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童
長江三角洲地區是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推動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提高經濟的集聚度,區域協調性和政府協同效率,對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意義重大,長江三角洲作為中國最強的城市群,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然而受到經濟發展、地區資源、科技創新進步、政策體制等因素的影響,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不容忽視:區域內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體制和制度問題,區域內依靠科技進步自主創新的問題,這些問題制約了長江三角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因此,通過分析以上問題,提出解決措施,歸納總結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具體做法與經驗教訓,對推動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長江三角洲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也是我國人口、城鎮密度、產業開發及土地開發強度最高的區域,擁有強大的經濟活力。它包括了上海市的全部,浙江省的杭州、嘉興、寧波等市以及江蘇省的蘇州、南京、揚州等市,總共有15個地級及以上的城市,有世界第六大城市帶的榮譽之稱。長三角區域內的各地區之間相互影響、相互涉及、相互作用、相互依附的關系明顯增強。比如文化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公共安全、區域環境治理、區域危機管理、相互貿易和投資、區域內的各種產業布局等跨地區的公共問題,依靠一個省市內部的力量已經無法得到解決,這時就必須要尋求區域內所有相關的、能夠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集體決策和協調行動,建立相互協商與協調的機制。
區域內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
總體看來,長江三角洲地區社會經濟快速且穩定的發展,地區總體的經濟運行態勢也良好,人民生活的水平也在不斷地提高,區域內居民的工資等收入以及消費水平也在快速且穩定的增長,但是長江三角洲地區不平衡的經濟社會發展,導致了地區差距的客觀存在。公共資源的分布不均,也阻礙了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協調發展,制約了長三角城市群的穩定發展。城市的集化效應,各種經濟資源要素單向中心地區聚集,結果是城市地區更加繁榮,鄉村或者相對偏遠的地區經濟發展落后,就導致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產業布局的不合理,對區域經濟的發展有著阻礙作用,制約著城市群的有效發展。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體制和制度問題
區域經濟一體化與行政劃區沒有必然的沖突,然而區域經濟的一體化需要建立共同的市場,以此來實現要素的合理流動與配置的優化。但是受到了行政區域劃分的影響,長江三角洲還不是一個統一的經濟區域。長江三角洲區域內的行政關系較為復雜,區域內的政策環境不平等,各地區之間的經濟協調難度大。生態問題的日益突出,決策的不協調也難辭其咎。這一矛盾的解決,不僅僅需要依靠市場本身的力量,還需要政府的宏觀調控。
目前長江三角洲區域經濟合作的制度化程度依舊不高,雖然在長江三角洲區域內,各地的政府部門在大多的領域都達成了協議進行合作,但協議缺乏法律效力與穩定性,區域性法律法規的缺失,就會使得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市場協作與行為產生的重大問題缺乏法規法律的保障。針對這樣的問題,就需要將區域經濟的制度化合作納入法律體系,使得協議進入實施階段。
區域內依靠科技進步自主創新問題
長江三角洲是我國最發達的地區之一,雖然長江三角洲地區國內生產總值數值強大并日益增長,但占主導的大部分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產品。目前來看,長江三角洲的先進科技領域主要是向發達國家學習與引進發達技術,屬于追趕型。科技項目沒有建立有效的成果轉化機制,造成了科研成果被迫處于擱置的狀態,這樣不僅不能促進科技進步,還會造成科技資源的浪費。

企業大多缺乏技術創新的動力與實力,在經營過程中,大多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企業的產品科技含量普遍較低,量的擴張是目前眾多產品長期施行的戰略,產品的科技含量較低,一些高新技術產品缺乏了自己的核心技術,很容易受制于人,導致企業產品大多缺乏自主品牌,缺乏國際知名度。這就導致了大部分關鍵技術,依然是要從國外進口,且制造業發展滯后。在制度層面上,人才方面,對于推動企業進化缺少創新的激勵機制、成果轉化機制等,使得技術創新方面很難有脫穎而出的人才,沒有人才的出現,企業的升級與進化也難以實現。
完善體制機制建設
雖然在推動長江三角洲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過程中,長三角區域相關政府在強化區域間政府協調方面施行了制度的創新與安排,建立了不同級層的信息溝通機制,加快了長江三角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進程。但要使長江三角洲區域經濟在未來能夠更快速度更高質量的發展,就必須要加強區域間政府的協作。各地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各地的改革力度,打破計劃經濟條塊分割的體制,建立資金支持和財政協調機制、咨詢監督體制、政府業績與干部考核機制,以及建立新的法律體系。
依靠科技進步推進自主創新
科技的創新再促進傳統產業效率的同時培養了新興高科技產業,從而能夠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因此,城市群要以創新創業來推動產業結構的升級,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離不開企業經濟的發展,企業經濟的發展需要不斷地創新,占據長江三角洲經濟主導地位的大多是勞動密集型產品,產業的發展層次低,企業應該在對發達國家先進技術學習、引進與吸收的同時,還要有自主創新的意識,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在新產品的研發與生產之間,建立高效、健全的轉化機制,促進產品的創新,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未來長江三角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中,要整合各個核心城市的科技創新重點,在重大科技應用研究以及前沿性的基礎研究領域開展跨區域的合作,同時注重科技創新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提升科技創新對長江三角洲區域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
鞏固與升級產業結構并舉
長江三角洲產業布局的不合理,對區域經濟的發展有著阻礙作用,制約著城市群的有效發展。各地市應該立足實際,從自身的實際資源出發,并結合當地的產業布局與供應鏈的實際情況,合理配置資源,發揮特色產業,借助區域內的不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主動融入產業鏈,形成完整的產業集群,提高自身優勢資源的利用率,做大做強產業規模,使得本地經濟不斷發展。
要使不同發展層次的城市經濟都得到發展,就需要提高經濟協調性。各地要立足于本地的實際資源,發展經濟,作為具有高科技新興產業聚集的中心城市,他們的科技創新資源相對豐富,就需要推動產業結構向高端化升級,大力發展先進技術或行業。作為傳統制造業的相對發達城市,要全面的提升自己的發展層次以及發展質量,以融入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核心區為目標,建設產業升級的創新地帶,同時著重環境保護方面的發展,著力建設生態文明長廊,加快技術與產業的升級,不斷地發展壯大區域的經濟,使得長江三角洲區域經濟一體化能夠協調發展。
綜上所述,在研究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問題的過程中有以下啟示:在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過程中,要對區域的產業布局做出合理的安排,根據各地自身的資源優勢,合理配置資源,發展產業;要發揮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主觀能動作用,加大地方改革力度,潑破計劃經濟條塊升格的體制,建立新的科學的協調體制機制,在新的機制體制的保障下,建立多元參與的、有執行力的協調領導機構,建立資金支持和財政協調機制、政府業績和干部考核機制以及建立新的法律體系。注重科技創新,提升科技創新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空間溢出效應。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只有通過分析問題以及問題出現的原因,再提出解決措施,才能更好的協調長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為長江三角洲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助力。面對百年歷史大變局和全球化的趨勢,我們要有使命感,要勤于思考、勇于創新、敢于實踐、盡早建立起一套科學、有效的區域治理體系,促進長三角州區域一體化建設和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
(湛江科技學院)
參考文獻:
[1]韓佳. 長江三角洲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
[2]鄧文博,宋宇,陳曉雪.區域一體化帶動長三角欠發達地區經濟增長效應評估——基于DID模型的實證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19,33(07):14-20. DOI:10.19629/j.cnki.34-1014/f.181116013.
[3]郭湖斌,鄧智團.新常態下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研究[J].經濟與管理,2019,33(04):22-30.
[4]范金,張強,落成.長三角城市群經濟發展質量的演化趨勢與對策建議[J].工業技術經濟,2018,37(12):70-77.
[5]陳勇.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背景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影響因素及解決對策研究[J].商業經濟,2022(02):14-16.DOI:10.19905/j.cnki. syjj1982.2022.02.007.
[6]殷興山,賀繹奮,徐洪水.長三角金融集聚態勢與提升競爭力分析[J].上海金融,2003(08):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