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婷
新時期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特征
1.基本性。基層文化工作面對的是基層的普通百姓,這一群體和廣大的基層地區就是文化工作面對的任何地方。
2.科學性。基于基層文化的特殊性和群眾基礎,文化建設工作的實施需要更加科學嚴謹,所有的流程設置和工作步驟都需要完善,才能充分滿足基層群眾的文化生活需求,確保文化建設工作更加有效。
正是由于這些特點的存在,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必須遵循一定的要求和原則,才能保證工作的實際質量。
新時期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必要性
人民群眾對于精神文明、傳統藝術等生活條件的需求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在持續增長。我們要通過各類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教育活動,逐步充實廣大城鄉居民和群眾的生產、學習、娛樂。這不僅有效地開展了基層群眾傳統文化建設活動,還從整體層面上提升了國民素質,進而增強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價值
基層群眾文化本質上是指人民群眾的群眾文化。大眾文化顧名思義就是由大眾創造和形成的一種文化。它不僅認為是中國歷史思想文化體系形成的重要理論基礎,也是中國特色優秀社會主義國家精神文明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加快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健康和諧可持續發展建設具有重要指導作用。
基層群眾文化的理念
由于鄉鎮綜合文化站專職人員少,他們大多不擅長社會文化宣傳,缺乏專業技術指導,組織策劃能力有限,不能滿足基層文化藝術隊伍的需求,導致基層群眾文化觀念缺失。此外,基層群眾往往居住在農村地區,他們進行文化建設的目的性不強,缺乏文化觀念。他們無意參加某些文化活動。
基層群眾文化結構
隨著新型城鎮化的不斷深入和持續推進,我國東部沿海地區人民群眾的社會經濟結構雖然已經取得了快速發展,但是文化發展不平衡的矛盾現象比較明顯,從整體上來看,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和東部一線城市重點大中城市的基礎文化設施結構相對齊全,還有一些最新建設的小區,它們的基礎配套設施結構相對健全,在實際的文化應用中已經基本達到了一定的發展目標,但是目前還有不少老舊的小區需要承受多種因素影響。
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方式
在我國一、二線城市,演出、音樂劇、戲劇等各種娛樂活動豐富多彩,可以滿足各個年齡段的群眾對文化生活的向往。文化工作的服務人員和配套設施也比較齊全,可以接待各類群眾并提供傳統的文化娛樂活動和娛樂設施。然而,在一些偏遠的基層地區,文化建設舉步維艱。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大部分人專注于經濟建設,更多的是滿足物質需求,沒有多余的精力去照顧精神文化需求。他們對文化需求的渴望較低,這往往表現出對國家推動的文化建設工作的淡然反應。
新時期基層群眾文化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上的作用
推動新時代基層文化工作順利開展,要從不同角度認識這項工作的重要價值。一是有利于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縱觀國情,基層群眾的文化活動越來越受到重視,這些文化活動占據了一大部分業余時間。二是有助于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基層群眾文化的發展不僅可以向群眾傳播現代思想文化,增強他們的國家意識和愛國主義精神,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國家和社會發展,分享文化發展成果,同時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為國家和社會發展做出貢獻。三是切實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明建設需求。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越來越豐富,對精神層面的追求也越來越高。在業余文化建設發展過程中,開展基層人民群眾業余文化建設工作,可以極大豐富人民群眾的業余生活,滿足人民群眾基層精神文明文化建設需求,這將極大有利于促進群眾精神文明工程建設,保證優秀傳統文化的順利傳播。
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重要性
文化建設對于個人素養的提高非常重要。如果群眾沒有意識到,政府應首先意識到把農村文化建設作為實施務實戰略的主要任務。宣傳車、海報、宣傳冊、微信宣傳等可以使基層群眾的文化建設理念深入人心,使基層群眾充分認識到文化建設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使他們積極參與文化活動,營造良好氛圍,對進一步提高基層群眾素質起到很好的作用。
新時期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必然趨勢
隨著當前階段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不斷深入發展,人民群眾對于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并且這些都是以往任何一個時期所無法比擬的。因此必須適應不斷變化發展的社會主義時代特征,積極在基層組織中開展形式多元化的文化教育活動,不斷促進當地的思想文化建設和社會發展,使得基層群眾的生活品質得到改善,精神生活更為豐富多彩,從而有效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健康發展與完善。
新時期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具體措施
首先,滲透性的社會化。群眾性傳統文化主要是在其共同發展的歷史過程中不斷向外部傳播并深化延伸,新舊傳統文化之間、不同歷史時期和各個區域的傳統文化之間的融合與相互滲透,直接促進了各級政府基層群眾傳統文化的資源共享與共同發展。其次,規模化和行業化。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我國對于文化事業的領域與國際交流接觸越來越廣泛,基層人民的群眾性文化也開始朝著規模化、產業性的方向發展。人民群眾對于多元化和個性化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基層人民群眾對于文化的創新與發展逐步成為了重點關心的話題。
堅持基層群眾文化工作指導
一方面,堅持基層群眾文化工作指導體現在積極參與基層工作中。在舉辦大型基層宣教活動之前,各部門領導人應親自參與活動策劃、精心部署各項活動,以便為后續活動的組織和開展奠定良好的群眾基礎。另一方面,堅持基層群眾文化工作指導還體現在政府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結合基層文化建設工作的實際情況、工作內容、特點等,制定相應的科學管理制度,使相關工作的開展達到有制度可依。
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基礎
加大財政投入,完善文化設施。設施是基礎,完備的文化設施不僅能營造文化氛圍,還能為基層文化活動提供場所。針對目前各地區基礎文化建設設施極不完善且相對落后的現狀,各級政府應加強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相關活動的有效開展。
堅持走基層群眾路線
貼近實際,凸顯特色,增強了傳統文化的生命力與感染力。群眾性的文化只有建立起了鮮明的時代性,才能夠得到人民群眾的關注與熱切回答;只有更加貼近現實,才能夠得到更多的基層群眾的普遍認可;只有充分地凸顯了特色,蘊含著濃郁的中華優秀傳統風情,群眾式文化也才能夠具有來自社會各界的源源不竭的活力。
一是在內容上需要準確地把握住時代的脈搏。在當下的我國一些基層鄉鎮,除了少數地區傳統秧歌、腰鼓以及青年人逢年過節所舉行的舞龍、跳獅等各種民俗表演活動外,健身操、廣場舞近年來也都成為了廣大基層群眾的“新寵”。如何創造深受廣大群眾熱烈歡迎和廣泛喜愛的文藝作品表現形式,這不僅是必然,更是需要我們身處基層的廣大文藝工作者自己去潛心研究探索和細心觀察揣摩。三是在表現手段上要著眼于思想與藝術地融合。始終保證作品堅持其藝術先進性,唱響其發展主旋律,努力創造一部又一部充滿鮮明地方文化特點、反映我國社會生活與人民群眾追求的優秀文藝創作精品和藝術力作,并通過各類文化載體活動給予積極的教育引導和傳承宣揚。
綜上所述,新時期基層群眾的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任重道遠,其對于基層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意義頗豐。有關部門的負責人應把握新時代的特點,更加注重基層群眾文化建設,根據當地文化建設的特點積極探索新思路,不斷挖掘更適合社會發展的文化建設新道路。促進基層群眾文化素養的提高,進而從根本上促進文化的健康發展,實現大眾文化傳統與現代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余姚市人民政府低塘街道辦事處)
參考文獻:
[1]黃佩.淺談新時期基層群眾文化工作開展策略[J].農家參謀,2020,{4}(05):204+206.
[2]李田飛.新時期基層群眾文化工作開展的思路探索[J].農家參謀,2019,{4}(06):260.
[3]莫利妍.新時期基層群眾文化工作開展的思路探索[J].農家參謀,2019,{4}(10):233.
[4]李慧華.新時期基層群眾文化工作開展路徑分析[J].科技經濟導刊,2019,27(31):214+195.
[5]蘇倩.新時期基層群眾文化工作開展的思路探索[J].戲劇之家,2018,{4}(27):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