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人與人之間要相互幫助、互惠共利。但是,每個人也都有自己要做的事情,不可能完全成為他人的 “搬運工”。所以,面對這些無論什么事情都想著要麻煩別人的人,我只想說一句話——拒絕。
“可以順便幫我帶一碗面嗎?”“不可以!”然而說起來容易,現實生活中,就是有那么一大摞我們想拒絕,卻不懂得拒絕的麻煩……
拒絕別人,為什么那么難?
很多時候我們不敢拒絕,往往是被自己說服了:“好像真的是舉手之勞,能幫就幫吧。”但其實這并不是事情大小的問題,而是個人邊界問題。很多事情雖然看起來很小,但是卻破壞了我們自己的界限,而且一旦有了先例,后面會有很多大事也會上門來麻煩你。我們每個人都是“有限”的,有限的時間、有限的精力,不可能給到每一位幫助。所以,懂得拒絕,也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
下面這 3 種情況,或許可以考慮委婉拒絕:
1.不熟悉的人,卻提出了可能影響我們個人生活的要求。比如:朋友的朋友,想來家里借宿。
2.只要上網一查、動動腦子就能解決的事,就不需要咱費力充當百度了。“請問北京有哪些好玩的地方推薦呀?”“一查就知道啦。”
3.利用職分的便利提需求。“聽說你是醫生啊,那可不可以幫忙掛個xx專家的號呀?”“現在APP可以掛號哦。”
另一方面,我們不敢拒絕,因為拒絕別人的求助,就好像是在告訴大家:我們很小氣,不樂于助人。這是一個比較危險的信號,不友善的人可能會被他人排斥,因為我們在群體中生存,是需要互相幫助的。既然別人覺得我們不友善,那么便可能不會為我們提供幫助。而且,拒絕他人還伴隨著彼此的關系出現破裂的風險。
所以,我們害怕出現這些情況。
雖然拒絕他人可能不是件簡單的事兒,但如果一直不說,自己會特別不舒服。伴隨著這種委屈、氣憤、無奈的情緒,自己被煩得頭昏腦漲,自己的事情完不成,甚至可能還費力不討好。說出自己的拒絕,可以是一句簡潔直接的說辭:“不好意思,我在忙,沒有時間來幫助你呢。”
如何使自己的求助,讓雙方都很開心?
下面,我便為你介紹 Heidi 教授總結的“求助秘笈”,幫助你在不被他人討厭的情況下,獲得幫助。
第一點:當我們求助時,一定要準確地闡述我們需要的幫助是什么。
一個模糊的、籠統的問題,會讓人感到不知所措,無法答復。具體的問題,不僅會讓對方知道自己是否可以勝任,而且會節約彼此的時間。
所以要把具體的問題說出來,例如:“我想詢問一下貴司有沒有新媒體運營這一工作的機會”“男朋友得了抑郁癥,我應該怎樣幫助他”或者“我想聽聽你對讀心理學的建議,主要是就業方面”……
第二點:不要使用 “免責聲明”,不要道歉。
“我非常、非常抱歉,要請求你件事情”“我真的非常不想麻煩你”……耳熟嗎?實際上,有時這樣說會讓人感覺不舒服。會讓人覺得,對方好像并不是很喜歡來向我求助,而是迫不得已,甚至討厭向我求助,因為這樣做好像對我傷害很大。既然如此,我又怎么會覺得,幫助 Ta 對我來說是一件愉悅、令我滿足的事情呢?正確的求助是怎樣的?“有時間嗎?可以幫我……”
第三點:獲得他人的幫助后要給出反饋。
這一點,特別重要。當我們給別人幫助后,如果沒有收到任何反饋,可能會產生深深的挫敗感。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的幫助是否真的讓對方解決了一些麻煩,也不知道是否自己可以給出更好的幫助……一些收到捐贈的學校,會在事后與那些捐贈者聯系。捐贈者會收到教室里學生的來信,他們會收到學生與學校的照片。因此,他們會知道自己對別人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這是我們在生活中都應該做的事情,特別是當我們想要他人長期給予自己幫助時。花一些時間,告訴你的同事,他們給予的幫助讓你順利高效地完成了工作;花一些時間,告訴你的伴侶,Ta 給你的幫助,讓你度過了一段特別艱難的時光;花一些時間,告訴幫助你照顧貓的人,自己很開心,他們做得棒極了……
總之,求助者,要學會如何求助;而被求助者,則要學會如何拒絕;這看似矛盾,但卻可以讓雙方都過得更好。