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超
所謂風險,從廣義上來說可以理解為企業在生產經營的全過程中可能遭遇的,甚至會導致預期利益減少或是形成資產損失的內外部不利因素,此類不利因素通常會影響到最終的盈利水平,也可理解為固有風險或“結果式風險”;而狹義的風險可以理解為“前提式風險”,即與制造利潤有關的風險,需要在開展業務初期進行考慮,例如經營風險、財務風險等。當今企業發展勢頭迅猛,貿易行業作為商品流通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其形式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面對變化所帶來的挑戰,貿易型企業的風險控制與防范措施顯得至關重要,否則一旦出現經營風險就可能會面臨巨額的財產損失,使得企業遭到毀滅性打擊。
首先,從廣義層面上分析貿易業務存在的風險。需要明確的是,貿易業務的形式具體可細分為商品貿易、加工貿易、補償貿易、貿易租賃,商品貿易指的是只負責買賣商品的單邊貿易,一般是單邊出口或單邊進口;加工貿易則不同于商品貿易,它是指利用國內或國外的原材料、技術、資金、設備等方面的資源對商品進行加工,而后銷往國內或國外的一種貿易方式;補償貿易則是側重于貿易雙方之間的一種交易,即一方提供機器、設備、技術等給對方,對方在一定時期內利用這些生產工具進行商品加工,而后將由這些生產工具加工而成的商品的銷售收入償還給提供方的一種貿易方式;貿易租賃則類似于普通企業的經營租賃,出租方將設備等提供給承租方使用,承租方需要定期交付資金,承租方只擁有使用權,所有權仍歸于出租方。在這幾種貿易方式中都存在相關的風險,只是程度上略有區別。第一是貨權風險,掌握貨權的貿易一方會直接承擔貨物的預期收益或是損失,并且對貨物的物流及倉儲進行管理,具體的風險形式有虛假倉單、虛假提貨單、上下游及第三方勾結等;第二是價格風險,其與貨權也有緊密聯系,若貨物的價格在貿易商持有貨物期間發生跌價,則由持有方獨自承擔,具體的形式還有下游棄貨、拒收等;第三是信用風險,尤其是大宗貨物的貿易,對上下游企業的信用要求更加嚴格,補償貿易形式所承擔的信用風險也較高;第四是資金風險,主要與資金流通有關,例如企業已支付定金但無法收回貨物、銷售款項無法收回等,都會對貿易業務形成資金方面的問題。

其次,從狹義角度分析貿易業務中的風險,主要從經營風險及財務風險進行分析。經營風險通俗來講是指在經營開始前需要購置與生產相關的設備、廠房等等,在生產結束時所獲利潤無法滿足下一輪生產、無法補償設備及廠房的折耗,并導致企業存在倒閉的風險,不同類型企業的經營風險也不同,貿易型公司的經營風險會大于經營一般商品的中小型企業,因為貿易業務需要與上、下游企業進行資金的直接往來,對貨權歸屬、價格波動的敏感性也更高,尤其是經營大宗貨物的貿易企業。財務風險則是與企業的舉債息息相關,因為債權人沒有對債務者企業利益的索取權,只對債務者按期收息以及到期收回本金,因此企業借款通常是為了利用財務杠桿效應制造更為可觀的利潤。
防控意識淡薄
當下許多企業會有一種風險離之甚遠的錯覺,對風險的預先防控一般是走個過場而非真正的落到實處,等到發生不利事件時才想起進行防控,往往為時已晚;并且風險是一種較為抽象的無形概念,企業可能將風險等同于不確定事項的發生,就認為對風險的防控是束手無策的,但實際上不確定性只是風險的其中一種表現形式,并且大多數內部風險都是可以通過預先制定防控計劃來避免的。例如,在進行貿易業務時未能全面地掌握上、下游企業的業務情況、盈利水平、管理層的道德素質等因素,或是在進行賒銷時太過樂觀,給予了下游企業較大的賒銷額度,且未能掌握其各方面條件,就會導致較大的信用風險及資金風險;貿易方在持有貨權期間貨物價格下跌,但其因僥幸心理未能及時正確面對風險以及風險帶來的損失,致使后續發生更為嚴重的價格下跌,造成嚴重的貨權風險及價格風險,這些不利事項所導致的風險都是可以提前進行部署、防控的,但因風險防控意識的淡薄造成了不良后果。
防控措施不健全
由于防控意識的缺失,企業對風險的防控本就不甚在意,再者風險防控要落到實處需要付出相應的代價,例如調查成本、信息收集成本、分析成本、人工成本、技術成本等等,企業不愿因為不確定是否會發生的風險去付出較為可觀的成本,導致相關的防控措施無法健全、完善;并且企業一般無法嚴格地做到集體決策,導致防控措施的部署無法集思廣益,可能會缺乏有效性及科學性。
風險評估依據欠缺
在進行貿易業務時會產生賒銷行為,但賒銷極易發生信用風險,無法收回貨款的話還可能發生資金風險,而企業出于盈利的迫切想法,對于賒銷額度的制定可能過于樂觀,缺乏一定的嚴謹性,依據此賒銷額度進行風險評估不具備科學性;又如:企業對于資產負債率、財務杠桿比率的計算也會影響到風險評估,企業可能會參照其他企業的指標標準,但實際上還需結合自身企業的實際情況制定才具備可行性。
建立完善的防控體系
完善的防控體系應將各階段的風險進行細分從而把控,包括簽訂合同、交易決策、價格波動、交易貨物、結算條款、貨物權屬等階段的風險控制。在簽訂合同階段要仔細研究文本內容及條款,堅決駁回霸王條款,應能夠掌握上、下游企業的全面情況;在交易決策階段要注重破除信息壁壘,實現貿易業務全體相關人員之間的有效溝通,找出可能存在的風險并商量出有效防控措施;在交易貨物階段應注意下游企業是否提供了虛假的提貨單,防范資金風險;在結算階段要注意下游企業是否一次性結清款項或是否存在前期欠款項,對賒銷款項及時結清;而對于價格波動及貨權歸屬階段可能發生的風險,企業應提前為此做出準備,采取風險轉移或風險對沖的應對措施,讓多個合理的風險防控措施組合,彼此作用從而抵消風險。對風險進行針對性的階段分析才能更精準、有效地進行防控。
設計科學的評估模型
要想建立科學的評估模型,就必須對企業的資金運轉狀況、舉債數額、貿易業務情況、留存資金等運營條件進行充分的了解,可參照同行業的各項有效指標,對本企業的資金周轉率、資產負債率、存貨周轉率、留存比率、經營杠桿比率、營業杠桿比率等指標定期進行計算,估計出企業運營能力范圍內所能夠承受的最大風險,并以此為邊界值,實時關注風險程度的改變,對照與邊界值的差異進行評估。
規范風險管理流程
首先,要有科學的風險識別方法,例如專家調查判斷法、德爾菲法、故障樹分析法、工作結構分解法等,以便于找出潛在的風險并進行風險程度預估;其次,要采用專業方法對風險進行分析應結合企業實際的貿易業務以及所識別出來的風險,進行定性或定量分析;最后,要進行風險控制,要根據風險分析后制定出來的風險評估模型采取控制措施,應保證參與貿易業務過程的人員之間實現信息共享,并確定出廣泛同意的風險應對措施。
建立及時響應制度
設置了風險評估模型及風險管理流程之后,應當對各部分的具體工作指定負責人,并賦予其一定范圍內的決策權力以及與管理層直接進行溝通的權力,從而便于在風險發生時能夠以最快的速度進行反饋,并且要對風險易發的各個運營節點加強實時跟蹤觀察,以便第一時間發現風險。
企業在開展貿易業務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風險,而企業只有直面風險才能夠解決風險,實現再發展。企業應對貿易業務過程中的各個節點,例如合同簽訂、貨物儲存、回收賬款等節點進行風險的識別及評估,并在基礎上制定具體的風險應對措施,最大程度降低貿易業務中存在的風險。正所謂勝利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企業只有在應對風險問題上預先進行規劃并在業務進展過程中不斷地跟蹤風險,才能形成有效的風險防控體系,并且企業也要不斷總結防控路程中的經驗與教訓,從而有效地防控風險,增強市場競爭力。
(廣西西江開發投資集團河池投資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薛慧玲.貿易型企業風險控制及防范[J].大眾投資指南,2020:230-233.
[2]涂志勇.大宗商品貿易企業風險控制策略探討[J].低碳世界,2021(5):286-287.
[3]魏然.淺談大宗商品貿易風險的防控[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9: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