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慧靈
摘要:在新媒體全面進軍體育領域、“大體育”傳播格局逐步形成的背景下,傳統體育電視如何及時調整,尋求升級迭代之路,是一項重要課題。作為全球體育電視的領跑者,美國ESPN憑借超強的前瞻性和執行力,在體育電視變局中率先完成戰略轉型,在多屏傳播、分眾傳播、版權配置等方面形成鮮明特色,對我國體育電視革新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啟示價值。
關鍵詞:體育電視 ESPN 路徑選擇
全媒體時代,電視媒體的“渠道霸權”正在式微,新媒體終端主流化日益顯著,全球體育電視受眾流失愈加嚴重。由傳統電視、網絡電視、智能終端等構成的多屏傳播,開始成為體育電視發展的新方向和新常態,對體育電視的發展帶來重大挑戰。1979年成立的美國ESPN——娛樂與體育節目電視網,憑借全天候、垂直化的優勢特色迅速崛起,成為全球體育電視的引領者。面對多屏傳播的時代新變,ESPN依托終端、內容、渠道等優勢,積極構建移動端的內容生產與傳播體系,除了與互聯網公司展開合作拓展傳播渠道外,還研發了APP,目前已經有三種語言13個版本在全球發布使用。另外,為滿足年輕受眾的多元需求,ESPN與技術公司BAM Tech合作,研發了流媒體平臺ESPN+,直接面向年輕受眾提供優質化、個性化內容服務。ESPN近年來的戰略演進以移動優先、多屏傳播為抓手,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轉型路徑,為體育電視的轉型革新做出了良好示范。
面對全新的傳播生態,ESPN及時轉變思維,從媒介戰略、內容戰略和版權戰略三方面入手,取得了顯著成效。
1.移動優先,多元合作。ESPN堅持移動優先原則,積極開拓新興流媒體平臺,以內容營銷為切入,實現了營銷模式和盈利模式的同步革新與突破。ESPN構建了內容捆綁式的營銷模式,依托流媒體平臺ESPN+、Disney+和Hulu,采用低會員費、優質內容、全面服務的方式,吸引了眾多粉絲加入。用戶每月只需花費12.99美元,就能在上述任一流媒體平臺上享有內容服務。用戶也可以單獨選擇一個平臺進行付費觀看。憑借千萬級的訂閱用戶,ESPN擁有了“超強話語權”。此外,ESPN構建了新媒體共享式盈利模式。ESPN與 YouTube TV、Sling TV等平臺合作,通過向平臺輸送優質內容吸引平臺受眾訂閱,隨后平臺支付相應費用,實現雙方在受眾、盈利上的雙贏。最為重要的是,在與其他跨平臺流媒體的合作中,ESPN能夠通過賽事廣告位銷售來解決傳統廣告盈利空間萎縮的問題。例如,在與Twitter的合作中,可口可樂、三星等品牌就進行了廣告投放和品牌贊助。廣告商的流媒體投放既要考量ESPN的品牌影響力,又要考慮流媒體平臺的商業價值,這就決定了ESPN新媒體共享式盈利的探索路徑不僅可以拓展媒介接觸用戶的范圍,而且能夠有效提高營收能力。可見,ESPN通過移動優先的媒介戰略選擇,在打造雙向流媒體平臺矩陣的基礎上,積極開展新媒體跨平臺合作,通過資源整合、優化媒介布局,最終實現了內容營銷、盈利創收的雙重突破。
2.橫縱互補,多屏互動。ESPN非常注重受眾,重視結合受眾需求展開互補式、互動式的內容輸出,充分滿足了全媒體時代受眾的多元需求,進一步增強了品牌黏性。互補式內容指ESPN的傳統體育電視與流媒體平臺的內容互補,以適應不同終端用戶的實際需要。如對王牌節目《體育中心》進行改版,縮短原節目時長,同時進行網絡內容改良,受眾既可以在電視終端收看體育賽事直播,又可以在流媒體平臺上收看個性化主播、開展話題式討論。這種做法形成了鮮明的內容風格切割:電視終端強調的是深度、人文,流媒體端強調的是個性、娛樂,不同端口內容互補,增強了內容輸出的精準性和滲透性。互動式內容是指ESPN針對不同網絡平臺進行精準化內容生產與提供,積極構建多屏互動的內容生態。ESPN堅持面向自身流媒體平臺和其他合作平臺進行定向內容生產,以內容提供者的身份展開多維的跨屏傳播,拓展受眾接觸范圍,強化品牌黏性。分屏時代,受眾更加看重內容的優質性、獨家性。對此,ESPN不斷加強原創內容建設,構建屬于自己的獨家內容體系,產生了許多獨具特色的衍生節目,如球星紀錄片、討論秀等。據ESPN的數據顯示,2020年其在Twitter、YouTube等平臺推出的原創節目超過500個,這些節目都是根據平臺定位“量身制作”。例如,在Snapchat平臺推出的原創內容以拳賽為主,包括終極格斗冠軍賽UFC、綜合格斗MMA等;而在Twitter平臺上推出的內容則以短視頻為主。可見,ESPN在內容輸出上既強調電視端與網絡端的橫向互補,又強調與其他流媒體平臺的縱向互動,通過精準化、差異化、原創化的內容輸出,完成了多屏生態建構。
3.層級分發,版權優化。ESPN有著龐大的賽事版權資源。為了迎合移動多屏時代的傳播需求,ESPN堅持多屏分發、層次優化,形成了電視端、流媒體平臺、新媒體平臺層級分發的版權格局。電視端版權分發以美國職業籃球聯賽NBA、北美職業冰球聯賽NHL和美國橄欖球聯賽NFL等頭部內容為主,這是ESPN核心競爭優勢的根本依托。在電視端的版權分發上,ESPN也十分注重層級優化,同一內容會在不同頻道播出,如NBA的常規賽、決賽會在ABC頻道播出(該頻道與ESPN一樣都屬于迪士尼公司所有),歷史精彩比賽在ESPN Classic頻道播出,而所有季后賽則在ESPN2頻道播出。這就保證了頭部內容在電視端的均勻分配,在強化頻道特色的同時,增強了內容的滲透性。流媒體平臺版權分發上,ESPN以現場直播、點播、原創等內容為主,強調內容的獨家性、分眾化。在賽事轉播上,ESPN+每季都會進行大量的獨家賽事轉播,同時推出前瞻節目、精彩回顧、球星周邊等原創節目。2018年,ESPN與UFC達成了一項長期合作協議,決定在后續五年時間內,由ESPN進行30場UFC《戰斗之夜》轉播,其中20場選擇在流媒體平臺ESPN+上轉播。2019年,雙方修訂協議,不僅增加了合作年限,而且決定UFC所有主賽轉播權歸ESPN+所有,且屬于付費內容,進一步提高了內容競爭力。其他新興媒體版權分發以小眾化、碎片化內容為主。為滿足多屏時代受眾對體育信息的個性化需求,進一步拓展受眾覆蓋范圍,ESPN選擇將部分版權投放于主流社交媒體。例如,在Instagram上播放MMA綜合格斗,在Twitter上播放部分橄欖球比賽等。其中許多內容都是碎片化的定制內容,屬于對頭部版權的二次開發,極大地滿足了年輕受眾的個性化需求。這不僅增進了與新媒體的合作,拓展了傳播渠道,而且實現了版權與移動端的深度融合,增強了版權分發的精準性。
體育電視變局中ESPN的路徑選擇,為全球體育電視應對新媒體的沖擊提供了參考與借鑒。
1.加強版權開發。平臺吸引并留住大量受眾的根本原因是優質的內容輸出,而優質內容需要依托強大的版權資源,這就決定了賽事版權是當前體育電視轉型成功與否的關鍵。對此,我國體育電視要加強優質版權爭奪,并在具體版權資源開發和分配中,加強受眾需求研究,依據受眾喜好、平臺特性等展開精準化、分眾化的內容生產,不斷拓展受眾覆蓋范圍,充分滿足受眾的個性化需求,進而培育提升競爭優勢。中國體育電視需要通過版權資源的優化配置來構建有效的競爭壁壘,做好多元內容和多屏分發的合理搭配,打造版權資源動態組合,提高版權資源轉化率,不斷培育新的競爭點。
2.加強技術創新。回顧ESPN的發展史,不難發現,其始終注重新媒體技術的創新應用,在技術賦能中不斷尋求突破。新技術在內容生產傳播領域的廣泛應用,為ESPN創造了巨大收益,也使之成為體育文化媒介化的引領者。中國體育電視要加強技術創新,特別在5G時代全面到來之際,要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云計算、VR、AR等技術進行體育內容生產分發,進一步培育提升內容維度的核心競爭力,拓展體育電視品牌的影響范圍,全面釋放優質內容生產力與傳播力。
3.加強聯動合作。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合作無疑是體育電視的不二選擇。中國體育電視可充分學習借鑒ESPN的成功經驗,適應分眾化需求,加強與不同媒體平臺的聯動合作,拓展傳播渠道,通過內容、平臺、技術等維度的互補互動,打造多方共贏局面。在杭州亞運會、成都大運會之際,中國各級體育電視在加強內部業務合作的同時,還要加強與互聯網公司、新媒體平臺等的聯動合作,通過跨屏幕、跨平臺的立體傳播,全面拓展體育電視受眾的覆蓋面,充分滿足受眾的觀看需求,在新的競合關系中,推進體育內容生產傳播的深層創新。
綜合ESPN的轉型經驗分析,中國體育電視可從渠道、內容、版權三方面入手,積極構建多屏化、分眾化、精準化、層次化的內容生態。最為重要的是,中國體育電視要學習ESPN的戰略思維和戰略手段,結合市場動態及時調整戰略定位,優化產業布局,不斷拓展創收空間。特別是隨著我國新興體育產業的崛起,體育電視必須做好前瞻布局,拓展多元經營渠道和變現渠道,加強跨界聯動與橫縱合作,持續優化自身在國內外電視市場中的競爭力。
作者單位 南通大學體育科學學院
參考文獻
[1]付曉靜,潘陳青,羅幽詩.從傳遞信息到營造體驗:體育傳播產品轉型初探——基于傳播游戲理論的考察[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0(02).
[2]汪惠怡,王鳴捷.體育文化紀錄片的敘事研究——以央視體育頻道《足球道路》為例[J].電視研究,2019(08).
【編輯:陳文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