社會領域詞匯與一般描述性詞匯方面,兩大經濟體報道風格高度重合,共有49個詞匯一致。交易、基金、出口、產業、農業、人口、氣候等熱點經濟社會問題是兩方共同關注的焦點,政策、措施、目標、經驗、網絡等用詞反映出海外媒體對脫貧攻堅的體制機制進行了理性分析。區別在于,發達國家更多討論銷售、規則、人權、服務、質量、排放等凸顯市場經濟內容與氣候變化問題的詞匯,發展中國家更多關注培訓、連通、設施、框架、石油、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務實發展層面的內容。發展、增長、努力、創造、貢獻、進步、減貧等代表積極正面的詞匯是兩類經濟體共同的表達選擇,發展中國家更是采用爆發、成功等情感色彩濃烈的詞匯,表達對中國經濟增長奇跡和脫貧攻堅成就的贊嘆。
采用無監督的VADER情感分析方法對文本進行情感傾向研究,能夠直接定位媒體對報道主題的偏好性特征。立足全報道周期,發達國家平均情感得分為0.0972,發展中國家平均情感得分為0.2674,兩類經濟體均對中國脫貧攻堅主題報道總體持正面評價,其中發展中國家的正面傾向更顯著。統籌觀察脫貧攻堅不同階段內的情感數值(見表4),發現以下三大特征。

一是發展中國家正面報道較為顯著。在脫貧攻堅三個時期內,發展中國家都比發達國家表現出更高水平的正面傾向比例和情感分數均值。二是以月份為刻度的情感分數,兩類經濟體的媒體報道均表現出較高的波動性。三個階段的情感分數標準差數值均處于高位,說明海外媒體對脫貧攻堅實踐的立場與觀點經歷著反復的波動,側面展現了國際輿論場中話語權斗爭的復雜局面,也從另一個視角說明打贏脫貧攻堅戰任務艱巨,經歷了螺旋式發展的過程。三是不同時期情感傾向有所差異,總體變化邏輯與脫貧攻堅戰的實踐走向相一致。從發展期到突破期,再到沖刺期,報道態勢總體向好,特別是沖刺期內總體評價高,而在突破期內爭議性較大。說明在黨中央做出精準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戰略部署后,國際輿論對中國能否全面戰勝貧困持有不同態度,而到了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之后,基于中國脫貧攻堅的顯著成效,中國政府的治理能力和中國制度的優越性在國際舞臺得到充分展現。這一階段報道數量增長迅速,正面情感傾向比例達到最高點,而且方差波動也相對較小,這說明國際社會對中國取得決戰決勝階段的最終勝利在總體上持樂觀態度。
作者單位 張瑜 王煜 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邱梓洛 福州大學計算機與大數據學院
本文系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規劃項目“基于微博大數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網絡傳播研究”(項目編號:21KDB00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郭鳳林.美國主流媒體的對華意識形態特征——基于《華盛頓郵報》的文本分析[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0(05).
[2]許涌斌,高金萍.德國媒體視域下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研究——語料庫輔助的批評話語分析[J].德國研究,2020(04).
【編輯: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