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在呼呼作響的爐灶前,著一身潔白的廚師服,她左手手握炒鍋勺柄,右手迅速把食材倒入鍋中,手勺快速翻炒著鍋中的菜品,左手不停地顛翻著炒鍋,幾秒鐘后,一道色澤亮麗的菜肴便呈現在我們面前。或許你已經猜到,她是一位女廚師,但你猜不到她背后那些蕩氣回腸的故事。
\"沒有任何愛好”的女大廚:做飯掌勺帶給我快樂
2002年7月的一天,李若琳站在自己租來的店鋪里,懷著一種既忐忑又激動的心情,她知道自己在沈陽有家了。這一年,李若琳21歲,她從老家黑龍江省來到這里已經有一段時間,看到自己的好朋友在西塔開了一家日本料理餐廳,生意很好,有著家族經商基因的李若琳也想開一家屬于自己的餐廳。
從14歲開始,李若琳便承擔起照顧妹妹的責任。當時,父母經常外出做生意,小小的若琳便獨自在家中照顧妹妹,為妹妹做飯做菜,照顧妹妹的生活起居。或許是小時候的經歷讓李若琳覺得自己在做菜上有一定天分,與好朋友商量后,李若琳覺得做餐飲可以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一切都要從頭做起,沒有任何人可以依靠,李若琳自己收拾店面,打掃衛生。周圍的居民很是怪異地看著這個姑娘一個人在忙碌著,因為大家都知道這個店面已經易手很多家,但沒有一家能夠堅持經營下去,大家都很好奇這個姑娘哪來的勇氣敢在這里開店呢?事實卻是,這個店面租金便宜,李若琳只有這么多錢,她不可能找到更好的位置,在西塔能夠找到每月500元租金的店鋪是不可能的,她相信自己會經營下去。一個人,七張桌,外加一名高薪聘請的廚師,李若琳的烤肉店正式開門營業。
創業初期,一切從簡,李若琳自己是老板,也是服務員,還客串廚師,用現在的話說,是一名標準的斜杠青年。每天早上,李若琳都會根據前一天的經營情況補充相應的食材,在廚師還沒有到來前將店面收拾得干干凈凈。很長一段時間,周圍的居民都會看到這個年輕姑娘在店里忙碌的身影,那個身影似乎永遠不知疲倦。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作為一家小小烤肉店的老板,李若琳曾經歷了別人無法想象的困境。小店的生意一直不溫不火,李若琳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不知道自己還能堅持多長時間,有時店里沒有一個顧客,她不得不給自己找點事情來做。李若琳說,自己沒有什么文化,在那段時間,她會找來一些繪畫書籍,其實就是簡單的兒童畫課本,在沒人的時候找出紙筆專心致志地畫上幾個小時。她說自己就是在那段時間學會了堅持和忍耐,自己認定的事情就一定要一往無前地走下去,哪怕看不到希望也不能輕易放棄這來之不易的決定。
因為條件限制,李若琳的小店并沒有安裝專門的排風設備,七張桌同時坐滿客人吃烤肉的時候,店內會充滿油煙,不僅吃飯的食客對就餐環境非常不滿意,就連周圍的住戶對此也充滿怨言。李若琳的小店經常遭到居民的投訴,她不得不上門向人家道歉,最大限度地爭取別人的原諒。遇到一些難纏的顧客,她也不得不硬著頭皮進行服務,內心卻忐忑著準備隨時面臨各種刁難。說起這些時,李若琳感慨萬千,她說:“那時候我年紀還小,雖然開了一家小飯店,但我還是一個姑娘,即使我性格潑辣,但遇到這種事情的時候,難免也會感到內心害怕。但我不能退縮,我是老板,不能指望服務員上前處理這些事情。不過一切都挺過來了,最近這十幾年已經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了。”
李若琳是一個喜歡鉆研學習的人,在小店的主廚做菜時,她經常會在旁邊細心地觀察學習,漸漸地,她從廚師那里學會了韓餐各種菜式的制作工藝。有一天,她對主廚說讓她試試,當主廚品嘗過她所制作的菜品時,對她的手藝贊不絕口,這讓她內心非常高興,她覺得自己就是為做飯而生的。李若琳說自己不僅喜歡吃更喜歡做,就是現在開了二十多年的飯店,自己仍然喜歡在家做飯。她說:“做飯是我最大的愛好,我沒有其他任何喜歡的娛樂活動,就是喜歡做飯。我不喜歡打麻將、不喜歡唱歌、不喜歡蹦迪、不喜歡購物,就是喜歡做飯帶給我的快樂。”年輕時,李若琳還有些姐妹朋友,但其他人都比較好玩,經常出去,而她就喜歡守在店里,漸漸地,也就沒什么朋友了。
一道菜成就“神店”:有人從外地趕來品嘗我的“牛肚”
為了避免被周圍居民投訴,李若琳開始琢磨自己的經營項目,通過到其他店里嘗試,她覺得韓餐中的“牛肚火鍋”是一道很適合自己小店的菜品。這道菜好吃營養,關鍵是沒有油煙。她與主廚一起研究“牛肚火鍋”的制作工藝,獨創出特有的醬料,改良后的菜品更適合沈陽當地人的口味。
2004年,已經經營了三年的小店仍然是勉強維持,李若琳的媽媽甚至向她發出最后通牒:“如果你下個月還需要跟我要錢,你就把店關掉吧!”李若琳當時的心里壓力非常大,她不愿意看到自己苦苦支撐了三年的小店被迫關掉。事情的轉機帶有一點兒戲劇性,就在李若琳一籌莫展之時,有媒體找到了她的小店,說想要給她的小店做宣傳。李若琳問:“要錢不?”對方答:“不要錢,免費的。”李若琳說:“好,那就宣傳吧。”就這樣,李若琳的小店走進了更多沈陽人的視野。當人們拿著刊登小店內容的刊物來到李若琳的小店時,她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生意就這樣火了!
李若琳回憶說:“雖然我對自己開發出的菜品有信心,我相信人們吃過之后一定會記住它的味道,使用我們秘制的特殊醬料做出的牛肚嫩而不生、透而不老、爛而不柴,但我真不相信這一天真的來了。”沉寂多年的小店變得人聲鼎沸,甚至有人特地從外地前來品嘗這道“牛肚火鍋”。人們想要吃到這道“牛肚火鍋”要排上很久的隊,畢竟店里只有七張桌。隨后,小店的生意便一發不可收,李若琳在附近又盤下了一個店面,這個店可以安排九張餐桌,但生意仍然火爆,每天來吃飯的客人絡繹不絕,兩個店的生意都是如此。
從2004年開始,李若琳變得越發勤快,她覺得自己像上滿勁兒的發條,每天都在不停地奔跑。隨著第二家店開門營業,她不得不把自己的妹妹和母親都請到沈陽來幫忙。到2011年的時候,若琳飯店在西塔已經占有一席之地,她家的“牛肚火鍋”更是徹底征服了挑剔的各路“吃貨”。
“虎妞”拜師泰斗劉敬賢:發揚遼菜成為新使命
2013年,已經開了三家餐廳的李若琳在沈陽餐飲業已經小有名氣,憑借一道“牛肚火鍋”在西塔這種競爭激烈的餐飲區塊中脫穎而出,不得不說她創造了一個奇跡。就在這一年,李若琳在一次機緣巧合下遇到了“遼菜泰斗”劉敬賢,當時李若琳便有了拜師學藝的想法,她大膽地走上前向劉敬賢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劉敬賢并沒有立即答應她,而是笑了笑,然后對她說:“那就要看我們有沒有這個緣分了。”李若琳描述當時情況說:“我這人虎呀,聽老師這么說,我二話不說,走到老師面前跪下給老師磕頭,然后一臉期待地問老師:‘這樣算有緣分嗎?’”劉敬賢看看她笑著說:“不急。”后在引薦人的推薦下,李若琳正式拜入劉敬賢門下,成為他的弟子。
說起自己的老師劉敬賢,李若琳的眼神中充滿了崇拜和敬佩,她說:“我感覺老師就像父親一樣關心著我們每一個人,他的為人讓人敬佩,在日常接觸中他會照顧到每一個人的感受。比如有一次吃飯我去晚了,他站起來把位置讓給我,還說‘孩子,到我這兒坐,我吃好了’,其實他剛吃幾口。你在他身上看不到一點驕傲和不可一世,他待人總是親切隨和,但在教徒弟做菜時又極為嚴苛,他會親自上手教你如何操作,從手握大勺的位置到炒菜的每個步驟都不厭其煩,有時自己做得不好,老師會不客氣地說,‘這樣不對,你再做五遍。’等到你做完后,他會跟你說,‘孩子,不要怪我這樣要求你,不然你是出不了徒的。’”
李若琳經常跟老師參加一些活動,在活動中她學習老師精湛的技藝,也學習老師待人接物的禮儀。李若琳說:“我從老師那里不僅學到遼菜制作的精髓,也學習老師的精神,老師經常對我們說,自己老了,愿意把手藝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我們。”
作為一名遼菜傳承人,李若琳在學習遼菜傳統制作過程中,也將遼菜的制作方法應用到現在的飯店經營中。她在自己的店中不斷嘗試創新,將遼菜的一些做法應用到店內的菜品中,她把這稱為“融合菜”,比如將鍋包肉的制作方法用于鱈魚的加工制作、將自己調配的糖醋汁替代干炸里脊的醮料制作成創新菜糖醋肉等。她認為現在沈陽餐飲業制作的菜品有很多都是融合菜,無論是川菜、魯菜、粵菜,還是韓餐,大家都會改變自己原有的風格和味道,以便能更好地被沈陽當地人所接受。李若琳說:“自己在學習傳統遼菜加工制作過程中所掌握的技術,是對自己在餐飲方面理論知識的補充,是真正專業系統地學習了廚師知識,算是終于圓了自己的廚師夢。”
二十多年的客人似親人:做廚師開飯店是我參悟人生的方式
我們采訪李若琳時,剛走進她的飯店,就看到她坐在正對大門的位置上。飯店是韓式風格,進門需要脫鞋上炕,時間是下午兩點,店內有幾桌客人在用餐。李若琳看到我們,很客氣地把我們迎到一個包間內,大家落座閑聊起來。
雖然是第一次見面,但李若琳身上有著北方人典型的性格特征,為人爽朗,嗓門很大,喜歡哈哈大笑,一點兒沒有所謂的女性嬌柔。在我們的交談中,她經常提到一個字——“虎”,她總是會把自己的大膽、潑辣形容為“虎”,她喜歡說“我那時虎啊”,之后會哈哈大笑。
二十年過去了,若琳飯店現在總面積有300多平方米,一共25張餐桌,她現在每天都會按時到店里來,除了偶爾上灶,她基本上都是坐在店里看著。她說:“如果不是你們要來采訪,我都沒有想過二十年就這么過去了。我現在的生活除了到店里,就是陪孩子學習,有時間了,就給孩子做飯。孩子很喜歡吃我做的飯,說媽媽做的飯是最好吃的!我也享受做飯的過程,我家里做飯用的廚具都是最好的。”
李若琳對自己能夠憑借一道菜在西塔開店二十年感到很自豪,在沈陽,很多人都知道她的店,而且經常到她的店里來吃飯。有時,她會碰到二十年前就在她店里吃飯的人,這時她總是非常開心,她會過去與客人喝上幾杯,甚至直接免單。李若琳說:“我家的服務員都不喜歡我到店里來,我一來,店里的贈菜就會多好多,但我真的是喜歡這個店,喜歡我所從事的工作。我現在也經常帶徒弟,我會告訴他們,你們不要把這單純作為一種謀生的手段,只有發自內心的喜歡,你才能把廚師這個工作做好。堅持十年以后,你在這個行業就可以‘稱王’了。”這是她的人生感悟,她說:“我沒有什么文化,當年就是憑著一股闖勁,天不怕、地不怕地一干二十年,正是自己內心里對廚師這一行的熱愛,我才有今天的成績。”
對于店里生意的好壞,她一直都很看得開,年輕時經歷的一切早已讓她看明白了很多,有時店里的服務員都會著急,但她仍然坐在那里穩如泰山,甚至直接關門帶著大家去唱歌。李若琳說:“我現在更喜歡看著店里進來的客人們,有熟悉的,也有新來的,他們就是我最大的依靠。二十年下來接觸了很多人,有的人真的就成為家人一樣的感覺:有人上高中時就到我的店里吃飯,之后是帶著女朋友來吃飯,然后是一家三口來我店里;還有人,我是看著他老去的,有一個顧客跟我說‘老了,喝不動了’,當時我內心感觸良多。”
從事多年的餐飲工作,李若琳的身份代入感有時是一種不自覺的表現,就連她在外面吃飯時,聽到有人喊服務員,她都會很自然地開口答應“唉”。對餐廳的熱愛,早已融入到她的一言一行之中。
對于今后的打算,李若琳有自己的規劃。她準備到鄉下開辦民宿,而且這個計劃已經開始實施了,“到時有可能的話,我想做成遼菜文化體驗民宿,也算是把自己所學的東西傳播出去。”
作為一名女性,在廚師這個以男性為主的行業里,李若琳有自己的理解和堅持。在豐富的實踐中,她總結自己的成功秘密是——無論做廚師還是經營者,都要始終堅持食材新鮮、待客真誠,這或許是“西塔神店”的底氣。對于飯店宣傳,李若琳從不打廣告,她更愿意把實惠直接讓利給顧客,無數的回頭客讓她的店一開就是二十年。
不知不覺中,沈陽已經成為李若琳的家鄉,她現在的想法是守著這家店、守著這個家。如果有一天,她的店不能滿足大家對美食的需求,那她就會安靜地離開餐飲行業,真正去做一個喜歡做菜的媽媽。 (圖片攝影 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